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记住登录
登录
发帖 回复
返回列表页上一页12345下一页 转到
    查看 4920 | 回复 44

    [讨论] 佐证易刀(明刀)命名的一品刀币

    一键送评园地评级,为您保驾护航
    离线 kensir117
    永久会员
    好评
    17
    差评
    0
    精华
    2
    注册时间
    2003-08-26
    最后登录
    2024-06-01
    20楼 发表于2012-02-11 22:35:50

    既然勿字从刀,所以易字就可以演变出如下两种写法。当然,第一种比较流行,也就是我们常见的“明”刀了。而第二种也可以这样写,但不常用罢了。1_5003_7c0a74b361f0c8a.jpg

    离线 hearts
    实名认证
    好评
    24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1
    注册时间
    2003-11-16
    最后登录
    2024-06-01
    21楼 发表于2012-02-11 22:45:47

    首先要说的是,您那枚那两个点是流铜或者锈痕。
    其次是先秦货币文字的考释必须要以共性的地方出发,孤例不能作为证据。
    最后请看此图,左数1-7枚都是早期明刀的写法,可以归类为至少四种,此图构成了明字演变的脉络。

    另外,需要说明两点:
    1、目前公认的燕早期明刀面文还有一种写法,但我无法将其纳入到这个图中,因为无论放在那个位置都是不协调的,因此怀疑这种明刀不是燕国造的。
    2、此图中都是个人藏品,未经本人许可不许或未加说明不得擅自引用至任何期刊及论著文章中。1_6072_0fea4dec9c7c96f.jpg

    离线 黑骏马
    实名认证
    好评
    45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11-11-12
    最后登录
    2023-12-09
    22楼 发表于2012-02-11 22:45:51

    学习

    离线 唯吾知足
    实名认证
    好评
    5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09-01-09
    最后登录
    2024-05-31
    23楼 发表于2012-02-11 22:56:15

    继续学习
    谢谢

    身份证已确认:杜希龙 山东省费县

    离线 kensir117
    永久会员
    好评
    17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2
    注册时间
    2003-08-26
    最后登录
    2024-06-01
    24楼 发表于2012-02-11 23:08:13

    赞成您的观点:先秦货币文字的考释必须要以共性的地方出发,孤例不能作为证据。
    但孤例不发出来怎么会知道以后还有没有这样的写法呢?
    这枚钱币上面的两点,我已经用刀剃了,是铸造痕迹,不是锈斑。
    发出这篇文章,也不是非要争个什么一二三来,只是提醒大家,以后研究明刀或许能注意一下是否还有这样的早期明刀写法,如果以后还有的话,那就可以印证此非流铜,或许能溯本求源,对明刀的命名提供一个有说服力的观点。毕竟研究本来就是不断扬弃的过程。

    离线 hearts
    实名认证
    好评
    24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1
    注册时间
    2003-11-16
    最后登录
    2024-06-01
    25楼 发表于2012-02-11 23:29:02

    按照明刀的基数计算,特殊写法的10枚以内都算作孤例。而且目前还发现“圆中有点”、“月中有竖”的明刀,这种写法与“明”字相似度接近100%,但这依然是孤例,不能引作证据。此外当年朱活先生的“匽”字说也是引用了孤立(好像是李佐贤旧藏,具体记不清楚了)而难以服众。所以除非大规模发现,否则没有意义。范工的失误或者范的瑕疵都是更合理的解释。
    此外,我之前也说过“现在没发现不代表以后不发现”这句话有逻辑错误,因为现在没发现同样也不代表以后必然会发现。
    明字的演变趋势上图已经显示很清楚了,太细致的地方因篇幅有限咱们就不说了,从宏观来看,是从“左右结构”向“上下结构”变化。最早的明字是左右结构的,如果再考虑笔顺的话,这个字是“明”的可能性最大,而其他的释法都存在缺陷,且方法上都没有溯源(郭若愚先生的“邑”字说虽然溯源了,但逻辑上存在漏洞,以之学说进行的推论与实际出土发现不符,所以不论了),因此无法站住脚。

