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山泉:宋钱以重量为准,基本是称重货币,重量大是良币,相对重量轻是劣币,不是以大小为论,不要以今人的喜好定论
本来大风老师的文章我就不班门弄斧了,但是看到藏友的回复,在下还是忍不住反驳一番,还请藏友多担待!
您觉得是对于古人日常使用,是尺寸大容易辨识面值,还是稍重一点容易辨识面值呢?
一斤青铜必须铸造多少枚古钱币,母钱翻砂可以控制一个批次的尺寸,但是不能完全控制上下砂型合在一起的严密性,缝隙大就厚一些,缝隙严密一些就薄一些。
铸好一批钱了,还要把厚的那些挑出来,匀一匀,确保每贯钱重量基本一致,这都有专门人员分工处理的,铸钱工匠只管铸钱。
同一批次过厚过重的钱币基本都属于操作失误,是不合格的次品而已!
所以同一级次的子钱,尺寸基本一致,厚度稍不同导致重量略有差异,这都不是事!
高级次母钱铸大样,正样母钱铸正样,以此类推。
一批批的母钱铸造下来,当然越铸越小,尺寸越大,说明级次越靠前嘛!
当然了,为了保证小样、正样、大样重量不至于相差过大,所以铸小样时一般合砂型的缝隙特意大一些,这也是小样一般比正样、大样厚一些。
尺寸是最直观的,对于古人,尺寸说明面值,对于今天的藏友,尺寸有助于区别母钱、大样、正样、小样。
现代纸币也是尺寸区别面值,不是吗?
宋朝不是以物易物的年代了,国家币值规格很严,如果只管重量,何须铸钱,弄一些铜块铜疙瘩不就可以了?
随便说说,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