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1058
主题
2035
帖子
4151
积分
材质白铜,年代明清,直径4厘米+,厚约2毫米。圆边圆穿,两面阴刻侍女图,一面似侍女赏梅,另一面具体寓意不明,似乎非常少见,如图:
49
1852
1950
银还是白铜?
思念让旧情有余温: 银还是白铜?
友好,我看白铜,非银。 借友回复一栏发表下自己查询网络所得的一些新看法:此币一面为两妇人形象,左侧妇人怀抱幼童,右侧妇人做捋胳膊挽袖子状,似在点明此时的场景典故:“两妇争子”。而“两妇争子”故事来源于元代李潜夫所做杂剧《包待制智勘灰阑记》。李潜夫,字行道,一作行甫,绛州(今山西新绛)人。他是元代作家,生卒年不详。 当时绛州治所在今新绛县东北,属晋宁路(即平阳),李潜夫为元曲平阳七大家之一。贾仲明著的《录鬼簿》中,称他为“绛州高隐”。他一生未仕,隐居乡间,过着恬淡清苦的生活,整天掩门读书写作,寄情于青山绿水。 李潜夫精心编写的杂剧《包待制智勘灰阑记》被选入《世界戏剧》一书,并由英国伦敦阿普尔顿出版公司出版。这部作品描写了包拯断狱的故事,剧情为富翁马均卿娶妾张海棠,生有一子,马妻与奸夫合谋毒杀亲夫,反诬海棠,并欲夺其子为己子,海棠被判死罪。后来包拯推详案情,知有冤弊,便亲自鞫问,用石灰在小儿周围画一圆圈,令马妻和海棠对拽,谁能拽出孩儿,就是亲生母亲。海棠因恐伤害儿子,不忍使力;马妻却悍然不顾,将儿强行拉出。包拯由此断定小儿为海棠亲生,并昭雪了她的冤枉。该剧戏剧性很强,表现决疑断狱颇合情理,突出了包公明断是非的智慧,同时也对倚强凌弱、欺诈浇薄的社会风气以及吏治的黑暗有所揭露。 德国著名剧作家布莱希特的《高加索灰阑记》便是根据李潜夫原作改编而成。《灰阑记》在海外有多种译本,其传播广泛,对世界戏剧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461
8784
1.4万
银无疑
133
2404
2682
民国手刻银花,看工艺不似银楼工匠所刻,可能为民间戏作。
正面:喜生贵子。右面的产妇刚刚诞下一子,疲惫之余露出欣慰的微笑,左侧的接生婆露出欣喜神色,抱着孩子对产妇说:是个带把儿的。
背面:梅开二度。依然是同一位产妇,坐在右侧欣赏梅花,左侧梅花开了两朵,寓意“梅开二度”,含蓄地表达,又生了一个孩子。
可爱哆: 银无疑
谢谢指点
泉拳: 民国手刻银花,看工艺不似银楼工匠所刻,可能为民间戏作。 正面:喜生贵子。右面的产妇刚刚诞下一子,疲惫之余露出欣慰的微笑,左侧的接生婆露出欣喜神色,抱着孩子对产妇说:是个带把儿的。 背面:梅开二度。依然是同一位产妇,坐在右侧欣赏梅花,左侧梅花开了两朵,寓意“梅开二度”,含蓄地表达,又生了一个孩子。
多谢版主详细解说,又增长了一些知识
652
20791
2.2万
日为正,表现是夫妻携子天伦之乐状,右人半袖头巾应为男性.月为背,宋元时流行冷月照梅暗香清(梅梢月)的题材做装饰,意为高雅. 明清时又指安顺梅氏宗族文化繁衍意义的梅月双清.右男子又插枝梅花在头巾,可能在学陆游"梅花乱插乌巾香"吧,不失高雅的诙谐.
老师此处点评引经据典,细细品味顿感诙谐生动有趣;观察细致入微,旁征博引,切入点别开生面,有耳目一新之感!学习了!
金如意: 日为正,表现是夫妻携子天伦之乐状,右人半袖头巾应为男性. 月为背,宋元时流行冷月照梅暗香清(梅梢月)的题材做装饰,意为高雅. 明清时又指安顺梅氏宗族文化繁衍意义的梅月双清.右男子又插枝梅花在头巾,可能在学陆游"梅花乱插乌巾香"吧,不失高雅的诙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