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记住登录
登录
发帖 回复
返回列表页1 ...上一页45678910111213下一页... 17 转到
    查看 13259 | 回复 161

    !

    一键送评园地评级,为您保驾护航
    离线 雷震子
    实名认证
    好评
    16
    差评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04-05-31
    最后登录
    2023-10-13
    70楼 发表于2008-07-02 18:59:00

     

     
    名称: 承安宝货银锭 制造年代: 金朝 材料: 银 规格: 长4.8厘米,厚0.55厘米,重58.5克 收藏地: 黑龙江文物考古所藏
    金代货币。从出土实物来看,宋、金时期的银锭,多呈束腰银板状,板身厚实,板头分方头与圆头两种。而“仰面似船,覆置似案”的元宝形式尚不多见。银板上的錾文表明它多用于纳税,而且已有铸造人、铸造地、验收人、过秤人、年月日等字和花押。由此可知宋金时期银铤管理严格,银货币化加深。 承安宝货银锭铸造于金承安二年(公元1197年),形制为束身圆头板形锭,表面略内凹,錾刻有铭文“承安宝货一两半”及“库□部□”字样,并非十分规范。承安宝货是金代的一种白银货币,因为当时铸量稀少,流通时间很短,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之前一直未被发现。所以,承安宝货非常罕见,价值极其珍贵,因为长久未识其庐山真面目,所以不少钱币学者误以为它是圆形方孔的形制。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发现后,才澄清了原来人们对承安宝货的种种误解。  金朝在章宗时期,由于形势的需要,政府加紧备战,造成军费与日俱增,财政入不敷出。政府为了消除财政危机,解决交钞日益贬值、铜钱匮乏等种种矛盾,于承安二年(1197年)将“旧例银每铤五十两”改铸为便于流通的“承安宝货”银锭,自一两至十两,分为五等,每两折钱二贯。据《金史·食货志三》所载:“(承安二年)十二月尚书省议,谓时所给官兵俸及边戍军需,皆以银钞相兼。旧例银每铤五十两,其直百贯,民间或有截凿之者,其价亦随低昂,遂改铸银名‘承安宝货’一两至十两分五等,每两折钱二贯”。这是中国历史上自汉武帝以来第一次正式以银为货币,即以白银为法定银币。  承安宝货在铸行初期,得到了金政府的大力支持。但流通不久之后,民间私铸蜂起、泛滥,人们为降低成本,多杂以铜锡,造成银锭成色降低,劣币充斥市场,致使“京师闭肆,寝不能行”,导致商民拒用,商肆倒闭。面对如此局面,金政府束手无策,不得不于承安五年(1200年)被迫停铸承安宝货。承安宝货从始铸到停铸,只有短短的三年时间,且铸量少、流通地域狭窄,无实物流传。加之,史书又没有明确记载,故人们一直对其形制不甚明了。不过,亦有前人考证认为“承安宝货”为铤形。这一观点,从近年出土的实物,基本得以证实。  1981年,黑龙江省阿城县杨树乡一带(金故都上京会宁府附近)出土一两半“承安宝货”1枚;同年黑龙江省人民银行清理库存时又发现一两半“承安宝货”4枚。这两次发现引起了钱币学界的巨大轰动,专家学者纷纷对此发表看法。这两次发现的5枚“承安宝货”,形制相同,均为马鞍形,上下宽,两端圆弧,最长4.5厘米,腰宽2.1厘米,厚0.05厘米,重48.8克,四周铸三道水波纹。面文、押记亦相同,表面中部均錾刻“承安宝货”、“一两半”、“库□”、“部□”及金人特有的押记符号,并非十分规范。无独有偶,1986年辽宁省人民银行在库存杂银中,也发现了与黑龙江省相类的一两承安宝货2枚。1987年6月内蒙古兴和县也曾发现一件一两半的承安宝货。黑龙江、辽宁、内蒙古所发现的8枚银币,事关重大、意义非凡,它使长期困扰在中国货币史上有关承安宝货的谜团,迎刃而解。  金代对于黄金,虽然也倍加珍视,但不用作货币,流通支付只用白银,所以金代对中国的用银制度影响很大。金代初年,沿用辽、宋旧钱,因为境内铜矿资源缺乏,遂实行交钞,与铜钱并用;后又鼓铸铜钱,数量不多,便大量发行交钞以充国用。尽管朝廷不承认白银为本位货币和白银储备为货币基金,名义上也以钱贯为准,但实际上白银在当时社会起到了本位货币的作用,取得了法定货币的资格。如要以银铤交纳赋税,当钞法行不通时,政府甚至明令规定上交银和钞的比例,这使得白银成为当时正式行用的通货。这一客观事实,从金代银铤中有很大一部分就是税银,那些加盖“使司”戳记的银铤也是收缴税银的一部分,经过检验后又流通于世间得到印证。  所以,承安宝货是中国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的白银货币,并与铜钱、宝券保持兑换关系,是金代政府的法定货币。承安宝货的用途广泛,史书记载金章宗时期曾用白银作为供给官兵薪俸和边戍军需,奖励南粮北运等,承安宝货是取代旧例银的白银货币,其使用范围比旧例银更为广泛,除了赋税、军费、俸禄之外,还用于商业流通。  至今发现的承安宝货只有一两和一两半两种,成色95%以上。按照承安宝货每两折铜钱二贯推算,其五等面值应该是一两、一两半、二两半、五两和十两。承安宝货流通的时间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年半,但其在中国货币史上却有着重要的作用,它的铸造和流通是对白银货币的第一次改革。而且,承安宝货存世量极其罕见,亦成为钱币学者和收藏鉴赏家珍视的对象。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7-2 12:13:45编辑过]2008721058271792.jpg

    离线 欧若拉
    一级发帖
    好评
    0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05-12-20
    最后登录
    2023-04-03
    71楼 发表于2008-07-02 19:59:00

    不看真。

    离线 杀破浪
    一级发帖
    好评
    1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07-10-31
    最后登录
    2021-08-08
    72楼 发表于2008-07-02 20:09:00

    出谱的,没人认的真品多了去了,就算是珍稀品,有几个能上大拍的? 市场永远是对的,有钱人大资金不认同的,被市场冷落的,就是不对的!  市场不相信雪中送炭, 有的只是锦上添花!

