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记住登录
登录
发帖 回复
返回列表页1234567下一页 转到
    查看 31391 | 回复 64

    北宋钱币铸造工艺探讨

    一键送评园地评级,为您保驾护航
    一级发帖
    好评
    0
    差评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05-02-07
    最后登录
    2021-04-10
    楼主 发表于2006-01-03 22:43:00


    北宋钱币铸造工艺探讨


    一.宋代以前的铸钱工艺
    我国古代的铸钱技术,从工艺演变来说,大体可分为三大阶段,即:(1)先秦,(2)秦汉至六朝,(3)隋唐以后。
    1、先秦
    先秦铸钱的工具,主要是陶范和石范。这类范的制作过程,相对比较原始。陶范用料以泥土为主,工艺靠手工刻制,制作过程可分为配料、备坯、制模、刻字等;石范用料为比较软的天然石,以便于雕刻,例如滑石,制作过程可分为选料、备坯、制模、刻字等。钱范制作完成以后,即可浇注。
    单扇范,可铸简单钱币,如先秦圜钱;双合范,由两扇范扣合在一起,再行浇注,用于铸面背有纹饰的货币,如各种先秦平首布、刀币等;多合范,由多扇范组合在一起,用于铸造比较复杂的货币,如空首布。
    2、秦汉至六朝
    秦汉前期,仍大量使用陶范、石范,但这时已经出现用模盒(范母)翻制泥质子范的技术。
    模盒是先进的铸造工具,制造费工费时,技术性较强,但制成以后,印制子范任何人都可操作,其成品规格整齐划一,文字精整,可大量生产。
    模盒有两种:一种用于翻制面、背范用,同一模盒上面背钱文均有,即双面范模盒;一种用于翻制单面范片用,一个模盒只有面文,即单面范模盒。
    用同一双面范模盒翻制的子范,每两片扣合,面背文饰都可吻合,扣合后即成为一箱,多箱叠垒在一起浇注即称为叠铸范。叠铸范外用草泥封严包固,上加浇口杯,即可浇注。待冷却成型后,毁范即可得钱。
    叠铸范在新莽时期已发展成熟,故莽时钱币铸工极精。叠铸法在六朝时期延续使用。
    3、隋唐及隋唐以后
    隋唐铸钱工艺,学者说法不一,但总体上趋向用母钱印砂型(翻砂法)铸钱。我也赞成这个观点。
    如下一些证据也许能够说明隋唐铸钱是用翻砂法的:
    (1)隋朝所铸的五铢钱,不见传行品,背文有时有重印范(或移范)现象(如图1),

    20061314333289654.jpg
    图1
    (2)唐代开元通宝钱有面文重印现象(如图2)。

    2006131434073460.jpg
    图2
    以上的现象说明隋唐铸钱已经不再使用硬型范,而是采用母钱印砂型铸钱了。只有这样才能出现上面所述的钱币重印范(或移范)现象。
    隋唐以后的各个朝代,据目前研究,也是以母钱翻砂的方法铸造的,只是不同时期有各自不同的特点罢了。翻砂法铸钱一直沿用到清末,最后被机制币取代
    二.宋钱币状况及研究意义
    本文讨论关于北宋时期钱币的铸造工艺问题,之所以选择这个题目,是有原因的:
    北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商品经济十分发达的一个时期,与此相关,其钱币铸造业也十分发达,所铸钱币无论是数量上还是版别上,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
    举个例子:北宋熙宁、元丰年间的铸钱量很高,史载元丰年间铸额达500多万贯,而同时期北方的辽国每年最高铸额仅500贯,仅及北宋的万分之一,相差巨异。
    巨额的铸量使得北宋钱币遗留数量十分巨大,无论什么地方,无论是墓葬、窖藏或是其他情况的出土,北宋钱所占的比例都相当地高,多的惊人。比如文革时期湖北黄石市石塞山出土的钱币窖藏,一次就达22万斤之多,而这还仅仅是此地出土钱币窖藏的第八次,其中,宋钱占有压倒性的绝对多数。
    民国十九年,日本人入田整三根据中国48个地方出土的铜钱作统计,在总数554714枚钱币中,中国钱占99.8%,在中国钱中,北宋钱又占82.39%,居首位,统计表见下:




