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记住登录
登录
发帖 回复
返回列表页12下一页 转到
    查看 3462 | 回复 12

    明朝钱币初探

    一键送评园地评级,为您保驾护航
    离线 小城人
    二级发帖
    好评
    0
    差评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03-11-04
    最后登录
    2021-04-10
    楼主 发表于2005-11-18 01:41:00

    公元1368年,朱元璋即皇帝位于南京,国号大明,年号洪武。明代币制归纳起来为:钞、钱、银。明早期用钞不用钱,禁止民间以金银交易,后改为以纸币为主,铜钱为辅,钱钞并用。后期白银取得了主要货币地位,成为普遍使用的货币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白银流通制度,铜钱仍为辅币。明朝铜钱流通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1、专用铜钱时期,从明朝建立到洪武七年(1374年),公私支付和主要流通媒介均为铜钱。2、钱钞并用时期,或者法定单用纸钞。就是在法定单用纸钞期间,实际上也是钱钞并行。3、银钱并行时期,自弘治(1488年)后,白银日益成为重要通货。明朝钱币制度总体上来说较为单一,称本朝铸钱为“制钱”,基本上是一个皇帝铸一种年号钱。因避讳皇帝朱元璋之“元”字,明代所有钱币统称通宝,忌用“元”宝。明朝早期与后期的钱币在文字和形制上均有所不同,早期狭轮,文字挺秀;后期外轮变宽,钱文以宋体为主。明初的大中、洪武钱便是早期钱币风格的代表。明朝铸钱较少,因而允许前朝旧钱和当朝制钱相同行使。但由于官方税课回收时不收旧钱,民间流通便以2文旧钱当制钱1文,使旧钱人为的贬价。事实上,旧钱每枚通常重1钱左右,2枚的重量也明显超过明代制钱1枚的重量,人们便将旧钱熔化改铸成新钱从中谋利。自弘治以后,流通中的旧钱不断减少。《明会典》和《明宪宗实录》载:天顺四年(1460年)和成化十六年(1480年)规定除锡钱外,不论年代远近一律行使,不许挑拣。更进一步规定不许杂用私铸新钱。明代后期,私铸猖獗,就是官铸制钱也拙劣不堪,到崇祯末年钱法败坏的已不可收拾。私钱轻薄杂小,形如泥沙,触手可碎。而白银则日益成为重要通货。明初,颁行“洪武通宝”钱制,并在各省设宝泉局,与中央宝源局同铸大中、洪武通宝五等钱。明代与其他朝代相比是铸钱较少的朝代,《枣林杂俎·钱炉》中说:从明初至万历的200年间,官炉铸钱不过1000万贯(包括大中通宝4.2万贯)。而北宋120年间,就铸造铜钱15000万贯,是明朝铸钱的15倍。这是因为明前期大力推行钞币,限制用钱,中期以后白银逐渐成为主要货币所致。其中明代前期,由于铜料匮乏,《大学衍义补·山泽之利》“我朝坑冶之利,比前代不及什之一二”。自洪武至正德铸钱都很少,也是其中原因之一。明代的铜钱流通,从洪武元年到洪武七年(1368年~1374年)间,行用前代旧钱与当朝制钱。洪武八年(1375年)恢复使用纸币期间,钱钞并行。后期多以私铸钱为主。当时各钱局铸量不等,所铸的钱文自成系统,书体各不相同,存世多寡悬殊。洪武廿七年(1394年)为维护“大明宝钞”币制,禁用铜钱,严禁金、银流通。各铸钱局自然也停铸了。可铜钱实价高于名价,民间多将铜钱存放起来以备后用,而不用于市场流通,这在货币文化史上也是一种劣币驱逐良币的反映。明朝后期,实行一条鞭法,丁役摊入地亩,一并征收。金、银、铜、铁矿藏,鼓励商民开采,差官抽税。铜钱铸量增加,质量明显下降。明王朝在当时的世界上应该说也是一个泱泱大国,而且自身的发展也已孕育着资本主义葫芽,可是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风暴和旧的生产关系,以及战乱束缚摧残了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水平低下,甚至一度倒退,把一度已经孕育出的资本主义萌芽扼杀在襁褓之中。
    二  钱币类型与分期
    大中通宝: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始铸,朱元璋吴元年(1367年)置宝源局及江西省宝泉局续铸。洪武四年(1371年)续铸小平钱,背文纪值纪地,种类复杂,多寡不一。洪武通宝: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始铸。洪武是年号,通宝是钱名。币值五等,规定钱的重量依次从一钱至一两,分有小平、折二、折三、折五及折十。背文复杂,有纪地、纪值、纪地值、纪重几种背文,洪武钱铸造比较精整,成色均为黄铜,与大中通宝形制基本相同。永乐通宝:成祖永乐九年(1411年)铸,流通仅有小平铜钱一种,传世折三钱仅有一枚。宣德通宝:宣宗宣德九年(1434年)铸,仅有小平钱,光背,制作粗疏。这说明明朝的人们已经开始习惯使用白银,弘治通宝:孝宗弘治十六年(1503年)铸大钱,十八年(1505年)铸小平钱。