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记住登录
登录
发帖 回复
返回列表页1 ...上一页567891011121314下一页... 30 转到
    查看 70467 | 回复 294

    [讨论] 古钱币范铸工艺浅析

    一键送评园地评级,为您保驾护航
    离线 douwaya
    实名认证
    好评
    43
    差评
    0
    精华
    5
    注册时间
    2005-10-10
    最后登录
    2024-06-08
    80楼 发表于2015-01-02 21:56:46

    78楼的图中,第一条路径:石范-陶母范-陶子范-铜钱,应该比较容易理解。所有的钱币石范都是手工阴刻反书(如果见过阳文正书的请请指出)。稍有篆刻常识即可知晓,阴文反书的工作量通常小于阳文正书,通过在质地相对绵软的滑石上阴刻钱文及铸道,然后在泥范上翻印,在阴干并高温烘焙之后作为母范可以多次使用,所谓的“泥范”与“陶范”只不过是同一物质在高温烘焙前后的两种状态而已。

    初级发帖
    好评
    0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14-12-05
    最后登录
    2016-08-11
    81楼 发表于2015-01-02 22:12:00

    学习

    离线 懒的去想
    二级发帖
    好评
    2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13-03-20
    最后登录
    2023-12-28
    82楼 发表于2015-01-02 22:50:19

    很喜欢这种有学术性的帖子!很欣赏和敬佩参与讨论,不吝贡献观点的朋友和老师,个人确实是受益匪浅!刚才细细研读了大猫老师的两段论述,想说几句我个人的感想: 1, 大猫老师在此论述的语言和行文太过学术了点,有时候一口气都念不完,呵呵!园地大多还是类似于本人这样的新手,喜欢楼主图文并茂浅显易懂的表述方式!2, 大猫老师大多语言是反问和推倒式的论述方式,也不利于新手的理解,虽然如其所言,对很多人“懒得”去讲基础性的东西,但是这个帖子毕竟是供大家(很多是新手)学习和大致明白古代铸币工艺和流程的、科普性的!估计楼主的初衷想必如此!提出您的比较成熟的观点不是刚利于广大泉友的学习的理解吗?

    离线 懒的去想
    二级发帖
    好评
    2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13-03-20
    最后登录
    2023-12-28
    83楼 发表于2015-01-02 22:58:41
    大猫A:
    作者对本人的揣测和责难可以理解,本人不会怪罪。实际作者并没有理解我那两句话的意义,即你的观点继承于上世纪九十年代钱币热时某些人在同样缺乏对基础工艺和材质的了解和实践、对铸造货币即大规模生产的商品这一根本属性缺少根本认识,或者歪曲概念的情况下做出的生产工艺上的推论和有限实验。做学术本身就是有板有眼冷冰冰,要想成为公知首先就要用实物质疑原有理论特别是自己的固有观念,因为基础认知是错误的,建立在其上的推...

    大猫前辈您好!我比较愚钝,仔细读了两遍才基本明白老师您的大致观点,还不知道对不对,呵呵,妄猜下啊,一 手刻陶范是不可能是用于古代铸币的。二 直流铜范是用作范母的,如果是用作子范直接来铸币,限于落后的焊接工艺,不能压紧压实正背铜范,从而成功实现直立浇铸!三,叠铸法的产生是为了提高原来(铜母范制作的)直流陶范的生产效率。否则到了叠铸法产生的时期焊接和冶铜铁技术已经相当发达完全可以焊接压实正背铜范,同时加大直流铜范的范腔来提高效率!是否?在此学生真心求教老师几点疑问:  一,先秦陶范如果不能在成陶上刻划,有没有可能是在泥胚时所为?如果都不是那先秦阴文子范是采用什么方法制作出来的? 二,有没有可能对铜范加用泥(陶)背范且平躺浇铸(看很多铜范有双腿,呵呵) ?三,叠铸法的正背范同时成套生产,自由合范,一个上下浇道同时给多组陶范供铜料,。是否恰好就是为了提高原来直流范(也包括铜子范)的生产效率呢?如回复,且不吝赐教,在下万分感谢!!

    离线 懒的去想
    二级发帖
    好评
    2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13-03-20
    最后登录
    2023-12-28
    84楼 发表于2015-01-02 23:01:41
    douwaya:

    不错的标本!心真细,学习了!

    实名认证
    好评
    222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10
    注册时间
    2006-11-25
    最后登录
    2024-06-08
    85楼 发表于2015-01-02 23:21:18

    这个学习好帖~!

    离线 懒的去想
    二级发帖
    好评
    2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13-03-20
    最后登录
    2023-12-28
    86楼 发表于2015-01-02 23:44:23
    douwaya:
    78楼的图中,第一条路径:石范-陶母范-陶子范-铜钱,应该比较容易理解。所有的钱币石范都是手工阴刻反书(如果见过阳文正书的请请指出)。稍有篆刻常识即可知晓,阴文反书的工作量通常小于阳文正书,通过在质地相对绵软的滑石上阴刻钱文及铸道,然后在泥范上翻印,在阴干并高温烘焙之后作为母范可以多次使用,所谓的“泥范”与“陶范”只不过是同一物质在高温烘焙前后的两种状态而已。

    楼主的铸币相生关系图,相当不错,可见兄弟是费了很多心思的!仔细看后,觉得其实1与4,2与5的后半截流程是一样的,区别在于祖范的不同!个人对其他都无异议但是还是觉得陶——>陶的压印存有相当的怀疑!因为我们知道陶胚都是有相当的硬度的,用成品陶范,即便是高温陶(如瓷器)也未必能把细节(如字口)印压清晰!范尚模糊岂能铸出字文清晰的合格钱币?

    X楼主留言:
    兄好,非常感谢您的热情参与。阳文正书的陶质母范既然不能直接翻铸铜钱,那就只有两种用途:一是翻铸阴文反书的铜范;二是翻印阴文反书的陶范。既然可以翻铸笔画细腻的铜范,为何就不能翻印同样笔画清晰的陶范呢?
    离线 懒的去想
    二级发帖
    好评
    2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13-03-20
    最后登录
    2023-12-28
    87楼 发表于2015-01-02 23:55:50
    懒的去想:

    楼主的铸币相生关系图,相当不错,可见兄弟是费了很多心思的!仔细看后,觉得其实1与4,2与5的后半截流程是一样的,区别在于祖范的不同!个人对其他都无异议但是还是觉得陶——>陶的压印存有相当的怀疑!因为我们知道陶胚都是有相当的硬度的,用成品陶范,即便是高温陶(如瓷器)也未必能把细节(如字口)印压清晰!范尚模糊岂能铸出字文清晰的合格钱币?

    陶阳范铸造铜范和印压陶胚还是略微不同的!前者是液体成型,后者是固体成型,难易程度可想而知!对细节的刻画能力很显然前者远胜后者!

    X楼主留言:
    您说的没错,所以才会有通常所说的泥范版和铜范版吧。
    — 此帖于 2015-01-02 23:57:17 被 懒的去想 编辑过 —
    离线 小学斋
    初级发帖
    好评
    0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15-01-01
    最后登录
    2021-04-12
    88楼 发表于2015-01-03 08:22:29

    好帖,学习了!

    离线 chasumin
    实名认证
    好评
    38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12-04-21
    最后登录
    2024-05-24
    89楼 发表于2015-01-03 09:50:51

    学习

    发帖 回复
    返回列表页1 ...上一页567891011121314下一页... 30 转到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