    顺序

    1

    2

    3

    4

    5

    6

    7

    8

    9

    10


    时代



    五代

    北宋

    南宋



    西夏







    合计


    种类

    2

    10

    31

    22

    4

    1

    2

    4

    4

    80


    枚数

    47229

    599

    456086

    8065

    6

    5

    1016

    167

    41559

    553802


    百分比

    8.72

    0.11

    82.39

    1.45

    0.22

    7.32

    100
    钱币版别多是北宋钱币的另一个特点。每一种年号钱,通常都有很多版别,有的年号,除了铸行小平钱,还有折二及折二以上的大钱。这样版别就显得更加繁杂。以元丰钱为例,初步统计小平钱的版式就达250多种(未发现的新版还不包括在内)。
    北宋钱币不但版别多,而且版式固定,同一版式的钱无论在哪里出土,都完全一样,文字、形制特点几无丝毫差别(私铸钱除外,这类钱通常钱体薄小,与官铸有异)。
    数量这样巨大、版别样繁杂、版式这样固定的北宋钱币是如何铸造出来的,史书上没有记载。目前学术界对六朝以前及明中期以后的钱币铸造工艺已有了比较丰富的研究成果,但对北宋钱的铸造问题涉及不多,有很多问题没有搞清楚。
    本文通过对大量实物和史料的研究,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一旦弄清了北宋钱币的铸造问题,对解开上至隋唐、下至元明的铸钱工艺都有重要意义。
    三.史料方面的记载
    关于北宋钱币铸造工艺过程的记载在旧史或笔记杂著中见到的不多。目前见于史载的,比较具体的大概有如下几条:
    “工部,掌天下……钱币……之政,籍坑冶岁入之数,若改用钱宝,先具模制进御请书。”(《宋史》卷一六三《职官志·工部》)
    “崇宁二年二月庚午,……左仆射蔡京曰:‘……送到新铸铜钱铁钱样,已降指挥……’”(《续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一三六《当十钱》)
    “大观元年,(蔡)京复相,遂降钱式及锡母于铸钱之路铸钱院,专用鼓铸。”(《宋史·食货志》)
    以上是史籍中能见到的一些关于北宋钱币铸造的零星记录,记述十分简单,不能说明实质问题。
    北宋之后是南宋,史籍中对南宋铸钱技术的记载相对详细了些:
    (南宋嘉定年间)“蕲春铁钱监,五月至七月,号为‘铁冻’。例阁轳鞲,本钱四,可铸十;铁炭稍贵,六可铸十,雇工费皆在焉。其用工之序有三:曰‘砂模作’,次曰‘磨钱作’,末曰‘排整作’。以一监约之,日役三百人,十日可铸一万缗;一岁用工九月,可得二十七万缗。”(南宋·张世南《游宦纪闻》卷二)
    这段记述虽然仍显简略,却对南宋的铸钱技术和工序的过程有了大致的说明,只是这是南宋嘉定年间以后的事,距北宋已有一段距离。但南宋的工艺是从北宋继承发展而来则应该是无异议的。
    直到明代宋应星著的《天工开物》,对于铸钱的技术和工具才有了比较具体的记录:
    “凡铸铜为钱以利民用,一面刊国号通宝四字,工部分司主之……凡铸钱每十斤,红铜居六七,倭铅(京中名水锡)居四三,此等分大略……”
    “凡铸钱熔铜之罐,以绝细土末(打碎干土砖砂)和炭末为之(京炉用牛蹄甲,未详何作用)。罐料十两,土居七而炭居三,以炭灰性暖,佐土使易化物也。罐长八寸,口径二十五分。一罐约载铜、铅十斤,铜先入化,然后投铅,烘炉扇合(见图一),倾入模内。”
    “凡铸钱模,以木四条为空框,(木长一尺二寸,阔一寸二分),土炭末筛令极细,填实框中,微洒杉木炭灰或柳木炭灰于其面上,或熏模则用松香与清油,然后以母钱(用锡雕成)百文,或字或背布置其上。又用一框,如前填实合盖之。既合之后,已成面、背两框,随手覆转,则母钱尽落后框之上(见图二)。又用一框填实,合上后框,如是转覆,只合十余框,然后以绳捆定。其木框上弦原留入铜眼孔,铸工用鹰嘴钳,烘炉提出熔罐,一人以别钳扶拾罐底相助,逐一倾入孔中(见图三)。冷定解绳开框,则磊落百文,如花朵附枝。模中原印空梗,走铜如树枝样,夹出逐一摘断,以待磨锉成钱。凡钱先锉边缘。以竹木条贯数百文受锉(见图四),后锉平面,则逐一为之。”(明·宋应星《天工开物》)
    宋氏的这段记录,使我们看到了明代铸钱的技术、工具和工序,尽管距离北宋已有相当长的时间,对于研究推测北宋钱币铸造还是有帮助的。因为至少自隋唐开始,铸钱工艺就已由以前的硬型范铸造改进为翻砂法铸造(详说见前),而且翻砂铸钱这一工艺后来一直没变,沿用到清末。由此,我们可以推测北宋也是用翻砂法铸钱的。

