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记住登录
登录
发帖 回复
返回列表页上一页123456789下一页 转到
    查看 7911 | 回复 86

    [讨论] 西汉小五铢与赤仄五铢关系小考

    一键送评园地评级,为您保驾护航
    离线 打假办
    禁止发言
    好评
    0
    差评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16-01-08
    最后登录
    2021-04-12
    70楼 发表于2016-01-09 00:04:55
    该用户已被禁言
    离线 antiquecoins
    一级发帖
    好评
    18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14-02-21
    最后登录
    2024-03-11
    71楼 发表于2016-01-09 13:40:45
    kensir117:


           感谢兄的意见,兄说的很有道理!司马迁著史记的时候,不光写了“赤侧”,还写了“一当五”。俺手中也有些精整的小五铢,也都是镟过边的。所以我认为“赤侧”钱是字母相权的“套钱”,就和现在发行人民...
    离线 antiquecoins
    一级发帖
    好评
    18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14-02-21
    最后登录
    2024-03-11
    72楼 发表于2016-01-09 13:46:32

    从实物来看镟边技术的首次推广,正和 “赤侧 钱 ” 的推行高度吻合,实际上赤侧钱以后的钱基本上都是镟边的,成了标配,因为 “ 非赤侧不能行 ”,所以这个名称渐渐被淡忘,以后凡是个能用的钱,就一定是赤侧!
    一当五写的很明白,一赤侧钱当 郡国 非赤侧,毛边,轻薄钱 五枚。是为了回收不合格的钱 (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没有防伪边的硬币 )
    以后百姓(郡国)很快也学会了镟边技术,造出赤侧五铢(因为并不太难),所以才有郡国一律不准造,铸币权收归中央。 上林三官及以后的五铢都有镟边,其实都是赤侧五铢,所以史书上并没有写赤侧五铢和上林三官五铢的兑换问题。
    赤侧,仄,既然 就是一物, 这里的仄就是侧,读音类似的通假字而已,兄想多了,从 “” 两个汉字如何如何能看出 “红色的小钱” 太牵强了,要表达“红色的小钱”会有简单易懂的语言。何况 赤侧,仄,就是一物,一词,一个读音。
    刚磨了个个官铸小五铢,铜质非但不红,而且青铜偏金黄,就是常用的和五铢一样的铜吧,没有用特别的红铜, “红色的小钱” 的解释完全没根据,因为鸡目五铢并不特别红。
    古代文人,多不重视实践不,想当然的居多,东汉到唐的那些注解可以忽略不用,基本不知所云。

    离线 antiquecoins
    一级发帖
    好评
    18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14-02-21
    最后登录
    2024-03-11
    73楼 发表于2016-01-09 13:49:01
    kensir117:


           感谢兄的意见,兄说的很有道理!司马迁著史记的时候,不光写了“赤侧”,还写了“一当五”。俺手中也有些精整的小五铢,也都是镟过边的。所以我认为“赤侧”钱是字母相权的“套钱”,




    从实物来看镟边技术的首次推广,正和 “赤侧 钱 ” 的推行高度吻合,实际上赤侧钱以后的钱基本上都是镟边的,赤侧成了标配,因为 “ 非赤侧不能行 ”,所以这个名称渐渐被淡忘,以后凡是个能用的钱,就一定是赤侧!
    一当五写的很明白,一赤侧钱当 郡国 非赤侧,毛边,轻薄钱 五枚。是为了回收不合格的钱 (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没有防伪边的硬币 )
    以后百姓(郡国)很快也学会了镟边技术,造出赤侧五铢(因为并不太难),所以才有郡国一律不准造,铸币权收归中央。 上林三官及以后的五铢都有镟边,其实都是赤侧五铢,所以史书上并没有写赤侧五铢和上林三官五铢的兑换问题。
    赤侧,仄,既然 就是一物, 这里的仄就是侧,读音类似的通假字而已,兄想多了,从 “” 两个汉字如何如何能看出 “红色的小钱” 太牵强了,要表达“红色的小钱”会有简单易懂的语言。何况 赤侧,仄,就是一物,一词,一个读音。
    刚磨了个个官铸小五铢,铜质非但不红,而且青铜偏金黄,就是常用的和五铢一样的铜吧,没有用特别的红铜, “红色的小钱” 的解释完全没根据,因为鸡目五铢并不特别红。
    古代文人,多不重视实践不,想当然的居多,东汉到唐的那些后期注解可以忽略不用,基本不知所云。
    — 此帖于 2016-01-09 13:49:38 被 antiquecoins 编辑过 —
    离线 antiquecoins
    一级发帖
    好评
    18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14-02-21
    最后登录
    2024-03-11
    74楼 发表于2016-01-09 14:00:51

