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记住登录
登录
发帖 回复
返回列表页1 ...上一页44454647484950515253下一页... 63 转到
    查看 199595 | 回复 626

    四百多篇古币入门~高手进阶~泉界新闻

    一键送评园地评级,为您保驾护航
    离线 子非我
    论坛版主
    荣誉
    2023年度优秀版主
    好评
    27
    差评
    0
    精华
    3
    注册时间
    2006-08-16
    最后登录
    2025-07-27
    470楼 发表于2006-09-18 04:39:00

    再释“泉”    泉,是先秦古人企盼金钱的来源如泉流这种朴素情结的假借称谓。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乾部》:“古者货贝而宝龟,周太公立九国圜法,乃有泉;至秦废贝行钱”。因而在《史记·平淮书》中谈到半两钱、五铢钱有40多次,都使用“钱”字,无一处“泉”字。  欣赏、研究和收集钱币的人都知道,西汉新莽货币钱文上有一个显著特征字——泉。有人认为王莽为篡夺汉朝政权,又将“钱”改为“泉”。清王聘珍《九经学》称今《周礼》“泉”字皆为后人所改。    有不少人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更有甚者说“泉”是“钱”的白字。王莽之“泉”是其为篡夺西汉皇帝宝座、利用“谶纬信息活动”,而在钱文上所做的一篇别有用心的文章。   王莽“泉”字钱币的由来,出自《王莽传》一文中,“今百姓咸言皇天格汉而立新,废刘而兴王。夫‘刘’之为字,卯、金、刀也。正月刚卯,金、刀之得皆不得行”。王莽感到五铢钱“铢”字的“金”旁,有繁体“刘”姓“金”和“刀”的标记。为避免讳忌,尽废五铢钱,并将其于居摄二年所铸契刀五百、一刀平五千等我,都在公元9年一律罢废,将“钱”一律改为“泉”,先后铸有“大泉五十”、“小泉直一”、“幺泉一十”、“幼泉二十”、“中泉三十”、“壮泉四十”以及“货泉”、“布泉”等。这是王莽在钱币铸造、革新上的一次革命,为钱币发展改革增添了丰富的一页。   莽钱之“泉”的意境,经考证,其含义大凡有三点。供参考。   一篆书“泉”的本身具有“源泉”的条形。莽钱特征的阳文悬针篆书“直竖中断”之泉,寓意他实行的币制改革,如潺潺流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二是取“泉”之流遍之意。《周礼·天官·外府》:“掌邦布之出入”。郑玄注:“布泉也,布读为宣布之布,其藏曰泉,取名于水泉,其流行无不遍入出”。《汉书·食货志》:“故货,宝于金,利于刀,流于泉。”颜师古注:“如淳曰‘流行如泉也’。”王莽之“泉”,期望通过他进行的由“纪重货币”到“纪值货币”的币制改革,解决长期以来汉币制之弊端。事实上,他的“纪值货币”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长期以来在贸易上带来的换算不便、找零困难、称量繁琐等矛盾,加速了通商贸易的扩大。   三是将钱文冠以“泉”字,表明“泉”为国家经济命脉的象征,国家将强化货币管理,严禁诸侯国私自铸钱。我们从他的“地皇”年号可窥见一斑。远古神话中的“三皇”之一地皇,撑开人类一片天地,白昼分明使“地”成为宝藏,而地中之水则人类生命的源泉。我国最早的货币——贝壳、珍珠、乌龟都来自水中。《诗·小雅·四月》:“相彼泉水,载清载浊”。新莽八大纲领中之“实行专制制度”,其中就有山上水中的天然资源,都为国家所有,由政府开采。山上有泉,水中有宝,则表明莽钱之所以冠以“泉”的深刻含义。    王莽的币制改革,抛开政治意义不谈,在钱币的发展、改革、创新等方面有着它特殊的意义。对钱币的作用、地位、功能给予新的认识;对钱币的多样性、钱币的换算流通展示新的途径;为后代对钱币的改革放了新的样板。特别是,它将“泉”真正作为钱币的代名称运用得前所未有的地步,使“泉”的意义丰满起来!