    一级发帖
    好评
    0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05-02-07
    最后登录
    2021-04-10
    1楼 发表于2006-01-03 22:45:00

    四.翻砂法的实物证据
    由于北宋铸币工艺的详细记载目前在史籍中还没有找到,因此,我们只能从上面这些后世记载中去推测北宋的铸币工艺。但推测毕竟是推测,不过是纸上谈兵,要研究,必须有大量的实物为佐证,这样才能得到令人信服的结果。
    前面已经提到,至迟隋唐时期的钱币已经采用了母钱翻砂法铸造,北宋是由唐、五代继承发展而来,也必然是继承那时的工艺。
    对于北宋钱币采用母钱翻砂法铸造,有如下证据可以证明:
    (一)钱币有叠文(重印范)现象,如图3、图4
     2006131436279735.jpg            
                                                图3                            
     20061314371842326.jpg
                                                图4

    这是由于母钱印范时,铸工不小心将母钱旋转或重印一次造成的,使铸出的钱币出现重印范痕迹。这种现象,只有在用母钱翻砂铸钱时才会出现。
    (二)钱币有浇铜流道压痕,如图5,钱币边缘“圣”字右边有一小块突起,即为流道压痕。

    2006131438647655.jpg
    图5
    这是在母钱印范完毕以后,为了连接同一砂盘的钱币型腔而进行的一道必需工序。只有经过这道工序,,才能将铜液浇注到砂盘的各个钱币型腔当中。压印流道时,用力稍大,就会造成压痕过深,反映在成品钱币上,就是出现流道高出钱面边廓的突起。这种现象在北宋钱币中经常出现,也反映了北宋钱是采用母钱翻砂法铸造的。
    (三)钱币有面、背整体移范现象,如图6、图7
    20061314385582212.jpg
          图6      
                     
    20061314393614324.jpg
    图7
    这两张照片是同一枚钱币的正反两面,正面是篆书圣宋元宝,移范造成钱面文字上下移动,出现重复现象。背面也同正面情况一样,穿廓与轮廓都是上下移动,造成重复。出现这种情况,是铸工在用母钱印范时,砂型扣合后,母钱在砂型上移动,造成正、背面同时出现移范现象。这又是翻砂法铸钱的证据之一。
    (四)钱背有出现部分钱面文字的现象,如图8、图9
    20061314402319701.jpg
              图8                        
    20061314405519075.jpg
    图9
    这两张图是一枚钱币的正反两面。正面(图8)是政和通宝,背面(图9)的右上角出现了一个“和”字和部分边廓。出现这种情况,是铸工在砂盘上用母钱印完正、背面型腔后,母钱不小心掉在背面砂型上,造成钱背出现正面钱文。这又证明了北宋钱是用母钱翻砂法铸造的。
    以上种种现象都说明了北宋钱币是采用母钱翻砂法铸造的。

