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yany版主的这篇文章非常有意义,揭开了吴越国铸币的面纱。今天又仔细研读,发现自己忽略了熊版主非常重要的一句话——"版式上低头通几枚都有修版,特别是通的辵修版后变形,跟唐的低头通俨然不同。" 这个“辵修版后变形”与本人收藏的吴越国"宝正通宝"通字的辵部写法高度相似。尤其是下图第1、和第4个写法非常接近。
景福二年(893年),钱镠升任苏杭观察使,并征发二十万民夫以及十三都(原杭州八都再加紫溪、保城、龙通、三泉、三镇)军士,修筑杭州罗城。 不久,唐昭宗又拜钱镠为镇海军节度使、润州刺史,承认了他对浙江西道的统治权。
光化元年(898年),钱镠将镇海军治所由润州(一直被杨行密占据)迁到杭州,并加检校太师。唐昭宗还将他的画像挂在凌烟阁上,并改其乡里为广义乡勋贵里、衣锦城。
天佑元年(904年),钱镠上表朝廷,求封吴越王,却被朝廷拒绝,后因朱温斡旋,被改封为吴王。他建立功臣堂,将五百名宾佐将校之名刻于碑上,以纪其功。
后梁开平元年(907年),朱温篡唐称帝,建立梁朝(后梁),并封钱镠为吴越王,兼任淮南节度使。钱镠不愿错过这个做孙权的机会,不听属下官员"拒梁命"的建议,接受了梁朝册封。
同光四年(926年),李存勖在兵变中遇害,李嗣源即位。中原局势混乱,朝廷诏命难以到达吴越。钱镠遂改元宝正。
也就是说,在钱镠景福二年(893年)修筑杭州罗城到同光四年(926年)也就是宝正元年,在这33年间,钱镠很有可能通过宝(保)兴监依旧法铸造“开元通宝”,就像版主所言“很可能是用玄宗时期平头通当母翻铸”但在翻铸的过程中,进行了修范。“通的辵修版后变形”。当然,在后来在“宝正元年”重新开模铸造“宝正通宝”时,通字的辵部,就保留了宝(保)兴监“开元通宝”辵部的部分习惯写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