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记住登录
登录
发帖 回复
返回列表页12下一页 转到
    查看 4627 | 回复 18

    [欣赏] 弘一法师.铁笔.铜墨盒

    一键送评园地评级,为您保驾护航
    离线 尹兴忠
    实名认证
    好评
    34
    差评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13-07-03
    最后登录
    2019-02-04
    楼主 发表于2015-07-11 12:01:16

    13603198134...弘一法师.. 李叔同(1880—1942),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是著名音乐、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font]人。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1913年受聘为浙江两级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1915年起又兼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南京大学历史上第一首校歌就是由他谱曲的










    — 此帖于 2015-07-11 12:02:55 被 尹兴忠 编辑过 —
    离线 尹兴忠
    实名认证
    好评
    34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13-07-03
    最后登录
    2019-02-04
    1楼 发表于2015-07-11 12:23:53

    ....


    离线 尹兴忠
    实名认证
    好评
    34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13-07-03
    最后登录
    2019-02-04
    2楼 发表于2015-07-11 13:35:50

    书法篆刻
    [/url]

    [url=http://baike.baidu.com/picture/5406/5406/183034/dc54564e9258d109382486fed158ccbf6d814db2.html?fr=lemma&ct=cover]

    李叔同书画作品(21张)
    [/url]


    [url=http://baike.baidu.com/picture/5406/5406/183034/dc54564e9258d109382486fed158ccbf6d814db2.html?fr=lemma&ct=cover]
    李叔同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就为世人所瞩目。他的书法早期脱胎魏碑,笔势开张,逸宕灵动。后期则自成一体,冲淡朴野,温婉清拔。特别是出家后的作品,更充满了超凡的宁静和云鹤般的淡远。这是绚烂至极的平淡、雄健过后的文静、老成之后的稚朴,恰如他自我表白的那样:“朽人之字所示者,平淡、恬静、冲逸之致也。”

    李叔同的篆刻可谓独树一帜。他早年治印从秦汉入手,兼攻浙派。35岁那年入“西泠印社”。39岁在杭州虎跑定慧寺出家前,将平生篆刻作品和藏印赠与“西泠印社”。该社为之筑“印冢”并立碑以记其事。治印赏印论印,是终其一生未曾放弃的癖好。他在给友人的信中提道:“刀尾扁尖而平齐若锥状者,为朽人自意所创。锥形之刀,仅能刻白文,如以铁笔写字也。扁尖形之刀可刻朱文,终不免雕琢之痕,不若以锥形刀刻白文能自然之天趣也。”李叔同对印学的贡献还体现在他对近代篆刻事业的弘扬上。他亲自发起成立了继“西泠印社”之后的又一印学团体——乐石社,定期雅集,并编印印社作品集和史料汇编。这也是在近代篆刻史上领风气之先之事。[23] 
    他的书法犹如浑金璞玉,清凉超尘,精严净妙,闲雅冲逸、富有乐感,朴拙中见风骨,以无态备万态,将儒家的谦恭、道家的自然、释家的静穆蕴涵书艺之中,闻字犹闻佛法,爱而宝之者顿生欢喜心,得者珍如拱璧,堪称中国历代书法中的逸品。弘一和他的书法亦谓国之至宝,华夏之光。
    弘一法师临近中年放弃诸艺和身外之物遁入空门后,惟书法不辍,书写佛语,广结善缘,普度众生,秉持文艺应“以人传文艺,不以文艺传人。”大师圆寂近70周年,嘉言懿行早已载入中华史册, 成为后人景仰的一代高僧。吾颂弘一法师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无人可超。谓此赞誉,国际华人歌后邓丽君与大师有相类比之处。“寿事无长物,丹青片羽留”,如大师所言,生前了无片 [/url]

    [url=http://baike.baidu.com/picture/5406/5406/182901/964b2e4e4431d486d1c86adf.html?fr=lemma&ct=cover]

    相关纪念(15张)
    [/url]


    [url=http://baike.baidu.com/picture/5406/5406/182901/964b2e4e4431d486d1c86adf.html?fr=lemma&ct=cover]
    瓦,身后却留给人们的是一笔笔丰富的、叹为观止的精神遗产,令后众在国内各城市环境优美的地方为他建立纪念馆堂供人瞻仰。夫人生几何,当有何人能以一生十多个第一载入中国文化艺术、教育、宗教之史册,让后人仰慕、敬佩、赞叹?!