    离线 子非我
    论坛版主
    荣誉
    2023年度优秀版主
    好评
    27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3
    注册时间
    2006-08-16
    最后登录
    2025-07-27
    471楼 发表于2006-09-18 04:40:00

    秦、汉半两之辨别    先秦半两是容易分辨的:铸法原始、古朴,幕面不甚平整,背面或有铜渍,铸口宽大而不修平,有上下左右流口;外形不圆,厚薄不均,方孔不方,有的甚至作圆孔;钱径较大,钱体较厚;面文“半两”二字,大小不一,“半”字下横与“两”字上横较短,“两”字常见“长人两”。     真正意义上的秦半两是指秦统一中国后全国流通的钱币。铸期为公元前221年——前206年。据传秦半两钱文出自丞相李斯之手,玉箸体篆书、气韵飞动、纤细有力、十分潇洒。    汉半两与秦半两基本上是一脉相承,但是在秦半两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区别是客观存在的。相比较而言:秦半两粗放原始,汉半两秀气精致;秦半两厚实不圆,汉半两平整成园;秦半两字体洒脱,汉半两字体规正;等等。只要细心品味,还可以找出许多区别。    下面,我们具体地来看秦半两和汉半两的辨别要点:    秦半两标准程度不高,钱肉或厚或薄,或大或小(曰半两,即十二铢,相当于现在的7.8克左右;一般的径在25——28mm,重5克左右),总体上讲,要比汉半两为厚实,边缘铸口茬多不磨鑢,钱体欠圆,穿不方者亦属常见,是比较粗糙的钱币。    秦半两书体用小篆,笔划宽长,方中有圆,文字较高挺;“半”字下横与“两”字上横较短,“两”字除“长人两”外,更多的是“短人两”。后期形小穿广的秦半两中,还出现“连山两”。    目前已经认定的秦半两类型有:原始型(战国中期)、大型、大篆文、小篆文、大字、小字、传形、有郭半两、小型灯笼半两、小型(秦后期)、以及在字体方面的差异而形成的类型。    汉半两主要有:榆荚半两(秦末至西汉初期,约汉王刘邦元年,前206年,钱体轻薄,重三铢上下----秦汉1铢约合现在的0.7克,形同榆荚)、八铢半两(吕后二年,公元前186年,仿秦半两书体,略浅,重八铢)、五分钱(吕后六年,前182年,薄小,孔大,重只为秦半两的五分之一)、大半两(西汉早期,字文平整)、四铢半两(汉文帝五年,前175年,钱文平正,重四铢)、有郭半两(建元五年,前136年,新铸的四铢半两,有外郭,亦有内外郭的,也有称三分钱)、铁半两(西汉早期,湖南一带,钱体如四铢半两)、特大型(镇库大钱或开炉大钱)。

    离线 子非我
    论坛版主
    荣誉
    2023年度优秀版主
    好评
    27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3
    注册时间
    2006-08-16
    最后登录
    2025-07-27
    472楼 发表于2006-09-18 04:40:00

    “秦权钱”
        ——秦始皇统一货币的象征秦始皇兼并天下、统一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果断措施,来巩固这个新生的、中国第一个中央集权的政权。其中统一货币,是一系列革新措施中重要一项。    秦王朝建立之前,六国货币形态各异。齐燕使用刀状形货币,韩赵魏行用布状形货币,楚国流通小型蚁鼻钱。秦统一中国后,废除各国原用货币,采用“半两”圆钱为通行全国的法定货币。从此这种外圆内方的钱币形式,在中国保持了2000多年,一直到清末民初。    当时秦王朝为了保证统一货币政策的施行,不仅铸造了大量的“半两”钱,还铸造了为数不多的“重四两”的秦权钱。    那时秦王朝严格规定,只有朝廷拥有铸钱权,严禁民间私铸。秦“半两”既为法定流通货币,就有严格的规定,按秦量制,每枚钱的重量相当于现在的8克左右。为了杜绝私铸,检验“半两”钱的分量,特地又铸造了一种厚重的权钱(又称法钱),面文左右两侧有“重四两”的小篆文字,穿孔上下有一定的数字符号,作为衡量的标准。按此权钱的标准,一枚权钱应当等于8枚“半两”钱的重量,如果8枚“半两”钱不等同于一枚权钱的重量,那就说明不符合标准。可知这种权钱的铸造,在监督、规范当时全国钱币的流通,进一步巩固“半两”钱的独尊地位,保证统一货币政策的落实,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由此可见,千古一帝秦始皇,在统一货币时的措施还是相当有力的。    关于权钱,早在清嘉道年间的戴熙(淳士)在《古泉丛话》中就有记载。同治年间的鲍康(子年)在他的《观古阁泉说》中印有权钱的拓图,亦有“权钱”之说。1940年丁福保主编的《古钱大辞典》中亦有相关说明和拓图,均认为是世间罕见的珍品(书中所载之钱原物已下落不明)。    此枚权钱(见附图)上世纪50年代初发现于西安,古泉大家方药雨当年见这枚“第十七重四两”钱时曾感叹地说:“我数十年搜罗稀珍古钱,而无缘遇到过真正的秦权钱,今能得见乃是三生有幸!”    这枚阴文“第十七重四两”是迄今发现与存世的秦权钱中唯一一枚,它是秦王朝统一货币、加强中央集权的象征,是可与上海博物馆珍藏的同为秦代统一度量衡的“商鞅方升”相媲美的国宝。
                似久别泉海,今见此文,伸受感染,故荐之。有幸!有益!似久别泉海,今见此文,伸受感染,故荐之。有幸!有益!

