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记住登录
登录
发帖 回复
返回列表页1234下一页 转到
    查看 111897 | 回复 103

    雍正皇帝说铸钱

    一键送评园地评级,为您保驾护航
    离线 大风起兮
    三级发帖
    好评
    160
    差评
    0
    精华
    28
    注册时间
    2004-03-23
    最后登录
    2024-04-24
    楼主 发表于2022-09-23 10:53:02
    — (金城古泉) 设置精华操作 (2022-09-27 09:05:01) —

    360截图20220922145003109.jpg

    近来,偶在网上看了电视连续剧《雍正王朝》22集一个片段,说的是孙嘉诚苦谏雍正皇帝铸钱之弊的事。

     

    孙嘉诚历史原型应该就是雍正朝的国子监司业孙嘉淦,此人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以敢言直谏而出名,被誉为清代“奏议第一”。其人活到乾隆18年,并不是像剧里说的那样死于年羹尧之手。

     

    看了这个片段,感觉剧里的孙嘉诚关于铸钱材质配比和铸造质量对流通利弊的影响,分析的很透彻也很有道理,不像是编剧凭空写下故事情节,应该存在历史依据。

     

    因此,不忙的时候,我就查查这方面的历史资料,结果大有收获。首先孙嘉淦在雍正朝确有关于铸钱的奏章,但《清史稿》中语焉不详,无法全面了解真实内容。而电视剧中关于铸钱的详细分析,却是出自雍正皇帝之口,这段话出现在《大义觉迷录》之中,占了很大篇幅。

     

    史书之中,关于铸钱的详细论述,确信出自帝王之手之口的,目前我仅发现2件。一件就是我经常提及的《咸淳临安志》记录的宋高宗颁钱式御札。另一件就是今天要说的雍正皇帝编制的《大义觉迷录》中这段纪录。史书往往不及微观记载铸钱,能够读到帝王亲自陈述铸钱的详细情况,对于我们真实了解一个时期乃至由此推理多个时期的铸钱情况,是非常有价值的资料。因此,查到这些资料后,我就仔细吸收的一段时间,然后又延伸了一下,整理出一个读书笔记式的东西,在此和同好朋友分享。

    3条评分 ,红包+315.00
    园地网络客服 红包 +300.00 优秀文章 2022-10-12 10:45:18
    李某某 红包 +5.00 2022-10-06 22:31:32
    金城古泉 红包 +10.00 原创文章,图文并茂,写的有内容有内涵 2022-09-27 09:05:29
    离线 大风起兮
    三级发帖
    好评
    160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28
    注册时间
    2004-03-23
    最后登录
    2024-04-24
    1楼 发表于2022-09-23 10:54:14

    mmexport1663547527809.jpg

    在正式研究雍正皇帝陈述铸钱这段话之前,我想先简要介绍一下《大义觉迷录》这部书。这部书其实赫赫有名,关于雍正朝的很多野史、小说往往会受到这部书的启发,我也是久闻其名,但是一直没有找来读读。我想很多朋友也都了解这部书的内容,但也有朋友可能不了解,所以有必要介绍一下,以免读到今天要探讨的内容,觉得很突兀,不明所以。

     

    凡事都有个来龙去脉,都要有个因由。《大义觉迷录》的因由还得从雍正六年说起。当时湖南永兴有个落魄文人叫曾静,号蒲潭先生,县学生员,授徒为业。多年科举失意,心中愤懑无从发泄,偶然读了几部吕留良的书,就产生了“驱除鞑虏,反清复明”的想法。秀才造反谈何容易?这个曾静也不知道从哪里知道川陕总督岳钟琪是岳飞的第21世嫡孙、岳飞三子岳霖系后裔,就想当然耳认为这个人是忠良后代,明以大义,一定会起兵举义。

     

