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记住登录
登录
发帖 回复
返回列表页1 转到
    查看 11342 | 回复 44

    黄犬所传,平安家书,背后所藏宋人书信之思念

    一键送评园地评级,为您保驾护航
    离线 涓生
    正式会员
    好评
    84
    差评
    0
    精华
    16
    注册时间
    2006-10-09
    最后登录
    2024-04-17
    楼主 发表于2018-11-07 00:01:13
    — (小李子) 从 [泉坛经典] 移动到本区 (2020-08-06 15:09:13) —







    前天刚拍卖所得一方九叠篆的“平安家书”,甚是喜欢。遂与其他相关印章一起合影留念。


    古代印章是怎么用的?我们看电视剧里汉武帝在诏书盖个鲜红大印的画面那都是不可能的。那时的印章是盖在了封泥上做封印,表示内部的信件没有拆开。从魏晋时期纸张逐渐取代简牍,直到唐宋时期,印章已经转为盖在纸上为主,这才慢慢和现在的情况接近了。


    平安家书、平安家信,这类宋代题材的印章,多用于书信。现在的人大部分都很久没写过信,或者从未写过信了,只有公文、证件之类才邮寄,邮政部门的普通信件虽然还在但早已不是主流。但在古代,如果收到远方亲人的一封家信,那都是无比的激动——远在他乡的亲人还平安,书信上的“平安家书”“平安家信”,都诉说了远方亲友的殷殷之情。


    要知,古人出行,都带着惜别之情,因不知下次相见是何时,或许一别则永别。大诗人李白曾写《劳劳亭》:“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又如“故人西辞黄鹤楼”、“西出阳关无故人”、“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种种熟悉的唐宋诗词中送别和思亲的诗词极多,也可见离别之苦,再见之难。商人为了生计远行,和家人告别后,一去可能会数月数年不归,家人日夜等待,心之焦急,却不知官人在外是否平安。这时一封报平安的家书寄到,家人从竹筒中拿出信封,还未拆封即可见“平安家书”四个大字,一颗悬着的心终于可以放下来,泪水也在那一刻幸福地流淌。


    再说这“黄犬所传”印,印文是什么意思?黄狗送的信?这还要源自一个典故。晋书陆机传记载一个故事:晋之陆机,蓄一犬,曰“黄耳”。机官京师,久无家音,疑有不测。一日,戏语犬曰:“汝能携书驰取消息否?”犬喜,摇尾。机遂作书,盛以竹筒,系犬颈。犬经驿路,昼夜亟驰。家人见书,又反书陆机。犬即就路,越岭翻山,驰往京师。其间千里之遥,人行往返五旬,而犬才二旬余。后犬死,机葬之,名之曰“黄耳冢”。简单的说,就是名士陆机在京师时间长了,没收到家乡的消息,于是家中的大黄狗黄耳突然听得懂人话还认得路,帮陆机把信送予千里之外的家人再带回信跑回京师,互报平安,而且仅仅只用二十天时间,比人行还快一个月。






    因此宋人制一大印“黄犬所传”,意为此信件传送速度极快,相当于今天的EMS,顺丰速运了!


    每方印章,都诉说着一个个凄美的故事。千年前的主人公,虽再也不见他的书信文字,但也深深感受着当时的他拿着这方印,盖下了家人所期盼的平安故事,盖下了他对家乡望穿的莼鲈之思。


    戊戌年 癸亥月 癸卯日 立冬

    — 此帖于 2018-11-07 10:39:08 被 涓生 编辑过 —
    离线 涓生
    正式会员
    好评
    84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16
    注册时间
    2006-10-09
    最后登录
    2024-04-17
    1楼 发表于2018-11-07 10:56:56



    宋代大家苏轼的信札《归安丘园帖》。苏轼书于元祐元年(1086)。行书;纸本;信札一则。凡十行,计90字。
    纵25.6厘米,横31.1厘米;藏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原文:轼启。前日少致区区,重烦诲答,且审台侯康胜,感慰兼及。归安丘园,早岁共有此意,公独先获其渐,岂胜企羡。但恐世缘已深,未知果脱否尔?无缘一见,少道宿昔为恨。人还,布谢不宣。轼顿首再拜子厚宫使正议兄执事。十二月廿九日。


    其中“顿首”“再拜”,都是宋代信件中常用的敬词,在宋印中也是常见的品种。

    发帖 回复
    返回列表页1 转到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