    从实物来看镟边技术的首次推广,正和 “赤侧 钱 ” 的推行高度吻合,实际上赤侧钱以后的钱基本上都是镟边的,赤侧成了标配,因为 “ 非赤侧不能行 ”,所以这个名称渐渐被淡忘,以后凡是个能用的钱,就一定是赤侧!
    一当五写的很明白,一赤侧钱当 郡国 非赤侧,毛边,轻薄钱 五枚。是为了回收不合格的钱 (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没有防伪边的硬币 )
    以后百姓(郡国)很快也学会了镟边技术,造出了赤侧五铢(因为并不太难),所以才有郡国一律不准造,铸币权收归中央。 上林三官及以后的五铢都有镟边,其实都是赤侧五铢,所以史书上并没有写赤侧五铢和上林三官五铢的兑换问题。
    赤侧,仄,既然 就是一物, 这里的仄就是侧,读音一样的通假字而已,兄想多了,从 “” 两个汉字如何如何能看出 “铜质偏红的小钱” ?这也太牵强了,要表达“红色的小钱”会有更简单易懂的语言。何况 赤侧,仄,就是一物,一词,一个读音。
    刚磨了个个官铸小五铢,铜质非但不红,而且青铜偏金黄,就是常用的和五铢一样的铜吧,没有用特别的红铜, “红色的小钱” 的解释完全没根据,因为鸡目五铢并不特别红。
    古代文人,多不重视实践不,想当然的居多,东汉到唐的那些注解可以忽略不用,基本不知所云。

    离线 antiquecoins
    一级发帖
    好评
    18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14-02-21
    最后登录
    2024-03-11
    75楼 发表于2016-01-09 14:17:18
    antiquecoins:

    赤侧([font=Tahoma, Helvetica, SimSun,...

    [color]


    另外 赤侧 赤不光有红的意思,也有 裸裎曰赤體,見肉色也,裸露的意思,(赤膊), 赤侧,也有裸露侧边的意思吧, 就是镟过侧边的五铢。镟过侧边的五铢都是赤侧钱。

    离线 秦蔡
    实名认证
    好评
    0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15-12-29
    最后登录
    2023-12-05
    76楼 发表于2016-01-09 16:23:46

