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记住登录
登录
发帖 回复
返回列表页1 转到
    查看 1714 | 回复 3

    2015新年征文32--走进“原始部落” (西北一品狼)

    一键送评园地评级,为您保驾护航
    离线 admina
    管理员
    好评
    0
    差评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04-03-23
    最后登录
    2025-08-13
    楼主 发表于2015-01-23 10:28:25
    — (小李子) 执行压帖操作 (2020-02-11 14:36:29) —

    走进“原始部落”
         崆峒人类发祥地之一,崆峒六大武术流派之一,崆峒国内道源圣地之一,崆峒首批全国5A级旅游景点之一,崆峒……
         时间的脚步轻轻一跨,就是悠悠千年,泾河仍滔滔不息地从胭脂川流进甘肃省平凉境内。崆峒区纵横1936平方公里的黄土地,孕育了璀璨的中华文明,千年黄土层的压积,正蕴藏了我们中华古老文化的一脉遗产。漫步在这片土地上,自豪而附有神韵,从首批全国5A级旅游景点崆峒山游玩下来,脚步轻轻一跃,便来到了崆峒山之北,泾河北岸的“原始部落”西沟遗址。
        据县志记载,1976年,文物工作者在崆峒山一带发现了原始社会人群活动的痕迹。其活动的时间可追溯到中更新世,距今已有十多万年的历史。八十年代初,文物工作者已在崆峒山附近,找到了人类使用过的打制石器,证实约在五万年的晚更新世时期,平凉境内的人类活动范围已相当广泛。
         漫长而又艰苦的岁月,把平凉的远古居民带进了新石器时代,先民的组织开始由原始人群向氏族公社转化。崆峒区境内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非常丰富,遗址分布得相当稠密。这些遗址多数分布在河床两岸,背风向阳,接近水源地带的川台地上。文化层堆积越厚,证明人们在此定居的时间越长。特别有意义的是,不少古遗址,时隔数千年之后,至今仍然是人们定居的村落,如现在的西沟村、庙底下、蒋家沟、二天门、苏家台等村的村民还住在原始人们居住过的遗址上。可见我们的先民在选择定居条件时,自古以来都是极为慎重和周到的。
         在崆峒区境内共发现各种古文化遗址几百处,在海拔1894米的崆峒山中台、凤凰岭一带发现了发现了仰韶文化与齐家文化过渡类型的常山下层文化遗址。这些遗址出土的陶器有,属于仰韶文化石岭下类型的敛口、圜底红陶钵,平口、细砂、腹施划纹的红陶尖底瓶,平口沿、敞口、曲颈、腹施黑彩变形涡纹的细泥红陶罐,夹砂红陶瓮等。所见住室全系半地穴式,住室地表有火烧硬面;墓葬全系土坑竖穴墓。出土属于常山下层文化类型的器物有:磨制的石斧、石石奔、石凿、石刀、石弹丸、石纺轮、骨锥等;生活用具有敞口、短颈、鼓腹、平底、腹施兰纹桔黄色泥质陶罐,直口三袋足、腹施绳纹桔黄色夹砂陶鬲等。
         由于原始农业和牧业形态交错往来与相互影响,这一时期的文化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生活在以崆峒山为基地的原始先民们,用石器、木器和角器等劳动工具从事狩猎和采集,并学会了取火用火。由于大自然给人们带来许多灾难,自然界十分险恶,凶猛的野兽,气候的剧烈变化给先民们带来极大的威胁和痛苦。夏天,狂风拔树,暴雨倾盆,电闪雷鸣,惊天动地。冬天,寒流侵袭,冰天雪地,动植物大批死去。先民们与自然界进行着艰苦顽强的斗争。在今天的崆峒山中台、凤凰岭,山下的西沟、庙庄、庙底下、蒋家沟、西塬头遗址上,都留下他们的狩猎工具和用火痕迹,他们是迄今发现的崆峒区境内最早的居民。尤其是西沟村,它处在特别的地理位置,而且面积大、文化层厚,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西沟遗址位于崆峒山后峡,望架山之北,崆峒山后峡的山沟,人称西沟。而今,村民们居住在西沟两侧。西沟东约150米的另一条山沟叫东沟,东沟以东是庙庄遗址。西沟遗址位于西沟西侧约150米的西沟村和圆顶山的东、南两面山坡上。高出河床约100米。地质为黄土。遗址范围东至东庄沟,西至圆顶山半腰,南至圆顶山南山脚,北至西沟村北边。面积约400×350米,文化层厚约5米。暴露遗迹有灰土层、炕坑、陶窑、白灰面住室等。暴露遗物有彩陶、泥质红陶、夹砂红陶等。从采集标本的残片可以看出有:钵、碗、盆、罐、鬲、尖底瓶等。部分陶片有火烧烟熏的痕迹。残片纹饰有素面、蓝纹、附加堆纹、锥刺纹、划纹、蜂窝装纹。
