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记住登录
登录
发帖 回复
返回列表页上一页12345678910下一页... 15 转到
    查看 33498 | 回复 141

    (沉痛悼念“张灯结彩”友)“鱼形器”和“璜形器”的性质

    一键送评园地评级,为您保驾护航
    离线 张灯结彩
    初级发帖
    好评
    0
    差评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07-12-11
    最后登录
    2021-04-10
    40楼 发表于2007-12-20 02:48:00

    转贴,原贴地址http://www.guxiangren.com/bbs/read.php?tid=8988关于桥形币,可能是铜鱼的余绪,后面再说。从上面的7条来看,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铜鱼广泛存在于西周文化所达到的疆域的士以上的墓葬中,一般与珠、玉一起组合成串。非常幸运的是,在古代典籍《九经》中的《礼记》里,明确记载了铜鱼的用处。《礼记》是我国最古老的儒家十三经之一,为孔子弟子及后来学者所记。秦始皇“焚书坑儒”后散佚。“汉武帝末,鲁共王环孔子宅,欲以广其宫,而得《古文尚书》及《礼记》、《论语》、《孝经》数十篇,皆古字也。”(《汉书.艺文志》)后经戴德、戴圣父子二人收集整理,“戴德传记八十五篇,则《大戴礼》是也。戴圣传记四十九篇,则此《礼经》是也。”(《汉书.艺文志》)东汉时设十四经博士,这两本书包括在其中。东汉以后,《大戴礼》逐渐散佚,《礼记》49篇则流传下来至今。《礼记》内容十分广博,虽然记载的是儒家学者理想中的礼仪,但仍然大量保存了周朝包括政治学、伦理学、教育学、哲学、农学、民俗等方面的历史信息,是后世研究上古社会生活特别是儒家思想的重要资料。更为重要的是,不少内容在出土发掘中得到印证。《礼记》共四十九章,其中关于丧仪就有五章,足见周人示死如生,对死亡的重视程度。《礼记.丧大记第二十二》中,对于埋葬方式有如下文字:君 大 棺 八 寸 . 屬 六 寸 . 椑 四 寸 . 上 大 夫 大 棺 八 寸 . 屬六 寸 . 下 大 夫 大棺 六 寸 . 屬 四 寸 . 士 棺 六 寸 .君 裡 棺 用 朱 綠 . 用 雜 金 鐕 . 大 夫 裡 棺 用 玄 綠 . 用 牛骨鐕 . 士 不 綠 君 蓋 用 漆 . 三 衽 三 束 . 大 夫 蓋 用 漆 . 二 衽 二 束 . 士 蓋不 用 漆 . 二 衽 二 束君 大 夫 ● 爪 . 實 于 綠 中 . 士 埋 之 君 殯 用 輴 . 欑 至 于 上 . 畢 塗 屋 . 大 夫 殯 以 幬 . 欑 置 于西 序 . 塗 不 暨 於棺 . 士 殯 見 衽 . 塗 上 帷 之 .熬 君 四 種 八 筐 . 大 夫 三 種 六 筐 . 士 二 種 四 筐 . 加 魚 腊焉.飾 棺 . 君 龍 帷 . 三 池 . 振 容 . 黼 荒 . 火 三 列 . 黼 三 列. 素 錦 褚 . 加 偽荒 . 纁 紐 六 . 齊 . 五 采 . 五 貝 . 黼 翣 二 . 黻 翣 二 . 畫翣 二 . 皆 戴 圭 . 魚 躍 拂 池 . 君 纁 戴 六 . 纁 披 六 . 大 夫 畫 帷 . 二 池 . 不振 容 . 畫 荒 . 火三 列 . 黻 三 列 . 素 錦 褚 . 纁 紐 二 . 玄 紐 二 . 齊 . 三 采. 三 貝 . 黻 翣 二. 畫 翣 二 . 皆 戴 綏 . 魚 躍 拂 池 . 大 夫 戴 . 前 纁 後 玄 .披 亦 如 之 . 士 布 帷 布 荒 . 一 池 . 揄 絞 . 纁 紐 二 . 緇 紐 二 . 齊 . 三 采 .一 貝 . 畫 翣 二 . 皆 戴 綏 . 士 戴 . 前 纁 後 緇 . 二 披 用 纁 .君 葬 用 輴 . 四 綍 二 碑 . 御 棺 用 羽 葆 . 大 夫 葬 用 輴 . 二綍 二 碑 . 御 棺 用 茅 . 士 葬 用 國 車 . 二 綍 無 碑 . 比 出 宮 . 御 棺 用 功 布 .凡 封 . 用 綍 去 碑 負 引 . 君 封 以 衡 . 大 夫 士 以 咸 . 君 命毋 譁 . 以 鼓 封 . 大 夫 命 毋 哭 . 士 哭 者 相 止 也 . 君 松 槨 . 大 夫 柏 槨 . 士 雜 木 槨 .棺 槨 之 間 . 君 容 柷 . 大 夫 容 壺 . 士 容 甒 君 裡 槨 虞 筐 . 大 夫 不 裡 槨 . 士 不 虞 筐