小平钱,光背,制作粗疏。嘉靖通宝:世宗嘉靖六年(1527年)铸铜钱小平,嘉靖廿三年(1544年)工部按洪武钱制式铸有折二、折三,当五、当十大钱。嘉靖铸钱多精品。“嘉靖通宝” 靖字“立”有平笔和斜笔两种。隆庆通宝:穆宗隆庆四年(1570年)仅有小平钱,光背,黄铜质地,制作较工整,传世为数不太多。万历通宝:神宗万历四年(1576年)始铸,铸造时间长达47年。多为小平,少数折二与镇库大钱。当时允许各地王府铸钱,版式纷繁复杂,钱体大小轻重不一,质量逐步下降。制钱出现了各种背文及星月纹,为了避免铜钱受银钱比价起落的影响。铸有一种背厘的小钱,表示值银一厘。另有一种背穿右类似“分”字钱,实际上是钱字的简写②。万历钱币文字变化多端,钱文字体开始由传统楷书向不标准的宋体发展,钱文书法艺术从此走向衰落。万历朝是明代一个很重要的朝代,万历初年,张居正改革,重整朝政,取得了相当成效,给王朝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张居正死后,改革终止,万历帝也在声色私欲方面,越走越远。中叶以后,朝政日益腐败,内忧外患,特别是万历二十年至二十六年(1592~1598年)明朝出兵援助朝鲜抗击日本侵略之战,援朝抗日七年之战,将整个中国都不同程度的卷入了其中,战争的旷日持久,大大消耗了明朝的国力。据当时估计:“朝鲜要兵,首尾七年,约费饷银五百八十二万二千余两,又地亩米豆援兵等饷,约费银二百余万两”③。又如谈迁所云“越国救邻,自昔所难,况海外乎?东征之役,苍皇七载,民力殚竭”④。明朝为了这场战争转饷半天下,其间国家财政日绌。这场战争成了明朝走向衰亡的分水岭,标志着明朝政治、军事、财政等全面危机,揭开了明朝走向灭亡的帷幕。万历二十年后,开始进入明后期统治益趋腐化、财政危机与政治危机不断加剧的阶段,政府实行铸钱贬损与铸钱膨胀政策,以达到铸钱取利来弥补财政亏空和挽救统治危机。万历三十年,户部及府、军、院机构皆遵旨“附铸”,仅此一年,所增钱炉总数即达三百五十余炉。此后增铸更烈。对此,统治集团并不讳言。万历四十六年,户部官员应震奏言云“今惟铸钱一法,可救助一时,亦可通行经久”。政府实行铸钱贬损与铸钱膨胀政策,直接影响到了万历、崇祯年间的制钱。战争前,钱币大多制作工整。后期,恶钱小钱多以出现,质量下降。从许昌出土发现的“万历通宝”看,大部分制作工整,早期铸币发现较多。版式细分可达数十种。一类细字版:钱文纤细、规整。1型,万字草字头断笔,历字两禾不连,开足宝。2型:万字草字头不断,字体稍大,此型钱通字走之旁末笔呈圆点状。3型:草点通,字体中等,与2型相近。通字走之旁的一点呈左向小月牙状,与常见的顿点、竖点均不同,类似宣德通宝的通字点。历字撇有连郭与不连郭两种。4型:细笔大字,万字草字头不断,历字两禾连笔。万字草字头断笔。5型:直尔宝,宝尔字中竖笔与贝字右竖相通,通字呈倒三角形,面背钱轮较窄。6型:细笔圆润小字,与1型相近。通宝二字书体极似嘉靖通宝中通宝二字。7、8型:有“直厂历”大、小字,“细字”、“肥字”等,细分可达数十种。“万历通宝”除过去常见的版式外又有新品发现,如“倒三角通”。钱文圆润,“历”字下“曰”竖笔不出头且离外郭。反点通。“广穿连足宝”。“粗字斜头通”。“楷书”版,钱文书体规矩,顿笔有力,钱文笔画粗细不一,和常见万历钱文秀丽的风格迥异。另外有厚钱万历,面文模糊,而背郭清晰,内郭较宽,厚重。深字万历,面文四字深峻异常,地张不平,有雕刻痕迹。面内郭外侧有刻伤,钱背极规整,非一般行用钱。万历通宝背星月纹钱币并不少见,但扁宽字背左横仰月不多见。“尔少撇背左一”,“曲笔贝、宝长短足旋背”则更稀。泰昌通宝:熹宗天启元年(1621年)铸造,系补铸光宗年号钱。多为小平钱,宽缘折二型极少见。泰昌钱虽在天启元年补铸了一年,但在中原地区并不少见。天启通宝:熹宗天启年(1621年~1627年)铸造,天启年时起,吏治败坏,天灾不断,战争连绵,受官方公开推行铸币贬值政策的影响,钱制混乱,折二、折十大小各异,背文复杂,小钱达几十种。崇祯通宝:思宗崇祯年间(1628年~1644年)铸造,崇祯年间钱法混乱,私铸公行,铸钱越铸越小,背文复杂,多寡不一,版别多达上百种。为明代形制最杂,品种最多的末代货币。中国货币大多以文字为主,其中铸有跑马图案的崇祯通宝是中国钱币史上较少见的一种,俗称“跑马崇祯”。因“门下有马”穿下有一奔马图案,与农民起义军领袖闯王李自成的“闯”字相近,因此有人说崇祯钱上的奔马是李自成打进北京城的预兆。后来福王在南京建立小朝廷,马士英专权,因此又有人说在钱上铸马是马士英断送福王政权的预兆。历史上便有了“一马乱天下”的民谣。明末天下大乱,人民怨声载道,当出现异样的钱币流通时,人们就会借题发挥,跑马崇祯钱币正好说明了这一点。另明代也铸有少量厚重型小钱,多集中在永乐至天启年间,其面文与直径都与一般小平钱相同,唯厚度约为普通钱的一倍,一般小平钱重3.5克左右、厚钱的重量为5至7克。其形制已远远超过一般平钱,属带有某种纪念性质的钱币。明中期以后,铜钱逐渐改为黄铜铸币,从而结束了青铜铸币的历史。据《明会典》记载:明代是黄铜铸钱的极盛时期,仅嘉靖年间铸钱六百万文,用二火黄铜四万七千二百七十二斤。明代有些年号如建文、正统、景泰、天顺、成化等未铸钱,嘉靖时虽有补铸历朝年号钱的记载,但末见实物。
