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直径是同一版模母子的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这个我早就讲过,判断性质必须是全方位的。此钱锈蚀原因会有一定外观影响,而作为明末制钱,抛开工艺条件,即使在较重的流通与腐蚀下,铜质与砂型也已明显精于普通制钱。性质类的东西看图往往想像不出实物的状态,凭图识别更需要经验,要充分熟悉与了解这一类或一系列制钱的风格特征,对一般泉友而言难度不小,有机会接触到实物可以确定会是另一番感受,不只是看图说话。<...
首先声明一下,我主要玩邻国钱,明钱我是小白,但是无论是邻国还是明钱,母钱的一些认知是相通的,
1.一般情况下,母钱的铜质会优于通用钱,一般不会出现这种锈,不知道明钱的其他母钱,是否有浪总的类似重锈情况。
2.一般情况,母钱的铸沙会精于通用钱,具体表现为钱币底张细腻,有镜面感,郎总这个特征和普通通用钱几无差别。
2.楼上有泉友提出不要背尺寸误导,我觉得很有道理,一般情况下,由于铸缩的原因,母钱不仅直径大,内径也是略大的。正常情况下,由于成品的打磨轻重,压延等因素,会影响钱币的直径,但内径受外界影响的可能性较小,所以需要测一下内径。如果内径同比例大,那么可以作为母钱性质的加分项,如果内径与普通钱相同,基本是可以否定的。
1、明末南方黄铜钱铅、锡、锌含量占比通常可到30-40%甚至更高,而且有些含杂,铜母也不例外。锡、锌比铜更易氧化,在保存环境不同情况下,出现腐蚀轻重不一现象十分正常,我过手诸如此类的也不在少数,即使是水坑保存相对稳定的环境下,也常会出现表面砂气重的腐蚀,华夏拍过类似的明末母钱有不少我都过过手,当然我手上还有实物。如果是酸碱环境更差的地区,腐蚀会更重,比如云南地区的明母甚至雕母,类似嘉靖,只要是单个出来的,十个中八个都有严重锈蚀,后期的崇祯至清初也有,江西、湖南、广西等地的也比比皆是。
2、此钱即使有腐蚀,但很容易看出,钱体砂型与地张平整度明显精于行用钱,当然要同类钱比较,实物上手更有说服力。
3、我一再强调,尺寸只是条件之一,此钱内径当然比普通钱要大,甚至超过同比例,图上就可以看出,外缘因流通与腐蚀原因,甚至比行用钱还要狭细。有个重点是内穿形制,这往往一般人不懂,母钱的内穿狭细而广阔,是修穿拨模的特色,当然不能是流通所产生的。地张与穿、边郭的倒角拔度也是反映铸次的关键细节。
大家可能看多了所谓傻瓜一眼的母钱,而所谓的标准状态,不少是暗藏玄机的。还是那句话,实物是根本,经历越多,体会越深。
这个帖子或许能帮到一些同好,也是对自己玩钱步履的一个记录,两三年后再回味相信又是一番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