    离线 张灯结彩
    初级发帖
    好评
    0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07-12-11
    最后登录
    2021-04-10
    41楼 发表于2007-12-20 02:49:00

    转贴,原贴地址http://www.guxiangren.com/bbs/read.php?tid=8988(出丧)要装饰棺材周围。国君的棺材四周围上龙形图案的帷幕,前面和左右面又挂着象宫室承留那样的三只用竹编成的池,后面用青黄色缯作成的幡悬在池下。车上盖着边缘是白黑色斧纹图案的幔,幔中间有火纹三行,两巳字相背的图案三行,用白锦做成屋顶的样子,用六枚浅红色的纽纽连接翣上下;顶上用五色丝做绥,挂着五串贝;边上有画斧形、巳字相背纹、云气纹的翣各两把,翣上都装饰着圭。竹池下挂有铜鱼,灵柩车行进时铜鱼就会跃动,如在池水中一样。再用六根浅红色帛带捆住棺材并绑在车上,再用六根浅红色帛带引出帷外由送葬人牵引。大夫的棺材四周围上云气纹图案的帷幕,前面后面挂着二只用竹编成的池,池下悬挂大量的饰物。车上盖着边缘云气纹图案的幔,幔中间有火纹三行,两巳字相背的图案三行,用白锦做成屋顶的样子,用两枚浅红色,两枚黑色的纽连接翣上下;顶上用三色丝做绥,挂着三串贝;边上有画巳字相背纹、云气纹的翣各两把,翣上都装饰着绥。竹池下挂有铜鱼,灵柩车行进时铜鱼就会跃动,如在池水中一样......士的棺材四周围上白布的帷幕,前面后面挂着一只用竹编成的池,池下悬挂的饰物。车上盖着白布的幔,用两枚浅红色,两枚黑色的纽连接翣上下;顶上用三色丝做绥,挂着一串贝;边上有画云气纹的翣各两把,翣上都装饰着绥......古人最早以渔猎为生,与鱼接触很多。鱼的生殖力强,为古人所崇拜。仰韶文化、马家腰、马厂、龙山文化的陶器上就出现有典型和变形鱼纹。通过出土情况与文献的结合,可以得出结论:铜鱼是西周时期大夫及以上人士的一种特殊葬具,并非可以流通的货币。悬挂铜鱼、贝壳的葬俗可能来源于萨满风俗。萨满法师在作法时全身要悬挂一些小铜器、铜镜、印章、贝壳等,他们认为这样可以协助通灵。而死者在古人看来是要去另一个灵异的地界,葬具上悬挂这些东西有助于他们的行程。战国时期由于生产力、政治结构的调整,礼崩乐坏,原来的礼仪随之变化,生活用品与陪葬用品也发生了很大改变,人对鬼神的敬畏减轻,追逐富足生活之心增长。可以通灵的铜鱼也变成了象征钟鸣鼎食的铜磬(桥形币)。这也就是为什么铜鱼一般出现在西周和春秋早期,而铜磬(桥形币)却出现在战国秦汉时期的理由。所以,所谓的鱼币、磬币,他们虽然是青铜铸造,一定因素下也可以用来交换,但尘归尘,土归土,它们还是属于陪葬品,而不应该属于货币的范畴。欢迎各位对我的论点提出批驳。通过实物我们可以知道,鱼是具有鱼形之物的代称,目前发现有铅、锡、铜、泥、蚌、陶等,可能还有更多,比如布帛、木、竹、漆也可以制作鱼形,但由于不易保存,我们现在已经看不到了。