    所以,就在那年秋天,曾静遣徒张熙赴西安向岳钟琪投书策反。书信原文无从得知,但从《大义觉迷录》中可以猜测主要内容:一、满清入主中原不是正统。二、列出雍正帝谋父、逼母、弑兄、屠弟、贪利、好杀、酗酒、婬色、怀疑诛忠、好谀任佞十大罪状。三、言雍正得位不正。四、策划同谋造反。

     

    有其师必有其徒,这个张熙还真是不远万里找到了岳钟琪。岳钟琪最初以为来了个精神病人,给揍了一顿。后来看了书信吓了一头汗,倒不是曾静的文笔唬人,而是岳钟琪当时的位置不容朝廷有任何猜疑。当时汉人很少带兵,岳钟琪可是掌管西北军政大权,前面还有个年羹尧活生生的例子,连曾静这么个人都能想到他可以造反,那朝廷会怎么想?如果曾静这件事不处理好,一旦他到处煽动,七扯八扯,还真就能要了岳钟琪的命。

     

    为这事岳钟琪还真动了脑子,他在请满人大员屏后监督见证的情况下,召见张熙,伪为发誓结为盟友,共讨满清,光复汉室,套取曾静的行踪以及与曾静交往密切的人全部情况。然后连夜奏报朝廷。

     

     

    雍正皇帝对岳钟琪的做法甚为满意,用朱批道:“览虚实不禁泪流满面,卿此一心,天祖鉴之。……朕与卿君臣之情,乃无量劫之善缘同会,自乘愿力而来,协朕为国家养生者,岂泛泛之可比拟,朕实嘉悦之至。”这话说的多严重。同时,我也是莫名其妙,为个曾静至于吗?但是雍正皇帝就至于,不仅如此,接下来的做法更是前无古人。

     

    雍正帝派人拘讯曾静,供认不讳,被解京师,张熙也同时解到。然后,雍正爷闲着没事就和曾静对话,至于是当面谈还是找人传话,我没找到记载,反正这一问一答持续了近一年,终于到了可以出书的地步了。

     

    于是,雍正七年九月,雍正帝将与曾静问答之词,编为《大义觉迷录》。发行全国各府州县以及“远乡僻壤,让读书士子及乡曲小民共知”。“要每学宫各贮一册”,永久存档,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倘有未见此书,未闻朕旨者,经朕随时查出,定将该省学政及该县教官从重治罪”,“要使远近寡识之士子不至溺于邪说”,可见《大义觉迷录》是雍正帝的力作。

     

    并且,雍正爷还释放了曾静、张熙,安排在湖南观风整俗使处,令地方官员和平民百姓,不能蔑视讥讽。之后,让曾静、张熙携带《大义觉迷录》,到各地向民众现身说法。非但如此,雍正还降谕子孙后代:“朕之子孙,将来亦不得,以其诋毁朕躬,而追求诛戮。”

     

    可是,雍正爷万万没想到,当时人们的文化生活是很贫乏的,乡间老百姓就盼着来个说书唱戏的,于是乎雍正爷的大道理他们没听懂,倒是添了很多大内秘闻的八卦谈资,也为民间小说家提供了素材。现在看看这段历史,感觉雍正爷还是个完美主义者,非常爱惜自己的羽毛。一般人这样也就无所谓了,但是作为一国最高统治者,这可就暴露了自己的弱点。为什么这么说呢,在这里我不详细分析,感兴趣或者有志做大事的朋友,可以好好品味《孙子兵法》中这句话——故将有五危:必死,可杀也。必生,可虏也。忿速,可侮也。廉洁,可辱也。爱民,可烦也。凡此五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覆军杀将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

     

    当雍正帝驾崩后的当年,乾隆当上皇帝仅四十三天,即雍正十三年十二月八日,就违背乃父“朕之子孙,将来亦不得以其诋毁朕躬,而追究诛戮”的遗命。降旨:“曾静大逆不道,虽处之极典,不足蔽其辜。”下令:“著湖广督抚将曾静、张熙即行锁拿,遴选干员解京候审,毋得疏纵曳漏。其嫡属交地方严行看守候旨。”同年十二月十九日,乾隆帝又下令将“曾静、张熙著照法司所拟,凌迟处死。”接着将《大义觉迷录》宣布为禁书,停止刊刻颁发,私藏者治罪,在全国范围内统统收缴销毁。