    离线 水怪
    三级发帖
    好评
    0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04-08-14
    最后登录
    2016-11-17
    2楼 发表于2006-01-03 22:47:00

    [s:02]

    离线 谢卓斌
    三级发帖
    好评
    11
    差评
    1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04-03-27
    最后登录
    2024-01-29
    3楼 发表于2006-01-03 22:51:00

    [s:05]

    一级发帖
    好评
    0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05-02-07
    最后登录
    2021-04-10
    4楼 发表于2006-01-03 22:56:00

    五.关于铸造工艺的一些细节问题
    前面的论述解决了北宋钱币铸造的主要工艺问题,得出翻砂法的结论,只是其中还有许多细节问题需要探讨解决。
    前面已经提到,北宋钱币有一个显著的特点:版式版别极其复杂,每一种年号钱,几乎都有很多版别。这在中国古代货币史上是比较罕见的。
    这么多的版别是怎样形成的呢?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
    首先是北宋钱币的版别是如何划分的,标准不外有以下几种:⑴根据钱文字体的不同,⑵根据轮廓大小、穿口宽狭的不同,⑶根据钱文位置的不同,⑷根据钱文笔划的不同,等等。通过以上标准,我们将北宋钱划分为多种不同的版别。
    在划分过程中,有许多特殊的现象值得注意:
    ㈠、钱文有排布不佳,出现倾斜、错位的现象。如图10、图11、图12、图13、图14。另,这种现象在许多其他北宋钱币上也有出现,此处不一一列举。

    图10    
     

    图11
    图10元丰通宝,“宝”字上昂,后仰;       图11“元”字俯,“通”字俯;

    图12        

    图13
    图12“元”字仰,“丰”字降;           图13“元”字俯,“丰”字昂

    图14
    图14(左)“圣”、“宝”二字均昂(右边一枚为普通对比图)。
    ㈡、钱文有明显凸出于钱面的现象。如图15、图16、图17、图18、图19。此现象在从祥符到宣和的许多小平钱上也有出现(折二以上大钱未见),此处不一一列举。

    图15        

    图16
    图15“熙宁元宝”,“熙”字凸出;     图16“元丰通宝”,四字均凸出于钱面

    图17
    图17“绍圣元宝”,四字也均凸出,(图片横置更显凸出效果)

    图18        

    图19
    图18、图19“政和通宝”,四字均凸出。
    ㈢、有不同版别钱币共用相同钱文现象。如图20和图21、图22和图23、图24和图25。

    图20        

    图21
    图20、图21“元丰通宝”四字完全相同,但在不同版别上的反映却有所差别,图20“元”字俯,图21“元”字仰。

    图22        

    图23
    图22、图23也是这样,图22“元”字俯,“丰”字居中;图23“元”字仰,“丰”字下降。

    图24        

    图25
    图24和图25“天圣元宝”四字完全相同,但图24的“圣、宝”二字向上昂起。
    ㈣、有不同年号钱币共用钱文现象。如图26和图27、图28和图29