为什么鲜鱼不可充任池中之鱼,原因也是不易保存。一般鱼肉作为死者地下享用的食品,会放置在鼎豆之中。与珠玉贝壳一起串挂在外,不仅有滴水腐烂之可能,而且没有了魚 躍 拂 池的美感。无独有偶,“呆若木鸡”这个成语中的木鸡和铜鱼的性质就很类似,都是用于丧葬祭祀典礼之类的场合。另外还有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可以说明为什么鲜鱼不可悬挂车上——《史记》中记载,秦始皇在巡游山东时突然死亡:会暑,上辒车臭,乃诏从官令车载一石鲍鱼,以乱其臭,这里的鲍鱼是腌鱼的意思。如果当时有用真鱼装饰灵车的情况,赵高胡亥这样干岂不是不打自招之举?能够蒙蔽世人,足见当时并没有以真鱼为饰的礼仪说明一点,礼记是儒家学者集体的创作,可能周公也参与其中。大戴和小戴仅是指汉朝的两位注释学者。西漢禮經博士有后倉、戴德、戴聖、慶普四家,彼此所傳的禮記內容各有不同。同樣是為儀禮作註解,什麼各有不同?因為古代的禮文因革損益,再加上年代久遠,真正的禮儀眾說紛紜,各家參考取用的記禮雜文不盡相同,所以產生諸家歧異。這種情形就像是祭祀鬼神的時候用所謂的「燒紙」,不一樣的鬼神,所用的紙錢也一定不相同,絲毫不能混淆!但這種習俗對於新一代的年輕人來說,已經是一種迷信附會的玩意兒的,鮮少有人真的記得種種紙錢的區別,再加上政府大力提倡不燒紙錢,所以,如果後代有人要追溯祭祀天地鬼神所用紙錢的區別,必然會產生眾說紛紜、曲意解說的情形。後世比較廣為人知的是內容八十五篇的大戴〈戴德〉禮記和內容四十九篇的小戴〈戴聖〉禮記,前者內容有部分已經亡佚了,僅存四十篇,而小戴禮記雖然只有四十九篇,可是卻悉數保存,沒有散佚,因此,後世治禮記的學者,大多以小戴禮記為主。從史學角度研讀《禮記》,需要注意書中包涵的古代禮制和當時社會生活情景的內容。冠、昏、鄉、射、朝、聘、喪、祭諸禮在許多篇章中都有反映,此外《儀禮》中缺失的逸禮,如奔喪、投壺等禮也有專篇闡釋。在諸禮中,《禮記》尤為重視喪、祭,因為喪、祭二禮,集中反映當時的社會結構、各項制度和觀念形態。如記錄喪制、喪事、喪服的有《曾子問》、《喪服小記》、《雜記》、《喪大記》、《奔喪》、《問喪》、《服問》、《間傳》、《三年問》、《喪服四制》等。論述祭祀的有《祭法》、《祭義》、《祭統》等。這些篇章既注意闡釋禮之數(即禮之儀),對《儀禮》部分內容加以補充說明;更為注意詮釋“禮之義”,對諸禮的精神實質和用禮之目的加以闡述,為我們了解儒家的禮學思想提供了更多依據。其中《喪服小記》和《大傳》有兩段精闢論述,許多學者據此解釋不一,但文中對如何區別大宗和小宗及其相互關繫,對在宗廟祭祀等活動中如何運用宗法制原則以及實行宗法制對維繫周代社會秩序的作用都有深刻論述,因此視上述兩篇文章為研究周代宗法制的基礎並不為過。其它與宗法制相連的昭穆制、喪服制等也在《禮記》的相關篇章都有論述,故欲研究先秦史不可不讀《禮記》。