    离线 风花雪月
    实名认证
    好评
    0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02-09-11
    最后登录
    2023-12-07
    73楼 发表于2008-07-02 20:21:00

    以下是引用孔方兄在2008-7-1 23:00:00的发言:
     
      “承安宝货”已是钱币学家定性的东西!现在且不论历史上有无铸造过“承安宝货”方孔钱?东西在楼主手里,应该有一定的发言权(指水沙坑),但楼主要知道,各朝钱币铸造都有自己的风格.钱文、字体、铜质、钱背乃至于穿郭.金代更是铸钱高手,钱文书法和铸造工艺堪称一绝!无论真书和篆书都出自书法高手.而楼主的“承安宝货”钱文字体与金代钱币风格大相径庭.只是很普通的楷书而已.我早就说过多次,玩钱币的人懂点书法知识这对鉴赏钱币是有一定作用的.
     
    兄说的就书法来讲,我图上发的这枚承安宝货只不过是锈蚀太严重,从安字就可看出来,很多笔画都锈蚀变形了,但你仔细看看这几个字,都是恰到好处,不是说一般人就能模仿的出来的,虽然我不太懂书法,但整体感觉很自在,很流畅,韵味十足,如能有书法大家来指点就更好了!
    我还是那句话,历史上的东西都是靠实物来证实他的存在,不能说历史上没有记载它就不存在了,很多东西在现实中存在了,但历史上都没有文字记载过!
    历史上没有任何记载的东西,只有靠我们这辈人或子孙们去探索发现,去改写历史!
    我相信不久的将来,总能得出这枚钱的真正答案!

    实名认证
    好评
    0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1
    注册时间
    2003-07-01
    最后登录
    2021-12-24
    74楼 发表于2008-07-02 20:28:00

    学习了!

    离线 欧若拉
    一级发帖
    好评
    0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05-12-20
    最后登录
    2023-04-03
    75楼 发表于2008-07-02 22:16:00

    从北宋建国算起(公元960年),北宋、辽、西夏、金、南宋、元、明、清这几个朝代,除了南宋嘉定铁钱、西夏文宝钱、元至正之宝以外,方孔铜钱都称为通宝、重宝、元宝。特别是金朝,从天辅铸钱开始,所见者小平称通宝、元宝,大钱称重宝,钱制体系严谨,毫无松动。北宋起称为“宝货”者,乃指银锭;称为“交钞”者,乃指纸币。都是特指称谓。“承安宝货”铜钱,一则有违金朝钱制,二则有违货币称谓的发展史。如何能真?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7-2 14:17:34编辑过]

    离线 六脉神剑
    一级发帖
    好评
    0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06-04-05
    最后登录
    2021-04-10
    76楼 发表于2008-07-02 22:18:00

    感觉很不错!楼主若出让,请联系我。

    离线 六脉神剑
    一级发帖
    好评
    0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06-04-05
    最后登录
    2021-04-10
    77楼 发表于2008-07-02 22:23:00

    历史总是在不断认识中前进的,越不被人看好,越是说明它的希有性,不要被某些泉友引经据典所吓倒,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坚定看真并支持楼主。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7-2 14:23:47编辑过]

    离线 欧若拉
    一级发帖
    好评
    0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05-12-20
    最后登录
    2023-04-03
    78楼 发表于2008-07-02 22:36:00

    http://www.chcoin.com/bbs/dispbbs.asp?BoardID=6&ID=78997孙老当年的话,言犹在耳。

    离线 孔方兄
    实名认证
    好评
    9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1
    注册时间
    2004-10-29
    最后登录
    2024-06-02
    79楼 发表于2008-07-02 22:41:00

    以下是引用风花雪月在2008-7-2 12:21:00的发言:
     
    兄说的就书法来讲,我图上发的这枚承安宝货只不过是锈蚀太严重,从安字就可看出来,很多笔画都锈蚀变形了,但你仔细看看这几个字,都是恰到好处,不是说一般人就能模仿的出来的,虽然我不太懂书法,但整体感觉很自在,很流畅,韵味十足,如能有书法大家来指点就更好了!
    我还是那句话,历史上的东西都是靠实物来证实他的存在,不能说历史上没有记载它就不存在了,很多东西在现实中存在了,但历史上都没有文字记载过!
    历史上没有任何记载的东西,只有靠我们这辈人或子孙们去探索发现,去改写历史!
    我相信不久的将来,总能得出这枚钱的真正答案!
     
      “如能有书法大家来指点就更好了!”(大书法家不懂钱币也没用.呵呵...我的意思是各朝各代钱币文字书体都有自己的风格,不是象楼主所说的这枚钱的书法“整体感觉很自在,很流畅,韵味十足”以这个写得好为依据.并非钱文书法写得好就是真品.金代真书钱文很多,大定、泰和通宝、至宁元宝楷书都仿瘦金体,崇庆、贞佑、阜昌都有真书.而我所说的能懂点书法知识,那用书法的眼光再来鉴定钱币,那只能是看门道和意会的了...)另:楼主后面的话很有道理!

    入会时间:2005-06-22

    发帖 回复
    返回列表页1 ...上一页45678910111213下一页... 17 转到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