    弘一法师既是才气横溢的艺术教育家,也是一代高僧,“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他将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推向了极至,“朴拙圆满,浑若天成”,鲁迅、郭沫若等现代文化名人以得到大师一幅字为无上荣耀。

    离线 尹兴忠
    实名认证
    好评
    34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13-07-03
    最后登录
    2019-02-04
    3楼 发表于2015-07-11 19:05:42

    墨盒面.赞美.草圣”张芝的精彩书法人生




    离线 尹兴忠
    实名认证
    好评
    34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13-07-03
    最后登录
    2019-02-04
    4楼 发表于2015-07-11 19:05:57

    张芝
        在“草圣”张芝的故乡甘肃,知王羲之者不计其数,而除了书法界、文史界,又有几人知道“草圣”是谁,又有几人知道顶天立地的张芝?下面我们就来走进张芝的生活,来感受一代“草圣”的精彩书法人生。

        张芝,生年不详,约卒于汉献帝初平三年(约公元192年),字伯英,号有道,又号北府张。东汉时期敦煌渊泉(今甘肃安西)人。东汉大书法家,最擅草书,时人称之为“草圣

    离线 尹兴忠
    实名认证
    好评
    34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13-07-03
    最后登录
    2019-02-04
    5楼 发表于2015-07-11 19:08:28

    .张芝的品格与其临池学书的精神
        《后汉书·张奂传》中有这样的记载:“长子芝,字伯英,最知名。芝及弟昶,字文舒,并善草书,至今称传之。”唐代张怀瓘在《书断》中讲:“伯英名臣之子,幼而高操,勤学好古,经明修行,朝廷以有道征,不就,故时称张有道,实避世洁白之士也。”张芝因“有道”而受到朝廷的赏识,朝廷下诏求贤,让他出来做官,而他却不屑一顾,甘作布衣,这种不贪高官厚禄、洁身自爱的思想境界,在把出仕做官当作改变命运和光宗耀祖的封建社会里,何其高尚,何其令人钦佩!“临池学书,池水尽墨”这句流传千古的佳话就是源自于张芝刻苦学习书法的经历。张芝刻苦学习书法到了一种如痴如醉的境界,西晋卫恒在《四体书势》中是这样记述的:“凡家之衣帛,必先书而后练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下笔必为楷则,常曰:‘匆匆不暇草书’。”《文字志》上也有这样的记载:“(张芝)尤好草书”“家之衣帛,必书而后练,临池学书,水为之黑。”意思是说,张芝喜欢书法,尤其钟情草书,把家里刚织就准备做衣服的白布,先用来练字,练得分不清经纬才拿去染色做衣。他还认为,没有充裕的时间,草书是练不好的。他临池学书,练到池水尽黑的程度,可见功夫之深,他一生潜心书法,确实下过一番苦功。据《沙州都督府图经》对《张芝墨池》的记载:“张芝于此学书,其池尽墨,书绝世,天下名传。”在《敦煌古迹廿咏》中有一首《墨池咏》称赞说:“昔人精篆素,尽妙许张芝。圣草雄千古,芳名冠一时。舒笺观鸟迹,研墨染鱼缁。长想临池处,兴来聊咏诗。”可见,张芝对于学习书法所付出的努力和汗水是常人无法想象的。

        东汉末年,草书已非常流行,学练草书的人也很多。赵壹在《非草书》中描述当时人们如醉如痴练习草书的盛况,说道:“研习草书之人专用为务,忘其疲惫,夕惕不息,仄不暇食。十日一笔,月数丸墨。领袖如皂,唇齿常黑。虽处众作座,不惶戏谈,展指画地,以草刿壁,臂穿皮刮,指爪催折,见骨出血,犹不休辍。”可见这些学习草书的人,并不是为了功名利禄,而是对艺术的一种追求,他们如痴如迷地学习草书,一定程度上是受到了张芝临池学书的精神与其书法成就的影响