    离线 张灯结彩
    初级发帖
    好评
    0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07-12-11
    最后登录
    2021-04-10
    42楼 发表于2007-12-20 02:50:00

    转贴,原贴地址http://www.guxiangren.com/bbs/read.php?tid=8988桥形币是模仿磬的形状,但是磬在古代与钟一样,不但属于乐器,而且属于礼器的范围,如果说是陪葬品的话,铜鱼怎么又能演变成铜磬呢?春秋战国之前,礼乐一体。所谓钟鸣鼎食是也。士以上阶层,各种行为都要完全按照礼法行事。比如君王燕饮时,廊外不但要有乐队演奏,还要有唱诗班吟唱雅颂之章。说到铜磬,不知各位有没有注意到,其实各地所出战国秦汉时期的小铃铛各种各样的也有不少,有的上面还有铭文。更有的与铜磬同出,而且编联成串。这更能证明我所认为这类东西是陪葬品的观点——它们是由实用礼器铜钟、石(玉)磬演变而来。春秋后的礼崩乐坏,并不是指象文化大革命一样,把以前有序的生活完全推翻。而是一种渐进的变革,其重点是儧越。春秋之前,所谓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而春秋后就连孔子这样传授礼法,以复古为己任之士都变通的广守弟子,“有教无类”。礼崩乐坏的基础是王室衰微,诸侯甚至大夫掌握更多的权利和财富,而新兴地主阶级也要追求自身价值。就造成了儧越现象。表现在生前享受超过国家标准的高规格高质量的生活,死后陪葬超过自身规格的礼器。比如曾侯乙墓以及同时期的诸侯墓葬都出土过九鼎八簋,这一规格在西周时期是只有天子才可有的待遇。当时大夫使用诸侯的礼器,士使用大夫的礼器陪葬,已成司空见惯之事。至于普通庶民,只要财力允许,也可以置办象样的礼器随葬。这样一乱,大家都可以享受到VIP待遇了。当每个人都有VIP卡的时候,贵宾就不成为贵宾了,这就是礼崩乐坏仰韶文化时期,就出现了专门为死人制作的明器——不堪实用的陶器。青铜时代的明器得到发展,又出现竹、木、丝绸等质地的明器,种类也越来越多。墓葬中出土的轻薄简陋不堪使用的青铜器也属于明器。钟、磬的形状虽然没有什么太大变化,但形状已大幅缩水,变的更为轻薄,石、玉之磬也因为制作方便而改成铜制。但其作为礼器陪葬的意义没变。大家如果有耐心的话,考古文物类的杂志可以翻翻看,里面有不少发掘资料可供参考。之所以磬、鱼被认为是币而钟(铃)被人忽略,是因为铜鱼铜磬的形状为片状,大小轻重或接近当时七国货币。而钟(铃)的形状比较特别的原因。不是钱币就不见得没有文物价值。铜鱼是周朝大夫及以上阶层才能享有的一种礼仪之器,其存世量与同时期的铜贝比可要少太多了。墓葬中经常发现兵器的原因,是由于当时人对于死亡的不可知和本能的恐惧,为了死者在阴间能够平安的生存,特地放进去这些陪葬品。有实用器和明器两种。戈,兵器。同时也是凶器。说文中对武字的解释很有趣:止戈为武——能制止兵戈之灾的侠之大者。商人对打仗也是非常重视,殷墟甲骨中能查到大量有关于用兵的卜辞。因为古代战争非常残酷,损敌一千,折己八百。西周人对于战争的态度是不到万不得已不主动出击,周文王宁愿被商王囚禁也不起兵造反,是因为还没有信心能够到一招制敌的地步。西周时期,由于分封制度的健全,加之宗法、血缘关系的约束,国与国之间通过礼仪进行协调,还可上诉周天子,举行战争的情况不能说没有,比如周公时期的管蔡之乱,周厉王时期的国人暴动,周幽王时期的犬戎入侵等等。但一般情况下,还是和平时期要远远大于动乱时期,周王国内部还是比较安全的。弓鱼国是在周王室身边一个异姓小国,暂且不论它的经济能力是否超越了周王国。如果他们明显的崇拜武力,甚至于拿兵器作为自己国家的钱币,一定会冒犯天威,后果可以想象。另外我引用文章的作者将种种陪葬的明器都列为货币,本身就犯了方法论的错误。这里肯定有人问了:布的前身是农具,刀的前身也是兵器,为什么燕齐这些大国反而用兵器作为钱币?答曰:刀在当时,也被称为削,属于生活工具。可以用来修整竹简,割开鱼线什么的,并非现在意义中的管制刀具。过去的小官吏也被称为刀笔吏,这里的刀,就是削。