    首先赞一个,楼主精神值得称赞学习。
    但不敢苟同LZ观点,如果赤仄五铢对郡国五铢是5换1,对中央更替郡国五铢的想法只会起到反作用。试想,作为郡国方来说,赤仄五铢以五当一,那么自己发行郡国五铢,钱铸的越薄、越小,那么能从中央得来的便宜就越大,结果就是郡国五铢越来越劣质,且成为郡国从中央吸血的工具。
    所以这个反比例的设想,从逻辑上是不合常理的。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离线 kensir117
    永久会员
    好评
    17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2
    注册时间
    2003-08-26
    最后登录
    2024-06-11
    77楼 发表于2016-01-10 18:29:44
    antiquecoins:
    从实物来看镟边技术的首次推广,正和 “赤侧 钱 ” 的推行高度吻合,实际上赤侧钱以后的钱基本上都是镟边的,赤侧成了标配,因为 “ 非赤侧不能行 ”,所以这个名称渐渐被淡忘,以后凡是个能用的钱,就一定是赤侧!
    一当五写的很明白,一赤侧钱当 郡国 非赤侧,毛边,轻薄钱 五枚。是为了回收不合格的钱 (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没有防伪边的硬币 )
    以后百姓(郡国)很快也学会了镟边技术,造出了赤侧五铢(因为并不太难),所以才有郡国一律不准造,铸币权收归中央。 上林三官及以后的五铢都有镟边,其实都是赤侧五铢,所以史书上并没有写赤侧五铢和上林三官五铢的兑换问题。
    赤侧,仄,既然 就是一物, 这里的仄就是侧,读音一样的通假字而已,兄想多了,从 “” 两个汉字如何如何能看出 “铜质偏红的小钱” ?这也太牵强了,要表达“红色的小钱”会有更简单易懂的语言。何况 赤侧,仄,就是一物,一词,一个读音。
    刚磨了个个官铸小五铢,铜质非但不红,而且青铜偏金黄,就是常用的和五铢一样的铜吧,没有用特别的红铜, “红色的小钱” 的解释完全没根据,因为鸡目五铢并不特别红。
    古代文人,多不重视实践不,想当然的居多,东汉到唐的那些注解可以忽略不用,基本不知所云。

    感谢兄的讨论。兄说赤侧是边,没错,俺认同这个观点。但“一当五”的理解,俺不能认同是一枚赤侧能换五枚郡国。因为考察西汉时期的铸币政策,中央政权从来没有发行过虚值的大钱,重量基本相当的五铢铜钱仅仅镟个边一个就能换五个,这是行不通的,老百姓以前都用的是郡国五铢,这样让老百姓的财产一下子缩水五倍,是会激起民变的,没有一个负责任的政府会干这种事。前面俺54楼贴出的论五铢钱成功的原因就是西汉政权确保了币制的稳定。所以“一当五”指的应该是一枚边五铢当五枚边小五铢,这一大一小,都是“赤侧”钱。另外,满城中山靖王汉墓出的不少郡国五铢,大家手上也有很多郡国五铢,可以看出郡国五铢的重量基本和后来的三官五铢相差无几,有的甚至还重些。所以,史记中”郡国多奸铸钱,钱多轻“这句话也不能完全信,这句话应该还是中央为了收铸币权而找的借口。
    另外,“赤仄”的叫法则是东汉班固提出的。40楼俺专门分析了为什么会由“赤侧”到“赤仄”再到“子绀”名称的演变过程,东汉距离西汉最近,东汉的文献如果忽略不用的话,真的就没法研究了。

    离线 kensir117
    永久会员
    好评
    17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2
    注册时间
    2003-08-26
    最后登录
    2024-06-11
    78楼 发表于2016-01-10 18:52:01
    秦蔡:
    首先赞一个,楼主精神值得称赞学习。
    但不敢苟同LZ观点,如果赤仄五铢对郡国五铢是5换1,对中央更替郡国五铢的想法只会起到反作用。试想,作为郡国方来说,赤仄五铢以五当一,那么自己发行郡国五铢,钱铸的越薄、越小,那么能从中央得来的便宜就越大,结果就是郡国五铢越来越劣质,且成为郡国从中央吸血的工具。
    所以这个反比例的设想,从逻辑上是不合常理的。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兄理解错了,我没说赤仄五铢对郡国五铢是5换1,而是赤侧五铢和赤侧小五铢之间的比例是1:5。兄可仔细看看前面的帖子,在40楼解释的比较完全。

    实名认证
    好评
    4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3
    注册时间
    2012-11-14
    最后登录
    2022-02-15
    79楼 发表于2016-01-10 22:29:18

    英雄所见类同!

    身份证已确认:王泰初  西安市

    发帖 回复
    返回列表页上一页123456789下一页 转到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