         从以上西沟遗址暴露的遗迹、遗物及附近遗址出土的完整器型分析,可以想象五、六千年以前生活在崆峒山、西沟一带原始居民生活的繁荣景象。他们利用崆峒山繁茂的森林,从事狩猎就采集,利用山下肥沃的土地发展农业和畜牧业,他们共同劳动,共同享用劳动得来的果实。在长期的劳动中,制造工具的技术逐步提高,先民们能够根据不同的需要,制造出多种多样的石器,使工具更加锋利和精巧,后来,他们还掌握了在石器上打眼穿孔的技术。平凉市博物馆还收藏了一件蒋家沟遗址出土的长约50厘米的石斧,称得上全区最大的一件石造工具。西沟遗址灰坑中还发现大量烧过的动物骨头,住房白灰面附近有烧火的痕迹。这足以说明,先民们懂得用火照明、取暖,防御和围歼野兽,用火来烧烤食肉。他们夏天用树叶缝制简单的衣服纳凉遮羞。冬天用兽的皮毛缝制简单的衣服防御寒冷。他们还能够建造半地穴式住房。如西沟原始居民多是在山坡上挖出一个宽约3米,高约11.7米,深3米左右的土槽,上面用木头、泥土和草搭上顶棚,地面及墙壁涂上白灰泥巴,考古学把这种遗迹习惯叫白灰面或白灰层。经过几千年的地层叠压,留下了今天的痕迹。原始人通过造房子,提高了先民的生活水平和生存质量,为进一步发展经济和定居创造了条件。有了安定的生活环境,他们的制陶技术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
         1985年,西沟遗址东南约2公里的西塬头遗址出土了一件高30.7厘米,直径31.3厘米,口径29.7厘米,底径14.7厘米的彩陶罐。该罐为泥质桔红色陶、侈口、宽平口沿、粗颈、园肩、鼓腹渐收、平底,颈肩施黑彩,腹上与肩部上下分别有三周弦纹之间绘四组变形涡纹,口沿上有四组对称的由多条黑彩细直线组成的纹饰。该陶罐器型规整,为仰韶文化石岭下类型彩陶中的精品。1996年经国家文物局鉴定委员会专家确认为一级文物。西沟遗址虽未出土完整的器物,但从遗址暴露采集的陶片可以看出,西沟遗址文化内涵丰富,时代延续时间长,先民们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通过长期的辛勤劳动,创造了有一定历史、艺术价值的优美的陶器、创造了各种器皿造型,创造了图案,创新了色彩,也发展了对艺术的认识和艺术的创造才能。尤其在纹饰上是显现更鲜明,图案花纹构思巧妙,布局匀称,线条流畅优美,器物造型权衡比例协调,朴实大方,实用美观。装饰图案已具有变化统一,对比调合,平衡对称,色泽配合明快优美的特点。这些都是先民们生产活动长期实践的结果。通过这些文物标本,反映了当时的经济、文化和先民们的生活状况;更反映出我国的原始装饰艺术,具有极其质朴的真实性和一定的象征性,更有艺术上帝生动性和想象力。现在遗留下来的遗迹和遗物是弥足珍贵的,是我国美术史上光辉的一页,是我国文化艺术的瑰宝。五、六千年前我们祖先创造出的这样丰富和精美文物,足以增强我们的民族自信心。
          崆峒,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西沟,作为崆峒大地上一块充满神奇魅力的土地,在人们不懈的探索中,揭起神秘的面纱,露出庐山真面目。同时在当今蓬勃发展的经济建设和旅游业开发中,西沟遗址肯定会为崆峒旅游文化增添新的内容,绽放新的光彩。

    本账户不参与管理,日常事务请联系相关工作人员,谢谢!

    离线 家人玩古
    二级发帖
    好评
    8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14-05-09
    最后登录
    2025-04-13
    1楼 发表于2015-02-26 11:41:46

    不错的文章!以解说的形式向大家讲述了地域,文化,风俗,历史,同时学习了考古和收藏的知识。投一票!

    离线 爱无止境
    实名认证
    好评
    142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08-12-03
    最后登录
    2022-06-27
    2楼 发表于2015-02-26 14:00:02

    给家乡投一票!

    信誉较好(2015-12-25提升)188/95

    离线 古玩人家
    实名认证
    好评
    28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13-09-04
    最后登录
    2022-03-10
    3楼 发表于2015-02-27 18:31:48

    好文章与人共享,投一票。

    发帖 回复
    返回列表页1 转到
    回到顶部

    咨询客服

    微信扫码添加客服

    微信电脑端咨询

    站务管理

    发帖留下您的问题,客服会跟踪受理

    去发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