    离线 孙狐子
    二级发帖
    好评
    0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07-11-16
    最后登录
    2021-04-10
    43楼 发表于2007-12-20 03:06:00

    学习了

    离线 大有泉
    初级发帖
    好评
    0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05-07-20
    最后登录
    2021-04-10
    44楼 发表于2007-12-20 06:43:00

       中国古代货币的形态发展都来自于生产和生活用品(包括: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用品),不能完全用现代的货币学定义去看待中国古代原始货币的形成发展,否则就不是一个历史唯物主义者了,中国古代最初的原始货币(这里指:商周到春秋战国时期的货币)形态发展都具有多重功能,不但可以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货币"来使用,同时也可以作为人们的精神生活的需求而存在,这是中国古代早期货币的一大特点,两者之间并不矛盾,不能说它们可以用来陪葬,装饰,祭奠,就一定不能作为货币被使用着,比如:"贝"既可以用来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货币来使用,同时也可以作为装饰及生殖图腾的精神崇拜而存在,这正是中国古代早期货币功能多样性的表现,所以,鱼币,磬币,戈币也是如此,因为在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经济和青铜文化的发展,仅用天然贝及铜贝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对货币的需求了,于是就从当时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中选择铸造此类币型物来既可充当货币,也可用以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的"青铜片"是完全有可能的和可以理解的,从另一方面来说,中国古代青铜货币从铜贝过渡到刀,布,环这中间也不可能是一步就到位的,也应该经过了一个从过渡阶段到最终定型的演变过程的,而鱼币,磬币,戈币恰恰在时间上是完全可以吻合这一演变的过渡阶段的,或者说:鱼币,磬币,戈币是完全有可能以当时的货币性质而存在了,当然并不仅仅作为货币.

    离线 寒鸿轩
    荣誉会员
    好评
    12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20
    注册时间
    2003-11-09
    最后登录
    2024-05-21
    45楼 发表于2007-12-20 19:04:00

    其实说一个东西是不是货币,不管是在什么年代,关键还是看它有没有被大多数人当“货币”使用,也就是参与交易,而且不是个别行为,是一种公认的交易行为。货币的历史用途包括:1、商品价格计算单位;2、常规状态下的购买支付;3、财富计算单位;4、政府税收结算物;(这一点很关键,如果这一点能被证明,甚至不需要其他条件就可以确定是“货币”了)5、债权债务设立过程中的支付工具;(注意:是“设立”的过程,而不是“还付”,借钱的时候借的一定是钱,还钱的时候不一定,还不起钱可以用其他东西顶账。)6、其他;(比方官员俸禄发放、军饷。。。,但这些都是辅助作用,因为都可以有替代方式)以上用途可能没办法凭借考古发现来验证(至少很难),但是我们还是需要通过罗列事实之后超这个方向进行推理,否则讨论可能会进入死胡同,因为我们讨论的东西上面不附带明显的货币标识文字信息,所以我觉得除了推导出上述条件的成立,没有办法可以确认它们的常规货币属性。说白了,“钱”要当“钱”花才是“钱”呀。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2-20 11:07:32编辑过]


