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声明,我的观点是;桥梁币应该是货币。理由也仅仅是猜测,望行家斧正。也期待泉界考证。
货币起源是多元化的。春秋战国时期,布币,刀币,环型币,翼鼻钱,鱼币等各种形态货币共同存在足以说明货币发展的多元性。原始先民捡到漂亮的海贝当作财富,演化为货币,进入文明时代,掌握青铜铸造技术的先民,以代表先进生产力的重要工具‘产’或‘刀’为币形, 渔猎为生的先民以‘鱼’为币形,然后演变成布币刀币鱼币。也许有的先民部族以类似镰刀的工具或磬或璜为币形铸造货币也是有可能的。
货币都是在自身体系内发展的。布币最初为空首布,后来才发展有了记地记值的各种布币,刀币也然,环形翼鼻钱皆如此。只不过在发展过程中有的呈现出多样版式,有的单纯了点。桥形币也应该是这样,很可能由于受众面积小,或钱体轻薄易折断,或形状特殊不易携带,或受外族影响被替代等原因,失去了发展的机会 。没有了延续,导致后人认知的不足。如果今天我们看不到发展起来的记地记值布币,仅就硕大的空首布,我们还能准确地坚定不移的认为它就是货币吗?那么桥形币呢?因为它没有像布币那样延续发展,仅仅是以最初的形态存在,我们就否认它是货币?
货币当然有装饰功能。我们现在所说的柜子钱,发祿钱都是 用货币作装饰的,这也是最为直接的货币具有装饰功能的实证。往前追溯,还有坠账钱,包袱钱,宋元时期出现的大量 花钱,其实好多都是符合装饰特征的,再往前溯源,先秦时摇钱树,无非也是一种装饰品种钱,大量事实证明,货币具有装饰功能。桥梁币也不例外吧。
曾见文章说,考古发现一串桥梁币出现在马身上,有人就界定为铜饰品了,是不是有点草率了。古人铸造摇钱树,表达希望树上可以生长货币,生生世世享用不尽,那怎么就不可以表达经常有马驮点货币回来供主人享用呢?然观其形态,有的一面有边廓不适宜镶嵌,有的仅仅上端有一孔或一环,不适宜固定,但不知它是如何固定在马身上作为装饰品的?
也听有人质疑桥梁币没有币文,不能直接体现为货币。是的,大多桥梁币也就沿档有一条弧纹,少数有多纹饰的。请问早期空首布上面有什么?为什么空首布是货币,桥梁币就不能是货币?
前些年曾看到过一则报道,山西一处建筑工地发现一处古代遗存,准确的说是一座墓葬,只是已经腐化剩一公分左右一条黑线了,黑线一头发现几个小型彩绘陶器,半截带钩,半块素面铜镜,几个小铃铛,几个桥梁币(都折断),可惜都回填了。可以看出,古人视死如视生,死了也得过生活(陶器带钩铜镜皆日用器),帝王将相钟鸣鼎食,平头百姓“铃响碗食”(铃铛),死了也得花钱买必需品(桥梁币),而墓葬里又没有其它形态的货币,那么随葬财富除陶器带钩铜镜铃铛外,桥形器则很有可能就是以货币形式存在的财富。
以上皆是我的猜测,泉界同仁,你们怎么看?
(图片都是网络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