    离线 大风起兮
    三级发帖
    好评
    160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28
    注册时间
    2004-03-23
    最后登录
    2024-04-24
    2楼 发表于2022-09-23 10:55:30

    mmexport1663547546423.jpg

    下面,和朋友们一起读读《大义觉迷录》中,关于雍正皇帝谈铸钱的原文:

     

    问曾静:旨意问你,所著逆书《知新录》内云“即观铸钱一事,自癸卯到今六年,尚铸个钱不顺。勉强铸就的,糊糊涂涂,不明不白,民间无人肯受。谣曰:‘雍正钱,穷半年。’若身上有一个雍正钱,即投之沟壑”等语。

     

    制钱为民间日所必需,务宜轻重适均,流通无弊,方于民生有益。钱文字画之清楚与否,皆关铜铅之多少,此人人所知者。

     

    向年圣祖皇帝时所铸制钱,以铜六铅四搭配,虽钱文字画清楚,而铜多于铅,遂有奸民销毁制钱改造器皿者,因而钱价日昂。康熙四十五六年间,每银一两仅可兑钱七八百文。朕在藩邸时,深悉其弊,是以令钱局以铅铜各半搭配鼓铸,使奸民无销毁之利。又严黄铜器皿之禁,方得钱价渐平。今银一两,可兑制钱一千,小民并受其利。其钱文字画虽未甚一精一工,然惟铜铅相半,方能禁止销毁,而制钱可得流通便民,并非吝惜铜斤而多加铅两也。且铸钱由模范而成,其样钱谓之祖钱,轮廓匀厚,字画完整。由祖钱套出,谓之母钱,即逊于祖钱。再由母钱套出,是谓铸钱,今民间日用之官钱也。较之祖钱,更不逮矣。盖即一板之内,所铸二枝之钱,下沉者必重,在中者适均,在上者必轻,而字画亦因之而不能一式完美。此从来铸钱皆然,非独今日之雍正钱为然也。乃曾静不知钱法,信狂妄之说,遂肆讥议,任意蛊惑咒诅,何殊昏梦中之呓唔乎!

     

    至云投之沟壑,尤为可笑。民间所有之钱,必以银两兑易而来,岂有以银易之物而委之沟壑乎!至于贸易之人,当其受钱之时,必细视钱文而后交易,若以雍正钱为不祥之物,孰肯收受!况既以货物售卖,人虽至愚,孰肯以银与货物换得之钱而轻弃之沟壑也!今直省内外,果不肯用雍正钱文乎?即如曾静之家,至为贫薄,然囊箧中亦必有制钱收贮,然后可以易米买薪,何以不投而弃之乎?

     

    江南地方,因雍正钱文尚少,元年、二年间,有以旧钱十文易一雍正钱以为宝玩者。其重雍正钱文何以又如此?向湖南之人情与江南迥别乎?至于铸钱未能流通普遍,此则事理之常,明而易见者。圣祖皇帝在位六十余年,康熙铸钱尚有流行未到之处。又如广东高、雷、廉等府,至今尚用宋时旧钱,并元、明代之钱亦流通未至。自雍正元年以来,甫及七年,所铸钱文,欲令遍及天下并荒僻之处,亦有是理乎!曾静所闻谣言,确系何人传说?曾静果否亲见投钱沟壑之人?其人系何姓名?确在何处?可据实供来。

    离线 大风起兮
    三级发帖
    好评
    160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28
    注册时间
    2004-03-23
    最后登录
    2024-04-24
    3楼 发表于2022-09-23 11:00:56

    以上原文中,雍正皇帝谈及铸钱的内容,仔细归纳,包括铸钱材质问题、铸钱程序问题、铸钱质量问题、铸钱流通四个方面问题。下面我们就针对这四个问题,逐一分析:

     

    1.关于铸钱材质问题。文中非常明确的讲到康熙通宝钱以铜六铅四搭配(这里所说的铅包括白铅即锌和黑铅即现在所谓的铅,其比例各个时期不一,大体是黑铅含量约占铸币全部材质的10%以内)。因为铜含量高,致使钱贵银贱(官方规定每银一两兑钱千文,而实际民间仅可兑钱七八百文),而形成流弊(奸商、污吏获利,朝廷、百姓吃亏)。所以雍正朝改为铜铅相半。

     

    那么雍正朝从什么时间改的呢?是全国各个钱局一起改的吗?《大义觉迷录》中没有提及。我进一步在《清朝文献通考》中查到答案:雍正五年定以铜铅各半配铸制钱。“是年,宝泉、宝源二局照例配铸,其云南各局及嗣后所开之贵州局、四川局,以铜质高低不一,加之沙水异益,仍以铜六铅四相配,至乾隆五年改铸青钱,始照京局一例配铸。”即除云南、贵州、四川省以外,全国其他各局普遍以铜铅对半配铸。

     

    读到这里,动脑子的朋友一定会延伸考虑另一个问题:银、钱比价,既然跟铸钱材质有关系,就一定会跟铸钱重量有关系,钱重钱轻直接影响比价。我之前有个帖子曾经援引《清史稿-食货志》介绍过康熙通宝钱重经历了一钱四分、一钱、又恢复至一钱四分三个时期的变化。雍正通宝铸钱重量有无变化《大义觉迷录》中没有提及,进一步查资料,得知:雍正元年,沿康熙四十一年制,雍正通宝每文重一钱四分,与后期的康熙通宝品质相当。雍正十一年,修改钱法,减重为一钱二分。乾隆初期铸币沿用此制。

     

    由此结合实物特征,我们可以明确,中央钱局中雍正通宝罗汉式与康熙通宝罗汉及罗汉式一脉相承,应该是早期铸钱。而雍正通宝大字大满文版与乾隆大字大满文版相近,应该就是后期的减重钱。那么除此之外的其他版式,就应该是中期铸钱。至于其他钱局情况,文后我再简要说明。

    康熙罗汉与雍正罗汉式对比。

    OlOH51193HSIChvcAAItYfPknOIAADv-gCD94wAA

    OlOH51193HuIQ_ITAAJOmHXylSQAADv-gCGJQUAA

    IMG_20200327_204559.jpg

    IMG_20200327_204626.jpg

    IMG_20200921_210118.jpg

    IMG_20200921_210129.jpg

    雍正大字与乾隆大字对比

    IMG_20220707_212543.jpg

    IMG_20220707_212558.jpg

    IMG_20200327_211759.jpg

    IMG_20200327_211812.jpg

    雍正中期版式一种

    IMG_20200921_213349.jpg

    IMG_20200921_213357.jpg

    离线 大风起兮
    三级发帖
    好评
    160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28
    注册时间
    2004-03-23
    最后登录
    2024-04-24
    4楼 发表于2022-09-23 11:01:59

    2.关于铸钱程序问题。原文表述为:“且铸钱由模范而成,其样钱谓之祖钱,轮廓匀厚,字画完整。由祖钱套出,谓之母钱,即逊于祖钱。再由母钱套出,是谓铸钱,今民间日用之官钱也。较之祖钱,更不逮矣。”由此明确当时铸钱的程序是:样钱呈进审定,批准后由祖钱产生母钱、由母钱产生行用钱。并且雍正爷知道每一个代差都会造成“更不逮矣。”

     