    图26      

    图27
    图26和图27“通宝”二字完全相同,惟年号不同,左为祥符,右为天禧


    图28        

    图29
    图28和图29“通”字相同,其它三字异。
    ㈤、有钱币钱文缺失现象。如图30

    图30
    图30本来应为元丰通宝,但却只有“元、宝”二字,“丰、通”缺失。此种现象在祥符等年号钱上也有出现,不一一列举。
    以上五点是研究北宋钱币过程中发现的特别现象,这些现象在小平钱里集中出现,折二以上大钱未见,应该引起注意,因为从这里面,我们可以大致推测出北宋小平钱铸造工艺的一些细节问题。同时,上面提到的几例值得注意的现象并不是孤例,它们在北宋钱币中是普遍存在的。
    通过对以上种种特殊现象的研究,我们可以推测出下面这个结论:北宋小平钱的铸造部分地采用了活字技术(之所以说“部分地”,是因为除了活字之外,还应该有其它的工艺也在使用,后面即将谈到并探讨这一点),只有这样才能合理地解释出现上面现象的原因:
    现象㈠:说明铸工在用活字印范时,随着手用力的不同,造成文字倾斜错位,出现钱文或仰或俯或昂或降的现象;
    现象㈡:说明在用活字印范时,用力稍大,就会造成砂盘上的文字型腔过深,铸出的钱币文字就会明显凸出;
    现象㈢:说明某一版别钱币的文字可以运用到其它版别上去;
    现象㈣:说明某一年号钱币的文字可以运用到其它年号钱上去,而且这种转移使用很方便,要达到这种要求,惟有使用活字;
    现象㈤:说明在用活字印范时,只印了一部分钱文,而漏印其它部分,造成铸出的钱币出现钱文缺失的现象。
    得出北宋小平钱部分地采用活字铸造的结论,最大最具有说服力的证据,应该就是钱文凸起于钱面这一现象,只有这一现象,才能最形象直观地将“活字印范”的工艺反映出来。其它所举各特殊现象,都是为了说明这一点而作为补充证据的。
    可是前面已经提到,北宋钱币版别固定是它的特点之一,同一版别的钱币,无论哪里出土,无论出土多少,都是千钱一面,毫无二致的。而用活字铸钱,铸工不可能将活字拿捏得那么准确,将每一枚钱币都印的完全一样。另外,宋代铸钱数量极其巨大,如果每一枚钱币都用活字印范铸造,根本不可能达到那么高的效率。这样的话,得出用活字铸造的结论就显得有些前后矛盾或有闭门造车之嫌,这一结论似乎也有些站不住脚了。
    实际情况真是这样吗?答案是否定的。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还得从史料记载入手。前面摘引的史料已经提到:
    “若改用钱宝,先具模制进御请书”,
    “送到新铸铜钱铁钱样”。
    “先具模制进御请书”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如果皇帝新登基或改换年号了,如果要铸造新钱,需要先铸好这些新钱的样本,然后送到皇帝面前请求审批,经过批准合格之后,才能鼓铸。后一条“送到新铸铜钱铁钱样”也是这个意思,指送呈过来新铸出的铜钱和铁钱的样品。
    通过史料我们得知:原来,钱监在真正大规模鼓铸某种钱币之前,铸工首先需要铸造出一定数量的样钱,上呈到皇帝或其他主管部门,请求审批。经过审定批准之后,才能以某被批准的样钱做母钱,进行大规模鼓铸,否则是不能随便开铸的。
    综合以上内容,我们可以推测,钱监铸工在铸造小平样钱的时候,采用了活字技术,用活字技术制作的样钱经过审批合格后,再送回钱监,以这些样钱作母钱,用翻砂法大量鼓铸。
    下面,我们根据前面的介绍,将活字铸钱的工艺勾勒一下:
    ①皇帝登基或改元之后,若要铸造新钱,先由钱监铸工制作一定数量的样钱,上呈供皇帝或有关主管部门审批;
    ②样钱制作过程:首先制作活字钱文(材料为木质或铅锡质),接着制作空白钱体(材料同前);然后将钱体在砂型上印出空白钱型,在将活字钱文按一定顺序(旋读或顺读)在空白钱型上压出文字,接着压出浇铜流道,最后合范浇注,即铸出第一代样钱。样钱制成后,上呈送审;
    ③皇帝或主管部门审定样钱合格批准鼓铸之后,钱监即以这些被批准的样钱作母钱,用翻砂法大量鼓铸。
    用活字方法制作样钱有两个优点:首先是提高了效率,某一年号钱只需先制造几个钱文活字和几个空白钱体,就可以进行不同的排列组合制作出多种样钱标本,省时省力,免去了单独制作样钱的繁杂工序。试想,某一个年号的钱币有几百个不同版式,如果每一个版式都去单独制作一个样钱,工作量该有多么浩大!而采用了活字之后,这个问题迎刃而解。其次,活字可以保留,待到改换年号时再次使用到其它年号钱上去,更加省工。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3 15:21:49编辑过]20061314463053156.jpg
    20061314465629904.jpg
    20061314473353504.jpg
    20061314474684469.jpg
    20061314482839046.jpg
    20061314485185721.jpg
    2006131449324626.jpg
    20061314493295065.jpg
    2006131450067918.jpg
    2006131450539804.jpg
    20061314504250142.jpg
    20061314504890072.jpg
    20061314513073219.jpg
    20061314513971708.jpg
    20061314521627165.jpg
    20061314525231681.jpg
    20061314531578752.jpg
    20061314531965354.jpg
    20061314535833197.jpg
    2006131454843645.jpg
    20061314544784844.jpg