    离线 尹兴忠
    实名认证
    好评
    34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13-07-03
    最后登录
    2019-02-04
    6楼 发表于2015-07-11 19:10:04

    二.张芝的书法创作
        张芝一生淡泊名利,苦苦求索,最终登上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第一座高峰,被人们称为“草圣”。两千年来,他的书法作品为历代书家珍视并临习,故张芝的书法艺术精神至今仍鲜活在中国书法的血脉中。
        张芝的书法成就,主要表现在他不仅擅长草书中的章草,将古代当时字字区别、带有隶意,笔画分离的草法,改为上下牵连富于变化的新写法,而且满足人们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创造了书写起来快捷而优美的今草。今草亦即所谓“大草”,也称为“一笔书”,它使草书得以从章草的窠臼中脱颖而出,从此使中国书法进入了一个无拘无束、汪洋恣肆的阔大空间,从而使书法家的艺术个性得到彻底的解放。西晋书法家卫恒《四体书势》称:“汉兴而有草书,不知作者姓名。至章帝时,齐相杜度,号称善作。后有崔瑗、崔实,亦称皆工,弘农张伯英者因而转精其巧。”韦诞,三国魏光禄大夫,是当时著名的书法家,他认为:“杜氏杰有骨力,而字画微瘦。崔氏法之。书体甚浓,结字工巧,时有不及。张芝喜而学焉。转精其巧,可谓草圣。”崔瑗、杜度是东汉晚期著名的书法家,以章草见称于世。张芝跟随崔、杜学习章草,并且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超过了自己的老师,这充分说明张芝擅长草书中的章草。
        张怀瓘《书断》云:“案草书者,后汉征士张伯英之所造也。……然伯英学崔度之法,温故知新,因而变之以成今草,转精其妙。世称一笔书者,起自张伯英,即此也。……伯英即草书之祖也。”卫恒《四体书势》亦云:“草书者,张芝造也。草乃文字之末,而伯英创意,庶乎文字之先。其功临乎篆籀,探于万象,取其元精,至于形似,景为近也。字势生动,宛若天然,实得造化之姿,神变无机。”张怀瓘在《书断》中将先秦至唐初以来的著名书法家的作品,根据其书体、书法特点和影响大小依次分为神品、妙品、能品三个等级。神品乃得自然之造化,浑然天成,是一种超然的艺术境界,普通人很难通过努力所能达到。张怀瓘将张芝的章草、今草都列入神品之首,说明他也必定精于今草。后世的书评家也认同他们的这种说法,认为张芝所处的东汉末期,客观上已具备了今草产生的条件,通过他的主观努力,创作出今草,应该是合乎事实的。
        张芝草书风靡一时,但其书法作品,流传于世的极少。其实早在晋代,张芝的书迹就已经很少见到,西晋的卫恒曾慨叹张芝书迹是“寸纸不遗”,东晋虞翼曾言及在永嘉之乱过江南时,将张芝草书十纸丢失,常有“妙迹水绝”之叹。到了唐宋,连绢本也稀如星凤。《书断》只载有他的章草《金人铭》、草书《急救章》两种;宋《宣和书谱》载内府所藏,有其草书《冠军帖》、章草《消息帖》两种。现在,我们所见的张芝书迹都是刻本,收藏在《淳化阁帖》中,共五幅,三十八行,其中今草四幅:《冠军帖》、《终年帖》、《今欲归帖》、《二月八日帖》,章草一幅:《秋凉贴》。另外他还著有《笔心论》,今已失。
        张芝书法的特点是将古代当时字字区别、笔画分离的草法,改为上下牵连富于变化的新写法,富有独创性,在当时影响很大。其书体一笔到底,连缀不断,气脉通联,好比惊蛇入草,飞鸟入林,古人谓之“一笔飞白”。张怀瓘在《书断》中这样评价张芝的“一笔书”:“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脉通于隔行;如流水速,拔茅连茹,上下牵连,或借上字之下而为下字之上,奇形虽合,数意兼包,若县猿饮涧之象,钩锁连环之状,神话自若,变态不露”;“若清涧长源,流而无限,萦回崖谷,任于造化……精熟神妙,冠绝古今。”后世的书评家都认为这个评价非常中肯。