    以上程序,与现在的认知没有差异。但是文中提到的“其样钱谓之祖钱”可能引起朋友疑惑,我解释一下。但凡引起疑惑的朋友都是死抠字眼造成的,这里面涉及一个概念问题。一个名词,不同时期、不同的人会有不同含义。这里所说的样钱实际上就是呈进样钱,但是含义却发生不同变化。我们现在所云的呈进样钱是援引《大钱图录》和《故宫清钱谱》的概念,将呈进的祖、母、铸样中的铸样单称为样钱,以区别祖、母,以及之后流通的行用钱。这样是为了研究表述时,各有所指,不至于混绕。而实际上呈进的祖、母、样都应该统称为样钱,没铸行之前,所有的代差品都是样品。而文中雍正皇帝却单指祖钱是样钱,这跟他理解有关系,因为祖钱是之后各个代差品的源头,作为最高决策者来说,他更看重的是源头,所以在他脑子里样钱就是祖钱。因此,一个样钱的名词我就可以有三种解释。

    — 此帖于 2022-09-23 11:02:09 被 大风起兮 编辑过 —
    离线 大风起兮
    三级发帖
    好评
    160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28
    注册时间
    2004-03-23
    最后登录
    2024-04-24
    5楼 发表于2022-09-23 11:02:41

    3.关于铸钱质量的问题。大家玩钱都会关注品相,也都会发现同一版别的钱币,会出现铸造质量和重量参差不齐的情况。经过对比,很容易让人浮想翩翩,什么头炉、万选、精铸等等名词也随之产生。前几日不是还有朋友专门发帖谈及厚重品的情况吗?而在文中,雍正爷给出很好的解释:“盖即一板之内,所铸二枝之钱,下沉者必重,在中者适均,在上者必轻,而字画亦因之而不能一式完美”。看来雍正皇帝还真是事无巨细,了解很全面的。这一些成因都是当时铸造工艺水平决定的,当时尚不具备标准完全统一的条件,因此厚钱美品大多时候也不是有意为之。

    离线 大风起兮
    三级发帖
    好评
    160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28
    注册时间
    2004-03-23
    最后登录
    2024-04-24
    6楼 发表于2022-09-23 11:03:28

    4.关于铸钱流通问题。按照其他一些史书典籍记载,明清铸币为制钱,不允许流通前代钱币。但是,雍正爷在此非常明确的指出,“圣祖皇帝在位六十余年,康熙铸钱尚有流行未到之处。又如广东高、雷、廉等府,至今尚用宋时旧钱,并元、明代之钱亦流通未至。”因此,我们也可以由此得知当时朝廷的一些政令未必百分之百执行,执行与否朝廷会根据实际情况予以调整,并且非常清楚执行的区域情况。同时,也可以明确,宋钱一直到清中期还可以在一些区域流通的史实。

     

    综上,雍正皇帝在《大义觉迷录》中所谈铸钱,信息含量是很丰富的,且真实可信,对我们了解清代铸钱制度、质量、材质、程序、流通情况,有了比较权威的佐证。

     

    注:本文援引主要包括:《大义觉迷录》《清史稿》《清实录》《清朝文献通考》等典籍,因本文不是学术性文章,未能详细一一注明出处。

    离线 大风起兮
    三级发帖
    好评
    160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28
    注册时间
    2004-03-23
    最后登录
    2024-04-24
    7楼 发表于2022-09-23 11:12:11

    后附雍正年间各钱局铸钱情况,出处不一,不一一注明。其中,重点是云局情况,因雍正朝以来大规模使用滇铜(康熙朝铸铜需由日本采购),云局出现运京钱,其质量规格也与众不同,需要特别关注。云南铸钱情况,从明至清,如果详细考证,会是一篇学术巨作,我能力有限,在此仅提供一点雍正朝的资料,以待来者。

     

    户部宝泉局,雍正元年始铸,雍正十三年停铸。

    IMG_20200921_210403.jpg

    IMG_20200921_210416.jpg

    IMG_20220903_105743.jpg

    IMG_20220903_105818.jpg

    IMG_20220903_105518.jpg

    IMG_20220903_105537.jpg

    IMG_20220903_104313.jpg

    IMG_20220903_104328.jpg

     

    工部宝源局,雍正元年始铸,雍正十三年停铸。

    IMG_20220707_210319.jpg

    IMG_20220707_210339.jpg

    IMG_20200921_210641.jpg

    IMG_20200921_210658.jpg

     