    一级发帖
    好评
    0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05-02-07
    最后登录
    2021-04-10
    5楼 发表于2006-01-03 23:03:00

    六.关于北宋的其他铸钱工艺
    前面我们将北宋用活字法铸钱的大体工艺流程探讨了一下。活字方法主要应用于小平钱上,这点应该是肯定的。但北宋除了发行小平钱外,也发行折二以上的大钱,这些大钱的铸造工艺是否也用活字呢?根据前面的证据显示,折二钱不见文字凸起钱面、严重倾斜错位等现象,因此说它用活字铸造显得有些证据不足。
    《中国钱币》2002年第1期发表了《四川广元发现木质宋年号钱》,报道了1999年在嘉陵江河道采砂船采砂时出土北宋木质折二年号钱的情况。2003年第3期的《中国钱币》发表的《两宋木质雕母钱的发现和研究——兼论宋钱的铸造工艺》一文,对这些木钱的作用进行了研究,得出这些木质宋钱是木雕母钱(以下均简称“雕母”)的结论,同时指出用这些木雕母钱先翻铸“铸母”,再用“铸母”大量翻铸“子钱”(即流通钱)的工艺流程。
    上面所载文章,证据确凿,我认为是可信的,因此可以说,北宋折二以上的大钱应该是用木质雕母翻砂铸造的。
    那么北宋小平钱有没有用雕母翻砂铸造的呢?根据对实物的研究,应该是有的。
    用雕母翻砂铸造钱币,有时会遗留下很多雕母的痕迹,这在北宋钱币上是有所反映的,为了能够更加形象地说明这一现象,我们用明朝钱币来做一下对比,从对比中去探讨这个问题。
    明朝钱,特别是明中后期钱,根据史载和实物研究,是用雕母钱翻砂铸造的。这在钱币上也有非常明显的特征反映。
    雕母钱,因为是工匠用手工雕刻的,因此,在其边廓字口之间经常有非常明显的雕刻痕迹,这些雕刻痕迹通过翻砂工艺又都传到铸出的“子钱”上,使我们通过这些“子钱”可以了解到明代雕母翻砂铸钱的工艺。如图31、图32

    图31            

    图32
    图31宣德通宝的轮廓明显有一圈雕刻痕迹;    图32万历通宝的“万”字左部分有明显的雕刻痕迹。
    这些雕刻痕迹保持了雕母的特征,使我们领略到了明代雕母钱的风范。
    那么,北宋钱币上有没有遗留这种雕痕的呢?答案是有的,但所见不多,且主要集中在徽宗时的小平钱上,如图33