        五幅帖子中《秋凉帖》亦称《八月贴》,书体为章草,六行,八十字。书评家们认为:其迹高古可爱,冠绝古今,用笔古朴含蓄,圆润健劲,结构随行气的趋势而变,自然流畅,是张芝章草的代表作。此帖章草少有夸张形式的“燕尾”,收笔含蓄大多作点或捺点,或者回钩下连,具有今草气息。可以说是章草的典范,为世所宝。《冠军帖》是张芝今草的代表作,人们认为,此帖用笔漓酣淋畅,使转法度严谨,表现了书家良好的控笔能力,点画起止分明,收放有度。点画处的“实”与牵丝的“虚”相得益彰。字势奇崛,振人心神。结字时有巧思,如“散”之险绝、“见”之内敛,“粗”字“米”旁的右上一点置入“且”的左上角等,都令人叫绝。

    离线 尹兴忠
    实名认证
    好评
    34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13-07-03
    最后登录
    2019-02-04
    7楼 发表于2015-07-11 19:12:00

    三.张昶及索靖在书法方面取得的成就
        张芝还有一个弟弟,叫张昶,字文舒,也善草书,又极工八分书(汉隶的别名)。时人称之为“亚圣”,书有《西岳华山堂阙碑铭》,至今传世。《后汉书·张奂传》中也记载:“长子芝,字伯英,最知名。芝及弟昶,字文舒,并善草书,至今称传之。”传说张奂为方便张芝兄弟习文练字,找人锻造石桌、石凳、墨池于河边,从此,张芝兄弟以帛为纸,临池学书,先练写而后漂洗再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水为之黑,后称张芝墨池。说明他们兄弟二人在书法方面都有很高的天分,也非常勤奋,弟弟张昶的草书是直接受到张芝书法的很大影响的。
        在张芝的影响下,张芝姐姐的外孙索靖,字幼安,西晋敦煌人,也成为晋朝的大书法家。青年时的索靖就有“逸群之量”,与汜衷、张甝、索紒、索永等五人被称为“敦煌五龙”。他以擅写草书知名于当时,尤精章草。索靖的书法,浓浅得度,内涵朴括,气势雄厚,历来被书法家称为上乘。索靖和另一位大书法家卫瓘,由于在书法艺术上独具风格,当时人们称为“一台二妙”。他们二人的书法和张芝有很深的师承关系,所以,也有“瓘得伯英筋,靖得伯英肉”一说。
        四.张芝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影响
        在汉代草书发展史上,张芝的出现标志着草书文人化传统的开端。在西汉时期,草书主要出于戍卒徒吏之手,是一种典型的民间书体。到西汉杜操及东汉崔瑗出现,草书的规范化审美理念得到普遍强化,并出现由俗到雅的转变。但由于这个时期草书作为新兴书体还没有得到士人阶层的普遍关注,因此,草书的文化审美价值尚未获得社会认同。东汉桓、灵时代,以张芝为代表的文人草书流派通过对草书的全新审美,文化阐释,而构成对现存书法秩序的强烈冲击,并由此全面开启了草书文人化源流。
        张芝开启了士大夫热衷书法艺术的先河,影响了魏晋以后的一大批书法家。西晋时期的大书法家索靖、卫瓘的草书直接胎袭于张芝。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对他也很推崇,中年就师承张芝,草书学张芝,真书学钟繇,自觉草书不如张芝。他对张芝的勤学刻苦精神非常佩服,在给别人的书信中曾写道:“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还曾说:“临池学书,池水尽墨,好之绝伦,吾弗及也。”并认为:“汉魏书迹,独钟(繇)张(芝)两家,其余不可观之。”狂草大师怀素也自谓草书得于“二张”(张芝、张旭),他的传世之作《自叙帖》流芳千古,令世人称赞不绝,这里面也有草圣张芝的莫大功劳啊!王羲之、怀素二人都是中国书法史上的大家,他们二人姑且师承张芝,可见“草圣”一冠张芝当之无愧。
        中国书法史也告诉我们,自汉末至中唐六七百年间,在草书领域里涌现了韦诞、卫瓘、索靖、卫恒等这些传于书坛的人物,更有王羲之、王献之、张旭、怀素四位光耀千古的大师,他们的师承都导源于中国书法史上第一位巨人草圣张芝。纵观整个书法史,历代书法家都引用和认同孙过庭等人的论述,张芝草圣的地位自此就赫然屹立于华夏书坛之上,永远闪耀着灿烂的光芒。

