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皇朝十二钱之后,日本本土铸造铜钱已经中断了六百多年。庆长通宝是江户幕府首次货币本土化的尝试。
庆长十一年(1606年),幕府建立之初,对货币领域较为关心的德川家康试图对铜钱的形势做出改变。以永乐通宝剔除永乐年号,换庆长二字铸庆长通宝。庆长十三年(1608年)颁布禁止永乐通宝流通的禁令,却因庆长通宝铸造量不足,一年后禁令即告失败。庆长十四年(1609年),幕府御定相场(官方定价)挂牌强化永乐通宝的流通地位:金1两=银50匁=永乐通宝1贯文=京钱4贯文。此“京钱”被认为指的就是庆长通宝。但根据目前庆长通宝较少的存世量来看,应该无法担当起直到宽永十三年(1636年)日本完全货币国产化这20多年间主流货币的角色。
庆长通宝主要有两种,一种大而文字相对规整,被认为是在江户、京都周边铸造使用。另一种小而文字相对畸变的被认为是铸造流通在九州地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