    图33
    图33政和通宝,其外轮廓与钱肉之间有一道非常明显的雕痕,与前面的宣德、万历的雕痕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种雕痕反映了北宋小平钱也采用雕母翻砂铸造的工艺,不过,这种工艺应该是在后期才使用的,因为在徽宗钱以前的其他年号小平钱上极难见到,甚至可以说没有。
    雕母钱制作出来之后,大规模鼓铸仍用翻砂法。
    七.关于北宋母钱问题的一些看法
    古时用翻砂法铸钱,必须有母钱,如无母钱,谈不上翻砂,那么北宋时期的母钱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很多人认为:母钱直径必须比普通流通钱直径大、钱体厚、文字形制精整、穿口经过修理、无流铜等。
    抱着上述观点的人,是以清代中晚期的母钱标准来衡量北宋母钱的。清代中晚期由于距今时代较近,遗留的母钱数量也比较多,这些母钱大多特征明显,容易辨认。其特征是:
    ①直径较普通钱大(直径比普通钱大是因为铜液有热胀冷缩的特性,用直径大的母钱翻砂时,铜液浇注完以后,冷却时钱径要有所收缩,铸造出的“子钱”直径就相对小一些,为使铸出的钱币直径大小符合标准,故而将母钱直径做得大一些)
    ②钱体较厚,边缘呈隆起状,有一定斜度(在铸造学上称为拔模斜度,母钱有了拔模斜度,在印范时容易脱模,不会因字口粘连铸砂而破坏砂型)
    ③文字精整无流铜(这是为了使印出的砂型文字清晰,以保证铸出的钱币的质量)
    以上是清代母钱的基本特征。
    那么,北宋的母钱也要达到上述的标准要求么?从出土及传世实物来看,具备这种条件的很少,而且可以说几乎没有。比较常见的,有一些特别精致的,穿口、边廓也有一定斜度,主要集中在后期徽宗钱上,这些特别精致的徽宗钱具备了母钱的一些基本特征(当然,这是以清代母钱的标准来衡量的)。
    北宋的母钱一定要按照清朝钱的标准来衡量么?
    前面已经提到,北宋钱币铸造数量巨大,要铸造这么多的钱币,需要准备很大数量的母钱,如果母钱都按照清朝母钱的标准来衡量的话,那制作这么多的北宋母钱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它们的数量实在是太庞大了。
    实际上,所谓的北宋母钱应该是和普通流通钱没什么区别的,很多时候就取普通流通钱作母钱,这样才符合实际情况,详说见下:
    用普通钱作母钱,这在很多北宋钱币上也有所反映。所谓“普通”,是指铸工可以随意地使用任何一枚流通钱币作母钱,而不是非要钱型厚大、精美才行。有时甚至可以“普通”到有些瑕疵也不要紧。如图34的四枚钱,图35和图36,图37和图38。

    图34
    图34的四枚钱都是同一版式的绍圣元宝篆书钱,这四枚钱不但是同一版式,而且很多地方还有共同之处,包括几处相同的瑕疵,如“绍”字和“圣”字都有些残缺,而且残缺的完全一样,无疑这四枚钱是用同一枚有瑕疵的母钱翻铸出来的。按照清朝母钱的标准,出现这样重大瑕疵的钱是绝对不能做为母钱的。而北宋时期却可以,这反映出一个问题,那就是:北宋钱“枚枚可以作母”。

    图35          

    图36
    图35和图36是一枚钱币的正反两面,正面是元符通宝,背面有些移范。但这移范,却又使我们找到了北宋钱币“枚枚可以做母”的证据。此钱移范后的背面穿口,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原来母钱遗留的痕迹:穿口被方口凿砸穿冲压的痕迹。凡是刚刚铸造出来的钱币,穿口通常都有流铜,为了去除流铜,使其变得规整,铸工会用方口凿凿去穿口流铜,凿过之后的穿口,背面便会有一部分铜向外翻卷,形成凿冲痕迹。通常这种微小的瑕疵铸工是不会在意而再将它们一一锉平的,这样,这种瑕疵就留在了这些钱币之上。一旦铸工将其用做母钱,经过翻砂之后,这些凿痕就会传到新铸的“子钱”上,而移范使得这些“母钱”遗留的瑕疵更加一目了然。