    离线 baiyang
    实名认证
    好评
    0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3
    注册时间
    2005-10-27
    最后登录
    2023-03-10
    26楼 发表于2012-02-12 02:12:00

    有道理,反正我不信那是“明”字

    离线 ebright
    实名认证
    好评
    69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19
    注册时间
    2008-07-13
    最后登录
    2024-06-02
    27楼 发表于2012-02-12 07:15:35
    引用第26楼hearts于2012-02-11 23:29发表的  :
    按照明刀的基数计算,特殊写法的10枚以内都算作孤例。而且目前还发现“圆中有点”、“月中有竖”的明刀,这种写法与“明”字相似度接近100%,但这依然是孤例,不能引作证据。此外当年朱活先生的“匽”字说也是引用了孤立(好像是李佐贤旧藏,具体记不清楚了)而难以服众。所以除非大规模发现,否则没有意义。范工的失误或者范的瑕疵都是更合理的解释。
    此外,我之前也说过“现在没发现不代表以后不发现”这句话有逻辑错误,因为现在没发现同样也不代表以后必然会发现。
    明字的演变趋势上图已经显示很清楚了,太细致的地方因篇幅有限咱们就不说了,从宏观来看,是从“左右结构”向“上下结构”变化。最早的明字是左右结构的,如果再考虑笔顺的话,这个字是“明”的可能性最大,而其他的释法都存在缺陷,且方法上都没有溯源(郭若愚先生的“邑”字说虽然溯源了,但逻辑上存在漏洞,以之学说进行的推论与实际出土发现不符,所以不论了),因此无法站住脚。


    兄的推论非常严谨。

    佩服。

    信誉较好(2012-11-12提升)
    信誉好(2015-9-8提升)241/22

    离线 ebright
    实名认证
    好评
    69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19
    注册时间
    2008-07-13
    最后登录
    2024-06-02
    28楼 发表于2012-02-12 07:29:34
    引用第11楼寿州人于2012-02-11 10:46发表的 :
    佩服!这才是真正的玩家!赞一个!  

    信誉较好(2012-11-12提升)
    信誉好(2015-9-8提升)241/22

    离线 kensir117
    永久会员
    好评
    17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2
    注册时间
    2003-08-26
    最后登录
    2024-06-01
    29楼 发表于2012-02-13 01:44:08

    燕国曾迁都临易,《史记•燕召公世家》虽无记载,但通过《史记集解》转引《世本》而可得之。《史记集解》在燕桓侯条下称“《世本》曰:‘桓侯徙临易’。宋忠曰:‘河间易县是也’。”燕桓侯在位时间是公元前697年——前691年。宋忠,东汉人,他所说的河间易县治今雄州市,东汉时临易故城遗址在当时的易县境内。《括地志》云:易县故城在幽州归义县东南十五里, 桓侯所迁都临易是也。《太平寰宇记》归义县云:本汉易县, 属涿郡。按今县东南十五里, 有大易故城, 是燕桓侯之别都。临易, 以濒易水而获称, 省称曰易。东汉末公孙瓒筑“易京楼”以拒袁绍之所, 其所筑碉堡群即因位于燕桓侯“易京”故址而取名。
    用国之首都“易”来命名此类刀币,符合当时货币的命名方式,可以溯源。况且,河北易县燕下都出土明刀占各地明刀出土总数的一半多,而且在郎井庄和高陌村还出土了铸造明刀的陶范和泥范,由此证明燕下都是明刀的始铸地。燕下都位于河北易县东南25公里,北依北易水,南临中易水,北、西和西南有山峦环抱,东南面向华北大平原。它是燕国南部的政治、经济中心,也是进取和防御赵、齐的军事重镇。
    如此字为“明”,又何解呢?它表达的是什么一个意思呢?又如何溯源呢?
    汉字中金文、陶文、印章的文字变化,写法都有差别的,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并没有统一的书写形式,不能说左右结构就一定是“明”字。就如同,早期是左右结构,后来或许为了美观,而演变成了上下结构了。仅从字型结构演变来判断此字就是“明”字,不充分啊。

    发帖 回复
    返回列表页上一页12345下一页 转到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