    离线 子非我
    论坛版主
    荣誉
    2023年度优秀版主
    好评
    27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3
    注册时间
    2006-08-16
    最后登录
    2025-07-27
    473楼 发表于2006-09-18 04:40:00

    泉海寻趣记*释泉——古代钱币的名称。    《周礼·地官·泉附》贾公彦疏:“泉与钱,今古异名”。    《汉书·食货志下》:“故货,宝于金,利于刀,流于泉”。颜师古注:“流行如泉也”。泉布——古代泉与布并为货币,故统称货币为“泉布”。一说布就是泉,一物而两名。其藏曰泉,其行曰布。

    离线 子非我
    论坛版主
    荣誉
    2023年度优秀版主
    好评
    27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3
    注册时间
    2006-08-16
    最后登录
    2025-07-27
    474楼 发表于2006-09-18 04:41:00

    今天上午,风和日丽,春光明媚,人感觉很有精神,就到久违了的市新华书店去浏览一下新泉书。有两本书使我认真地浏览了:一本是介绍中国花钱的----《中国花钱图典》(郑轶伟编,上海文化出版社);另一本是介绍崇宁古钱的----《北宋崇宁钱币图谱(珍奇实物版) 》(陈策著,广东科技出版社)。     花钱我收藏很少,浏览一下使我大开眼界。    北宋的崇宁钱,我还是有一点的。我在把玩品味该钱时,被它那深邃有力的字体(宋徽宗赵佶所书)折服,它有崇宁通宝、崇宁重宝、崇宁元宝之分;钱文名曰瘦金体,铁划银钩劲瘦淡雅,风韵别致,堪称一绝。    崇宁是宋徽宗(1101~1125,铸有建中靖国、崇宁、大观、政和、重和、宣和六种年号钱)赵佶的第二个年号,意为崇法熙宁(宋神宗赵顼的第一个年号,1068~1077,意为宋王朝光明安宁)年间的改制路线。崇宁钱是北宋时期钱币发行的高峰期。而该书对崇宁钱的介绍,使我大吃一惊,崇宁居然有一千多种,而我所收藏的才是冰山一角——惭愧!我深深地佩服该书作者的功夫,寻找的工夫、研究的功力、收集的数量,真是了不起!    人是要有点学问的,那怕就某一个方面的知识而言,还是要形成“T”字型结构:一横代表知识的广度,一竖代表知识的深度。对钱币知识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和研究,表明钱币知识有广度,但对其中一类(如花钱)或一个时期的钱(如对崇宁钱)的研究形成全面而较为完整的认识----乃至著作,表明钱币知识的深度。看来,就钱币知识而言,我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没有达到,恐怕也很难达到。  广度,浩瀚无边;深度,深不可测。时间无穷,知识无穷。人啊,始终在学习中、在努力中、在认识中、在前进中。            (2006.2.19)崇宁大字

    离线 子非我
    论坛版主
    荣誉
    2023年度优秀版主
    好评
    27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3
    注册时间
    2006-08-16
    最后登录
    2025-07-27
    475楼 发表于2006-09-18 04:41:00