        张芝还是一位制笔专家,也是一位书法理论家。像张芝这样造诣全面的书法巨匠,在整部中国书法上也是罕见的,不愧“草圣”的崇高称号。

    离线 尹兴忠
    实名认证
    好评
    34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13-07-03
    最后登录
    2019-02-04
    8楼 发表于2015-07-11 19:13:50

    五.张芝是兰州碑林的旗帜
        兰州碑林以甘肃地域文化为特点,高高举起了“草圣”张芝这面大旗,目的是让人们知道甘肃出了这样一位伟大的书法家,甘肃人应该为之感到骄傲。

        如今,当我们走进位于白塔山之巅的兰州碑林,“草圣”张芝的一代风姿便映入眼帘:塑像高3.6米,人物年龄约60岁左右,右手握着笔略略抬起,左手捏住右手衣袖,头部微微向左偏转,眼神坚定。从中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学识渊博、艺术精湛、构思成熟、欲下笔而未下那一刹那张芝的高大形象。张芝雕像的下面,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沈鹏先生题写的四个大字——“草圣张芝”。题字旁边还有《塔影河声》的作者流萤先生呕心沥血撰写出的关于“草圣”张芝的生平简介及其评价,此文最后一段是:“时人曰:张芝乃旷世奇才,光耀千秋,影响所及,遍于寰中。值兰州碑林肇建之日,雕张芝像立于黄河之滨、白塔山之巅,藉以缅怀先贤,激励来者

    离线 尹兴忠
    实名认证
    好评
    34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13-07-03
    最后登录
    2019-02-04
    9楼 发表于2015-07-11 20:51:52

