治平四年(1067年)正月,英宗驾崩,太子赵顼继位,次年改元熙宁,宣告大赦天下。熙宁,寓意兴盛安宁,在王安石变法背景下,北宋铸币量也逐年提升,到了熙宁末年达到373万贯,仅次于元丰。而熙宁元宝长宁面四出对钱(《北宋铜钱٠增订本》2186、2187号),也正是在这一时期走上了历史舞台,并以“十级”之姿海量流入市场。

在笔者收集此版篆书过程中,发现存在很大数据差异。经过简单整理,从普通流通钱直径24.5到最大直径26.1,存在至少四个不同数据级次,而钱币铸造精度也逐级递减,但都保持了较为一致的“遗传特征”。

真书版更被人熟知的则是“熙”字下面整体浮起的台状结构,被认为是活字铸造使用的字模实例。当然,也有泉友认为这并不是整体活字,而是出于某种原因的单字“换字”,但无论如何,字模的出现和使用得到了大部分人的认可。

而这个版别无论钱谱拓片还是实物,留存了很多工匠修刀痕迹,粗陋得有些“草率”的背郭都是很明显的特征。

这两枚钱背郭无论内郭左下、右上、右下的凸起,还是内郭右侧、下侧修整的痕迹,乃至内缘从右及下的不流畅直线连接,都体现了同模的基本特征。然而,它们的面文并不相同。

在两种面文不同的钱币上呈现了“同模”背,这种被称作“钱体共用”的现象吉田昭二先生有过对应研究,中国的几位泉界大佬也寻找到过很多实例,最早可以延伸到唐晚期,甚至在宋代还有不同年号钱币使用同一钱体结构的例证。
这也从另一个维度证明了“活字”铸钱方法的存在,即在最高铸造级次,使用字戳与独立的钱体结构组合成为“祖钱模”,正背分体压模翻铸最高级次的母钱,再继续进行后续的加工。
笔者深知个人泉识浅薄,寡闻杂论只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让更多师友能够通过实物例证关注到宋钱铸造存在的多样性,也可以减少由此而生的亚版对版别体系认知的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