    宝川局。雍正元年因四川铜矿未获开采,开局之议未果,十年矿成而宝川局又开始铸造。局址在成都府贡院内西边,有炉8座。

    IMG_20200921_204824.jpg

    IMG_20200921_204848.jpg

    宝黔局,雍正八年在毕节始铸,雍正十三年停铸。

     

    宝济局雍正七年开济南府局,乾隆三年停。

     

    宝鞏局,雍正四年兰州府局开铸,有炉12座,七年停。

    IMG_20200921_210923.jpg

    IMG_20200921_210945.jpg

    IMG_20200921_211012.jpg

    IMG_20200921_211029.jpg

    宝河局。雍正七年开铸雍正通宝钱,九年停。

    IMG_5484.JPG

    IMG_5486.JPG

    宝南局。雍正七年又开,局址在长沙小吴门内,座北朝南。八年至十年底计出钱15310串,有炉5座,旋停。

     

    宝武。雍正七年复开,十一年又停。

     

    宝苏局。从雍正元年开始铸造,到雍正十三年停止。

     

    宝安局。雍正九年,安徽开局于江宁府,因当时安徽布政使司驻于江宁府,故江宁局钱背用“宝安”字。雍正十二年停。

    IMG_20200921_205652.jpg

    IMG_20200921_205714.jpg

    宝浙局。雍正元年又开,十一年停铸。

    IMG_20200921_210714.jpg

    IMG_20200921_210730.jpg

    宝昌局,雍正七年始铸,雍正十三年停铸。

    IMG_20200921_205939.jpg

    IMG_20200921_210003.jpg

    宝晋局,雍正七年又开,计设六炉,九年停。

    IMG_20220707_211833.jpg

    IMG_20220707_211854.jpg

    宝云局。当前,很多资料包括百度百科纪录宝云局铸雍正钱始于雍正五年,这是谬误。

     

    《清史稿.食货志.钱法》载:官局用铜,自(康熙)四十四年兼采滇产。雍正元年,巡抚杨名时请岁运滇铜入京。廷议即山铸钱为便,因开云南大理、霑益四局,铸运京钱,幕文曰“云泉”。上以钱为国宝,更名“宝云”,并令直省局钱,幕首“宝”字,次省名,纯满文。其后运京钱时铸时罢。

     

    康熙四十四年,因云南青龙、金钗等铜矿开采日丰,清廷在云南大量设局。从此云南渐成为清政府铸钱的重心,省城宝云局设有21炉,至雍正五年添炉4座,铸钱运至京城、四川、广西、湖广行使。雍正的自己人掌控云南之后,云南铜矿很快就爆发出了远超预期的产量,当时鄂尔泰经过推算,每年能开采出的铜矿大约为三百万斤,这个数量已经让雍正很惊喜,但真的开采以后,当年的铜产量就达到了四百万斤,而起这个产量一直在稳定增加。等到了乾隆年间,云南一地的产铜量,最高曾达到了一千四百多万斤。据有人统计,云南产铜量在高峰时,一度占据了全国产铜量的百分之八十以上。

    IMG_20200921_210233.jpg

    IMG_20200921_210257_BURST002.jpg

    IMG_20200921_211130.jpg

    IMG_20200921_211150.jpg

    IMG_20200921_211349.jpg

    IMG_20200921_211415.jpg

    离线 大风起兮
    三级发帖
    好评
    160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28
    注册时间
    2004-03-23
    最后登录
    2024-04-24
    8楼 发表于2022-09-23 11:45:14
    晟霖泉社:

    好文!

    谢谢

    离线 大风起兮
    三级发帖
    好评
    160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28
    注册时间
    2004-03-23
    最后登录
    2024-04-24
    9楼 发表于2022-09-23 13:08:59
    车工爱红酒:

    学习了

    谢谢支持

    发帖 回复
    返回列表页1234下一页 转到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