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记住登录
登录
发帖 回复
返回列表页1 转到
    查看 1172 | 回复 1

    历代“五铢”钱辨识[转帖]

    一键送评园地评级,为您保驾护航
    离线 京郊瓜农
    一级发帖
    好评
    0
    差评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03-06-05
    最后登录
    2021-10-21
    楼主 发表于2003-06-21 22:28:00

    文章录入:松之风
    在我国古代法定行用的各种货币中,”五铢”钱这种铜质轮式货币的币效时间最长、形制变化也较大,尚有正宗与支流衍派之别。
      武帝五铢西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改革币制,废半两钱,铸行五铢钱。直径2.5厘米,厚0.1厘米,穿宽0.9厘米,重3.4克。方穿圆形,外有廓,呈紫红色。钱面模铸篆书钱文,”五铢”二字皆横读。”五”字中间两行直,似两个对角三角形;铢字金字头作带翼的箭钅族形,朱字头方折。有学者将武帝五铢细分为郡国五铢、赤仄五铢和上林三官五铢等。
      宣帝五铢,铸于汉武帝年间,盛行于宣帝时期,至元、成、哀、平各帝均铸行。直径约2.6厘米,厚0.1厘米,宽0.9厘米,重3.5克。钱文笔划很细,”五”已明显变化。下面还铸有穿上横廊、穿下月等记号。
      小五铢,西汉中晚期铸行,直径1.2厘米。规整精致,其形制及特征与宣帝五铢基本相同,多为随葬品。因钱量少,甚为罕见。
      建武五铢,东汉武帝建武十六年又复铸五铢钱。直径2.6厘米,穿0.9厘米,厚0.1厘米,重3克。钱文清晰,字体方正。粗糙者为东汉初期,精美者系东汉中期铸行。
      四出五铢,东汉晚期灵帝中平三年始铸。直径2.55厘米,穿宽0.8厘米,厚0.1厘米,重3.6克。铜质较差,但钱背穿廓的四角各有一条凸出的直线直抵外廓,即为”四出纹”显著特征。
      蜀五铢,东汉末刘焉父子据蜀时始铸,三国蜀汉刘备父子继续铸行。直径约2.1厘米,重2.5克。钱文字画肥,铜色发暗,以内外廓为最大特点,亦称”内廓五铢”。另有形制较小、制作粗糙的小五铢,为蜀汉晚期或私铸品。
      直百五铢,刘备据蜀后,因年用不足,故铸行以一枚当百枚之”直百五铢”。直径2.9厘米,重9克。凡钱背有”为”字者,属益州犍为郡所造,方穿圆钱记铸地名者即由此始。
      梁五铢,南朝萧深武帝五铢,一般直径2.4厘米,重3.4克。铸造工整,背有外廓。还有女钱、四柱五铢及铁质五铢等。女钱无外廓,直径2至2.1厘米,重1.4至1.6克。四柱五铢为萧梁末年敬帝所铸,直径2.3厘米,重2.3克。面穿或背穿上下铸有四星点,为此萧梁五铢钱之特征。
      陈五铢,南朝陈文帝天嘉年间铸行。形制大小不一,里外有廓,铸工精致,为五铢钱家族中之精华。
      太和五铢,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铸。钱大小精粗不一,一般直径2至2.5厘米,重1.5克至3.4克,并以年号入钱文。
      永安五铢,北魏孝庄帝永安二年铸。直径2.3厘米,重3.4克。钱文直读,外廓较宽,且加有始铸年号,即从重量向年号钱开始过渡。
      常平五铢,北齐文宣帝天宝四年铸行。直径2.4厘米,钱文直读。字画逼近穿”平”字上平划巧妙地借用了穿下廓,给人以统一和谐之美感。
      隋五铢,隋文帝开皇年更铸新钱。标准隋五铢直径2.5厘米,重3.4克,铸工精致,称”样五铢”。后者变小,直径约2.2至2.3厘米,重2.2至3克。至隋末,含铅量增加,钱色发白,是一种不足值的劣币。
      总的来看,五铢钱是西汉初至隋末的主要流通货币,越到后期越见复杂。可以说,西汉时期铸造的五铢钱属正宗,东汉时期铸行的五铢钱,是西汉五铢的直接衍续,则可入正宗之流。到了西晋、南北朝至隋末所铸行的五铢钱,应属于支流衍派了 。

    在线 zhoulihong
    实名认证
    好评
    7
    差评
    2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13-11-25
    最后登录
    2024-06-01
    1楼 发表于2014-11-03 21:11:39

    兄好,怎样辨别北周五铢的特点呢?

    交易不兑现,警告一次 2014-9-23

    发帖 回复
    返回列表页1 转到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