    离线 xxg
    实名认证
    好评
    1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04-12-10
    最后登录
    2023-01-05
    46楼 发表于2007-12-21 04:24:00

    好资料.学习了

    离线 古泉新锈
    实名认证
    好评
    54
    差评
    1
    红包
    0
    精华
    4
    注册时间
    2002-04-24
    最后登录
    2024-06-19
    47楼 发表于2007-12-21 07:15:00

    谢谢各位的参与讨论,特别是“张灯结彩”朋友再次提供的丰富翔实的资料。货币的最简单定义就是“一般等价物”,这里的“一般”两个字很重要。“一般”的意思就是在某一范围内普遍的、公认的。正如金戒指有价值,但人们并不认为其为货币一样,因为首先,它不具备交换过程中的普遍性,很少有人那它进行交易;其次,它也不具有公认性,拿出去换东西,很多人会认为它可能只是镀金的。正如我给朋友展示一块包浆很厚的银元宝,朋友会说:根本看不出是银的,看着倒像是铁的嘛。要证明以上两种器物是钱币,除非能证明它们具有钱币的“一般性”,或者它们在多大程度上有可能具有这种一般性。在能够拿出足够证据以前,假定它不具有一般性是合理的、严谨的。但我从“只有大夫以上级别的葬礼才可以使用铜鱼”这一个论点想到一个疑问,就是铜鱼的铸造者究竟是谁?是官方机构还是民间?如果是民间作坊铸造,则不但“士”可以通过购买的方式得到铜鱼,就连普通老百姓也可以得到了。更进一步,如果铜鱼本身就是货币的话,则它简直成了生活必需品,根本不需要购买,人手数条。大概一定不会有国家规定只许“大夫”以上的级别才可以随葬钱币吧!因此,铜鱼是由官方铸造并颁发给大夫以上级别官员的“限制级”随葬器物,在逻辑上没有问题,前提是:发现铜鱼的墓地都是高官墓。如果在简陋的平民墓中也发现铜鱼,那么上述推理就值得进一步推敲了。如果铜鱼在各级别墓地中普遍出现,那么其是否具有“一般性”就值得再思考。非专业人士,从未身临古墓发掘现场,只有推理,如有不当之处,望研究人员批评指正。

    离线 古泉新锈
    实名认证
    好评
    54
    差评
    1
    红包
    0
    精华
    4
    注册时间
    2002-04-24
    最后登录
    2024-06-19
    48楼 发表于2007-12-21 07:40:00

    说句题外话,我注意到“张灯结彩”的“全文+原网页链接”的转帖方式很符合国际惯例。国内转帖一般都是只转文章而无链接,甚至连“转帖”两个字都省略了。在国外,这会被原创者视为严重的知识产权侵犯行为,可能会给转帖人惹来麻烦。而“全文+原网页链接”的转帖方式则是原创者所期待的,多多益善。不做网站的站长,不会知道来自别的网站的无附加条件的“单向链接”,对于网站的成功是多么重要。

    离线 张灯结彩
    初级发帖
    好评
    0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07-12-11
    最后登录
    2021-04-10
    49楼 发表于2007-12-21 08:51:00

    待学必谨遇誉则谦对待学术问题,谨慎小心,不要根据自己想像乱说话.遇到荣誉性的事情,一定要谦虚,不要以学者自居.

    发帖 回复
    返回列表页上一页12345678910下一页... 15 转到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