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捏一枚硬戳银元细细端详,作为专业藏家的你会不会放下转头离开?

理由自然是:何处寄相思,唯有泪两行,收藏品相被影响了呗。
曾几何时,我们差不多早就忘记了这些银元的硬质戳记,最初是承担了一定的工作任务——它们有的像是姓氏、有的像是花纹、有的像是数字,多数是当年的钱庄、银号、商户自行制作钢制印章后加盖在银元上产生的。其实这些印记主要是为了鉴定真假、验明成色,在银元流通中人为盖上的记号,也有为纪念意义加盖的。
不得不“出世”的硬戳
早在银元出现之前,古人就已有了在银锭上加盖戳记来证明银锭品质优良的习惯。
明末清初,外国贸易银元流入中国,外来的白银几乎全都是银币的形式,只不过古代的外国银币都是手工打制,进入中国后大多被熔解,再铸造成银锭,诸如元宝以及船型等。
到了18世纪早期,西方出现了机器铸造货币的工艺技术,发展到19世纪中后期,机制币的技术已经全面完善。所造的货币能保证大小重量和质地完全一致,没有差别。
西班牙的“双柱”,荷兰的“马剑”,葡萄牙的“十字”,墨西哥的“鹰洋”、“坐人”法属安南币、英属的“站人”、日本的“龙洋”……快乐地在中国各地市场上出现,尤其鹰洋的流通面最广。

银币流入市场,国人皆感便捷优于传统的银量称重验色,机制银元遂大量流通使用,成为主要流通、支付手段之一。可是银元初入我国,各国机铸银元版别特别多,有些是铸发国家的单位面值,大多为外文。钱庄在兑换时为了对兑出银元真伪负责;商家不辨银子成色不敢轻易收存,都用字印戳记砸验。《经济大辞典》金融卷中称这种加盖戳记的银元为“烂版”,词目的解释是“币面錾满硬印失去原形的银元。”
钱商使用银元时,在币面加盖硬印以示保证质量,每每经过一次手,便加盖一戳。所经庄家一多,银元两面便印痕累累,本身图案难辨。年月一久银子也被损耗,只能折值使用。待到我国开始自行开铸银元(1890年左右),这些烂货就全部回炉,成为了中国银元的原料,因此留存至今的烂版银元反而少见,尤其是早期的外来银元。
当然除了考虑的是验证银元的真伪,由于当时的民众对硬戳给银元整体观感造成破坏的问题并没有意识到。从另一方面来说,胶章在当时的中国的普及路还有很长一段要走,人们除了硬戳外也很难找到其他方式去代替。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总能在部分龙洋或外国贸易银元上,看到硬戳的比例比墨戳大的原因。
"硬戳”家族成员
一般来说,硬戳会破坏银元币面的完整性,造成不可恢复的损伤。但是,如果是能读懂硬戳故事的藏家来说,每一个硬戳就像是这枚银元的流转行走地图,清楚地告知了它的行踪。
(下列整理内容欢迎藏友供稿做补充)
壹
可读懂的中文单字:一、五、八、十、个、工、人、上、士、大、王、天、山、水、石、中、止、方、纪、仁、因、正、半、片、东、北、目、定、甲、未、光、丰、珍、高、利、单、淮、海、福、玲、润……

match外文字母:A、B、C、H、I、J、O、T、Y、Z、∏、δ、μ、Ι、Λ、Ε、Γ
叁
图形标记:有些图案初看摸不着头脑,但是细细一品应该是钱庄和商号做下的特殊印记来供自己确认。

有钱庄银号:钱庄的诞生本就是那个年代为了兑换银元和银锭而产生的一门新兴行业。
这枚评定等级为二级50的“罗聚昇”,尽管印记不过10mm长,宽不过3mm,但是三个楷书布局让这个硬戳显得形象特别端正。加上钢戳深打在币面,牢牢地宣誓了自家对银元品质的确认。

有姓氏的:在银元上打上自己的姓氏,毋庸置疑一定是钟食鼎鸣之家。
当这枚“魁”姓钢戳银元出现在墨印小组面前的时候还是眼前一亮的。有小组成员第一时间就提出,这是个姓氏——毕竟魁姓本就稀罕,在银元上发现可谓众里寻他千百度。

有吉语的:除了姓氏之外,其实在墨印小组还有一组成员坚持这是个吉语。因为,魁在江南一带用于吉语也有可考,钱币上敲上(写上)“魁”字,也有祈求和庆贺夺魁高中之意。
柒
有商号:这枚评定等级二级62的“兴记”,盈盈不过一小指甲盖大小。却记录了商号的谨慎仔细。

“硬戳”之恋
如今硬戳银币虽然它不像墨戳那样有着无损币体的优点,犹如被蒙上了一层轻雾。但它却犹如铭文之于青铜器一样,尽职地记录了整个清末民国时期的工商业发展。同时,硬戳作为老银元的一种附加文化,特别是篆刻艺术上乘的记号,具有特别的欣赏价值,是民国时期书法艺术与篆刻技法的交汇、融合和发展阶段。
以这枚评定等级为一级40的“汉清”硬戳为例,币面上布有4枚深浅不一的印记,但是细细端详印记最深的那枚“汉清”,字体饱满布局方正。尽管硬戳过多会被判为价值降低,但它身上承载的文化内涵,却给收藏增添了别样的色彩。

▲醇记“汉清”张沈春藏
每一个“硬戳”,都承载着一段历史的过往,诉说着曾经的辉煌,它们是中国被殖民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印记,具有历史、艺术、金融研究等价值。
可以说,每一个墨戳,无论是“硬戳”还是“墨印”都是是点缀于银元收藏生活的一朵朵奇葩,感知过去,知晓过往,让我们的生活更具古香古色的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