    乐石社社友小传
    以署名先后为次
    李息,字叔同,一字息翁。燕人,或曰当湖人。幼嗜金石书画之学,长而碌碌无所就。性奇僻,不工媚人,人多恶之。生平易名字百十数。名之著者:曰文涛,曰下,曰成蹊,曰广平,曰岸,曰哀,曰凡。字之著者:曰叔桐,曰漱筒,曰惜霜,曰桃谿,曰李庐,日圹庐,日息霜。又自溢曰哀公。
    楼启鸿,新登人。字秋宾,号逍遥子。为人磊落不慕荣利,善属文。嗜金石,作印宗西泠丁黄诸子,能得其神似。
    杨凤鸣,字子岐。嘉善人。性明敏,工书法,神似真卿。印仿汉人,能不失古意。
    陈兼善,字达夫。诸暨人。嗜古金石之学,天资尤聪颖。故学印仅一岁,已深入汉人堂奥。
    吴荐谊,字翼汉,又号闻秀。诸暨小东大庄人。幼好古,尤嗜印学,每见古印佳石,多方购得之,摩挲品玩,几欲具袍笏而拜焉。及人县学,乃研究章法刀法之道,作印甚伙。旋来武林。课余之暇,常摹仿古印,尤孜孜不倦。
    周其,字淦卿。杭人。仪容秀隽,性忧郁。名其庐曰爱吾,意盖以孤芳自怜乎。刻印上宗周秦,朱文尤佳,细致周密,类其人也。
    朱毓魁,字文叔。桐乡人。通文学,精刻印,不加修饰,得浑厚之气。
    杜振瀛,字丹成。嵊人。别号郯道人,以地名也。善写兰,劲健中尤饶秀气。间写梅竹,亦有可观。盖其天资过人一等也。出其余力刻印,以浑古称。
    徐啸涛,名葆玚。上虞人。知诗善画,篆刻初师辛谷。壬子来杭,与西泠诸印人朝夕研求,知印以宗汉为正。因尽弃辛谷之学而学之。尤善白文,浑厚高古,得汉人神髓。
    邱志贞,字梅白。诸暨人。性亢直,有奇癖,见书画篆刻等,尝恋不忍去。家中寄其用费,多以购古书画碑帖之类。初学刻石,孤陋无师,不足以言印。岁壬子,就学武林,始与西泠诸印人相往来,又得西泠印社所藏自周秦以迄晚近诸名人印谱而卒读之,学乃益进。书画亦浑健,不失古法,但所作极鲜。
    关仁本,字根心。杭人。性嗜美术,工刻印,旁款尤精。
    戚纯文,字继棠。吴兴人。性淳笃,多巧思,工书画,尤嗜金石。遇有先人印谱,无不精心研究,故其所作之印古雅绝俗。
    陈伟,钱塘人。原名家煜,字骨秋,别号骨道人。工篆刻,直追秦汉。以浑厚自持,不泥于章法。得老缶神髓。又善画山水,苍古老到,高出流辈。
    翁镕生,字慕陶。杭人。性温和,酷嗜美术。刻印疏落入古。
    毛自明,字伯亮,一字亮伯,号耿中。安吉人。恂恂儒雅,力学不倦。工篆刻,所作印有汉人遗意。
    徐志行,字拙夫。上虞人。性聪慧,嗜金石文字。善行楷,兼工篆刻。
    经亨颐,字子渊,别号石禅。上虞人。作印有家学,书宗小爨,因又号爨盒。
    堵福诜,字申甫,又号屹山。会稽人。工画,喜作印。
    张金明,字砺成,号侣尘。长兴人。性嗜古,收藏古书画甚富。又喜篆刻。甲寅冬,乐石社起,遂入社治印。
    费砚,字剑石,号龙丁。华亭人。精于金石书画之学。夫人李氏,亦工诗,善篆刻。
    胡宗成,字梦庄,号止安。绍兴人。工文辞,喜金石之学。搜藏汉魏六朝碑版及唐人墓志,精拓甚富。好奕棋,能书八分,刻印以秦汉为宗。尝与二三同志,创立臧社,推为社长。
    王世,字匊昆,号菊悃。禹航西乡人,侨寓武林,喜探数理,兼有金石癖。
    周承德,字佚生。海宁人。工文辞,博学好古,书法宗六朝。上窥汉隶,力学不倦,以其余暇,戏弄铁笔,所作印章,均有秦汉六朝神韵。
    柳弃疾,字亚子,吴江人。少无乡曲之誉,而猖狂喜大言。十年结客,始愿莫酬,则杜门削辙。左对孺人,右弄孺子,自谓有终焉之志矣,顾复时时作近游。四年夏,泛舟西泠,遇故人李息霜,方创乐石社。邀之,则敬谢曰:“仆少懵于艺事,金石刻划之学,诚有所未能,可奈何。”李子曰:“无伤也耳。”因欢然从焉。昔齐王好竽,而南郭先生不能竽,乃滥厕众客之间;毛遂谓十九人曰,公等碌碌,所谓因人成事者也。盖于古有之,是以谢客难矣。
    张一鸣,字心芜。桐乡人。杭爽倜傥,有淳于东方之风,一语出,令人颐解。尝奔走国事,从燕市酒徒游。既失意,归为湖上寓公。益以诗酒自放,佯狂落魄,闻者悲之。初为南社社友,继入乐石社。
    姚光,字石子。金山人。年少媚学,恂恂有儒者风。长身玉立,意态洒然也。早岁入南社,从海内诸贤豪,上下其议论。继乃创国学商兑会于金山之留溪,声名益盛。四年夏五,结伴游武林,复为乐石社社友。
    附:徐渭仁,字善扬。上虞人。自幼好学甚笃,以家贫中道而止。年二十,佣于武林师范学舍。执役之暇,辄手一卷,吟讽不辍。以贫故,无资购书,则拾字簏之弃本读之。又以余暇,为乐石社拓印款,工洁可爱。予以资,则不受,以书画印章等贻之,则大喜称谢。其嗜好殊俗如斯,可以传矣,故附及之

    发帖 回复
    返回列表页12下一页 转到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