    秦、汉半两之辨别(续)    汉半两的种类及主要特征,前文已经介绍。本文主要从形体和字体等方面讨论其特征,以提供辨别的基本依据。    榆荚半两    易识别。版式复杂,大小亦相差悬殊。大的钱径有至20毫米以上者,重2克左右约合当时三铢;小的径不足10毫米,重仅零点几克,不及汉制1铢。    较厚重的荚钱,多为一个镏口,较宽。钱文“半”字下横与“两”字上横较长,笔法随意,字形方中透圆,少数的似四铢半两写法,字形略长;两字多为“双人两”和“连山两”,“十字两”所占比例较少。这种钱大多数为民间私铸,残存较多秦钱气息,表明为汉初铢。    八铢半两      笔划直角方折,字形结构疏郎;钱文平坦,字口极浅。大多“半”字二横划等长,有的“半”字下横两端上翘;有的“半”字写法有宽阔方正和狭长,上宽而下窄两种;“两”字有“长人两”、“短人两”两种,其“两”字上横笔多短而偏向内侧,下都呈一个不封口的正方形。    从制作工艺上看,比秦半两平素轻薄,皆无内外郭。大样薄肉,钱径在27—31毫米之间,重量多在3.5—5.5克之间;轮郭齐整,穿孔周正,镏口有二至四个不等,且较窄,不磨鑢。    五分钱      五分意为半两(十二铢)的五分之一,约为1.5—2克之间。形制规整,穿孔较大(11—12毫米);镏口多为两个,或居上下,或处上下斜侧对应位置。    文字狭长细峻,小篆书,“两”字多为“十字两”。    有少数五分钱,肉分高低两层,钱文半在高处,半在低处,术语称“蛇目半两”。    四铢半两      是官民同铸的钱币,是半两钱中规范性最强,又最容易识别的一种。钱径大小相似(24毫米左右),厚薄均匀(重2.7克上下),钱体圆洁,穿孔方正,面无外郭,背平夷。镏口窄,光洁度比以往任何时期的半两钱都高。    文字清晰方正,笔划方折,篆书;“两”字多为“十字两”及“连山两”,“双人两”较前为少,“两”字上横长与下部同宽。为文帝、景帝时期所铸,亦称为前期四铢半两。    有郭半两       武帝(建元五年)时期铸,又称三分钱,以其重仅为半两的三分之一而名。亦称为后期四铢半两。铸有浅细外郭,个别情况有内郭或穿上横画等。也不乏无郭者。径在21—23毫米之间,穿径在7—9毫米之间,重约2克。比文帝初铸的轻薄。    后期四铢半两笔划多不严整,“半两”二字的减笔现象较前严重。“半”字上横有的不再折笔向上,仅作一横,字头两笔改作撇捺。“两”字为“十字两”,不少连“十”字也简化成一竖或一个空格。    前期四铢半两与后期四铢半两的区别不完全在于有郭和无郭,关键在辨别其形制文字为要

    二级发帖
    好评
    0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06-03-11
    最后登录
    2021-04-10
    476楼 发表于2006-09-18 23:12:00

    好贴!辛苦了!学习!

    离线 义诚信
    初级发帖
    好评
    0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05-07-11
    最后登录
    2021-04-10
    477楼 发表于2006-09-24 01:48:00

    能否一钱一议?比如邓通半两的故事,西王赏功钱的来历。等好听有趣的故事。

    离线 子非我
    论坛版主
    荣誉
    2023年度优秀版主
    好评
    27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3
    注册时间
    2006-08-16
    最后登录
    2025-07-27
    478楼 发表于2006-09-26 02:53:00

    以下是引用义诚信在2006-9-23 17:48:00的发言:能否一钱一议?比如邓通半两的故事,西王赏功钱的来历。等好听有趣的故事。怕斑竹不干

    离线 子非我
    论坛版主
    荣誉
    2023年度优秀版主
    好评
    27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3
    注册时间
    2006-08-16
    最后登录
    2025-07-27
    479楼 发表于2006-09-28 01:00:00

    好!另外喜欢的明朝历史的可以看看这篇文章http://www.kyqs.com/bbs/dispbbs.asp?boardID=110&ID=190047&page=1

    发帖 回复
    返回列表页1 ...上一页44454647484950515253下一页... 63 转到
    回到顶部

    咨询客服

    微信扫码添加客服

    微信电脑端咨询

    站务管理

    发帖留下您的问题,客服会跟踪受理

    去发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