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半两钱到五铢钱(史海钩沉) 汉初允许私人铸钱,民间铸的半两钱轻小如榆树荚,称为“荚钱”。吕后二年(前186年)规定半两钱重8铢,称为“八铢半两”。六年又行五分钱,现多解释为半两钱的五分之一,则为重2.4铢。文帝五年(前175年)改行重四铢的半两,称为“四铢半两”。 西汉继续铸造和使用半两钱,称为“汉半两”。秦半两和汉半两,钱上的文字都是“半两”,但实际重量则多数不到半两。由于重量的不同,又有具体的名称。如汉初允许私人铸钱,民间铸的半两钱轻小如榆树荚,称为“荚钱”。吕后二年(前186年)规定半两钱重8铢,称为“八铢半两”。六年又行五分钱,现多解释为半两钱的五分之一,则为重2.4铢。文帝五年(前175年)改行重四铢的半两,称为“四铢半两” 。武帝初年仍用半两钱。武帝为抗击匈奴的侵扰,耗尽了历年的财政积蓄,发生了财政困难。他以通货贬值作为增加财政收入的手段之一,于元狩四年(前119年)铸行白金币(银锡合金币),共三品:一、龙纹圆形币,重8两,值3000钱。二、马纹方形币,重6两,值500钱。三、龟纹椭圆形币,重4两,值300钱。白金币流通的五年间,犯盗铸罪的很多,赦免死罪的即达数十万人。元狩四年还废除半两钱,铸行以“三铢”为文的三铢钱。五年又改三铢为五铢。五铢钱郡国都可铸造,称为“郡国五铢”。因郡国五铢质量多差,元鼎二年(前115年)由京师钟官铸赤侧(《汉书》作“赤仄”)五铢,以一当五,纳税和官用都只能用此钱。赤仄五铢是虽比郡国五铢精致,但以一当五是严重的贬值行为。 武帝任用桑弘羊等,实行了平准、均输、盐铁官营等一系列政策,财政状况有了根本的好转,再也不需要通过通货贬值来取得财政收入了,于是进行了币制改革。元鼎四年,废赤侧钱并禁郡国铸钱,专由上林三官(上林苑的三个机构)铸造五铢钱。待铸造既多以后,规定非三官钱不得行。 三官五铢是中国历史上质量最好的钱币之一。以后一直到唐初,历朝钱币大多以“五铢”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