    图37

      图38
    图37、图38也说明了这个问题。但凡翻砂铸造的钱币,其边缘通常都会有流铜毛茬,为使其规整,铸工会将其打磨干净。打磨的方法通常是将许多钱穿在一起,放在镟车上镟边。镟刀在切削钱币边缘时,也会使边缘的铜向两边翻卷(如图37所示,其钱币边缘有一道明显的切削痕迹)。用这种有切削痕迹的钱币作母钱,翻砂铸出的“子钱”也会遗留这种痕迹,如果移范的话,这种痕迹会更加明显,如图38所示。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北宋的母钱选用是很随便的。很多时候铸工是随意从流通钱币中选取,而不管其是否有瑕疵,是否精美厚重。由此,我们也可以得出北宋钱币“枚枚可以做母”的结论。
    得出这个结论,应该也是符合北宋实际情况的。北宋钱币铸量巨大,钱监的工作量也大,为提高铸钱效率,完成铸造任务,通常是来不及制作更多的精美的母钱的。于是铸工便只好退而求其次,随意选择一些流通钱币充当母钱,只要直径大小符合要求,面文清晰能够看清就行了,对一些小的瑕疵并不在意。因此也可以说,正是靠着这一点,部分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使其铸钱量达到了历史上的顶峰。

    八.对活字制钱法的其它联想
    北宋用活字制作样钱的技术,通过对实物的研究,至迟在真宗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就已经出现,直到北宋末徽宗时,断断续续一直都在使用。
    中国古代有一项非常伟大的发明,那就是活字印刷技术。用活字印刷,省去了雕版的费工费料费时,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沈括在《梦溪笔谈》中介绍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的事,发明者是毕升,在毕升之前,就目前史料研究来看,印刷全是用雕版技术。毕升是如何发明活字印刷术的,现在不得而知,但肯定不是空穴来风凭空就发明了的,应该是受到什么启发而发明的。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有很多是一出现就已经达到很高很成熟的水平的,比如商代青铜器、汉代造纸术等等,这是一个很值得注意的现象。一般来讲,一项新技术从发明到成熟,应该有一个发展的过程。而那种一经出现就已经很成熟很完善的技术,则有违这一规律。因此,它们应该是发明者受到另一种成熟技术的启发与影响、直接将其“拿来”,借鉴应用到这项新技术上而发明出来的。否则是不太可能实现的。商周青铜器就是个例子,中国三代以前的制陶技术已经非常发达,在青铜技术发明之后,古人直接将制陶技术应用于铸造青铜器上,从而创造了绚丽多彩的青铜时代。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也应该是这样。活字之前是雕版印刷,那时雕版印刷的各种工序体系已经很完备,只在制版这项主体工艺上还有待改进。恰好这时,活字制钱技术已经出现,并已应用了一段时间,当这两项技术碰撞到了一起,聪明的古人就会灵机一动,将其合二为一,从而创造了活字印刷术。史料上记载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的各种工序已经很完备,完全不象草创阶段的那样原始,因此,这一技术应该不是凭空创造出来的,而应该是受到上面两种成熟技术的启发而改进的。庆历年间距离大中祥符年间已有二三十年的历史,加上活字制钱技术终北宋一朝都有使用,因此,在这段时间里,毕升是有可能接触到雕版印刷与活字制钱这两项工艺的,受到它们启发之后,就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因此,在这里我们可以大胆推测一下:活字印刷术是受到了雕版印刷与活字制钱的双重启发而发明的,活字制钱技术成为活字印刷术发明的渊源之一。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3 15:28:33编辑过]2006131458559005.jpg
    20061314584045591.jpg
    2006131459583290.jpg
    20061314592576638.jpg
    20061314594552715.jpg
    200613150483082.jpg
    2006131502258435.jpg
    2006131504689472.jpg
    2006131528571929.jpg

    离线 _CAK_TT
    一级发帖
    好评
    0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05-10-20
    最后登录
    2021-04-10
    6楼 发表于2006-01-04 00:02:00

    学习!

    离线 【降龙】
    实名认证
    好评
    37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04-02-10
    最后登录
    2024-05-26
    7楼 发表于2006-01-04 00:14:00

    不错!学习学习!

    离线 wht717171
    二级发帖
    好评
    0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05-12-11
    最后登录
    2021-04-10
    8楼 发表于2006-01-04 00:23:00

    高!!!!深!!!!

    离线 孤鸿
    实名认证
    好评
    10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1
    注册时间
    2005-07-08
    最后登录
    2024-03-06
    9楼 发表于2006-01-04 01:31:00

    学习!

    身份已验证:章华南  安徽安庆

    发帖 回复
    返回列表页1234567下一页 转到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