    三  白银
    明朝前期农业、手工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都市及商业的日趋繁荣,使商品货币关系日趋活跃。加上海外贸易的开拓,使货币需求量大增,客观上就需要自身价值较高的贵金属作为货币,在中国封建经济内部,以及在货币经济方面,为贵金属白银成为普遍通用的货币准备了条件。明初为推行纸币禁用金银的作法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白银作为贵金属成为货币主体已成历史发展的趋势,尽管政府禁用金银交易,但民间一直在使用白银,白银即可应用于各种交易,又可作为贮藏手段,不受政策变动影响。上自官府经费支出、发放军饷、征收田赋、商税、下至公私交易,民间生活消费,都逐渐使用白银。白银真正取得价值尺度地位是英宗正统年间(1436年~1449年),明政权对这种情况先是默认,后是被迫承认。英宗正统年间“弛用银之禁”,禁令解除。嘉靖八年(1529年)开始实施的一条鞭法以赋税折银和徭役改为代役银的形式出现,其内容是:“总括一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一概征银,官为分解,雇役应付。”据《明史》载:万历三年(1575年)“八月乙亥,以陕西饥,令杂犯死囚以下输银赎罪,送边吏易米”。也就是说杂犯死罪以下的囚犯可以纳银赎罪。贵金属白银成为一种法定的秤量货币与铜币并行,白银开始正大光明的走上货币流通舞台,成为贯穿整个明朝货币流通的主体,使中国正式成为银本位的国家,这是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之一。明朝白银流通于市,除银铤、银锭(元宝)外,也铸造银钱。而银钱和历代金银钱一样只是货币的形态而不是正式流通的货币。传世的明代银钱有万历通宝背矿银等数种,数量不多,文献无记载。明代用银,以银锭计重使用,分为两、钱、分、厘、毫、等计量单位,银锭可以按需用切割。明后期不但大宗交易用银,而且连小买卖也用碎银。此外纸钞的贬值和铜钱铸量少更使白银用量增加,白银不足便逐渐成为重要的社会问题,形成“银荒”。由于白银需求量日增,明政府遂将原已封闭的银矿,恢复开采,提高银课收入,万历年间开采银矿达到高潮。随着国内白银的大量开采,随着国外白银的大量流入,加强了白银作为主要货币的地位。白银日益成为重要通货,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明代白银形式最基本的是五十两的元宝,三、五、十两的中锭以及一、二两的小银锞子与碎银。明代银钱因种种原因,传世稀少。
    四  地方政权货币
    南明政权货币: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朝灭亡。南方各地藩王纷纷成立政权,这些政权统称南明政权。南明政权先后开炉铸钱。弘光通宝:弘光元年(1645年)十月初一福王朱由崧开铸“弘光通宝”。弘光政权次年(1645年)五月覆灭,铸期七个多月,但“弘光通宝”存世尚多,版别复杂,有小平及折二钱。“弘光通宝”背“凤”字钱为南明宰相马士英在安徽凤阳时所铸,此钱铸量小且流通时间短,主要见于江淮,中原一带出土多次发现此钱,但数量均少。大明通宝:鲁王朱以海(1645年)在越称帝,改元监国(1646年~1653年),于绍兴开铸,“大明通宝”面文楷书,直读。传世均为小平钱。隆武通宝:隆武元年(1645年)唐王朱聿键铸“隆武通宝”,有小平、折二及小平铁钱。小平铁钱存世较少。永历通宝:1647年桂王朱由榔改元永历,1647年铸“永历通宝”,有小平至折十小铜钱多种。篆、行、楷三种钱文,永历钱后被带入台湾,一直沿用流通到康熙年.永历折银钱背有二厘(厘字简写)、五厘及壹分三种,版别多、大小不等。大顺政权货币永昌通宝:崇祯十六年(1643年),李自成率大军流动于秦、晋、楚、豫,“攻剽半天下”。天下大乱,明朝已是风雨飘摇,处于亡国的前夜。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建国,国号大顺,年号永昌。永昌元年(1644年)铸“永昌通宝”。传世有小平,折五二种,明钱风格,光背无文,小平钱版式达20种左右,从1644年李自成铸钱到1645年5月李自成遇害,计一年零五个月,因时间短,存世不多。大西政权货币:大顺通宝:崇祯十七年(1644年)十一月张献忠建大西政权于成都,年号大顺,同年铸“大顺通宝”钱,因取蜀王藩府古鼎玩器及城内外寺院铜像铸钱,故“大顺通宝”制作较精,铜色金黄。多阔缘大样,有小平,多光背。
    注释:①《许昌县志·地理·大事记》    中州古籍出版出版    1987年第1版    第47、758页②孙仲汇、胡薇《古钱·绪论》    上海书店出版    1989年第1版    第69页③王德完:《王都谏奏疏》    卷一《稽财用匮竭之源酌营造缓急之务以光圣德以济时艰疏》,《明经世文编》卷四四四④《国榷》    卷七八,万历二十七年二月己巳。胡我琨:《钱通》卷二《王万祚疏》《明神宗实录》卷五七Ο万历四十六年五月丙辰。






    离线 南明王
    三级发帖
    好评
    0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04-01-07
    最后登录
    2021-04-10
    1楼 发表于2005-11-18 02:39:00

    [s:01][s:01]

    离线 东方新一
    实名认证
    好评
    64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1
    注册时间
    2004-06-22
    最后登录
    2022-11-12
    2楼 发表于2005-11-18 02:51:00

    [s:01]

    离线 逸泉齋
    实名认证
    好评
    2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1
    注册时间
    2005-07-06
    最后登录
    2021-04-10
    3楼 发表于2005-11-18 03:16:00

    把它變大容易看。[s:04][s:04][s:04]

    离线 逸泉齋
    实名认证
    好评
    2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1
    注册时间
    2005-07-06
    最后登录
    2021-04-10
    4楼 发表于2005-11-18 03:17:00

    以下是引用小城人在2005-11-17 17:41:00的发言:
    公元1368年,朱元璋即皇帝位于南京,国号大明,年号洪武。明代币制归纳起来为:钞、钱、银。明早期用钞不用钱,禁止民间以金银交易,后改为以纸币为主,铜钱为辅,钱钞并用。后期白银取得了主要货币地位,成为普遍使用的货币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白银流通制度,铜钱仍为辅币。明朝铜钱流通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1、专用铜钱时期,从明朝建立到洪武七年(1374年),公私支付和主要流通媒介均为铜钱。2、钱钞并用时期,或者法定单用纸钞。就是在法定单用纸钞期间,实际上也是钱钞并行。3、银钱并行时期,自弘治(1488年)后,白银日益成为重要通货。明朝钱币制度总体上来说较为单一,称本朝铸钱为“制钱”,基本上是一个皇帝铸一种年号钱。因避讳皇帝朱元璋之“元”字,明代所有钱币统称通宝,忌用“元”宝。明朝早期与后期的钱币在文字和形制上均有所不同,早期狭轮,文字挺秀;后期外轮变宽,钱文以宋体为主。明初的大中、洪武钱便是早期钱币风格的代表。明朝铸钱较少,因而允许前朝旧钱和当朝制钱相同行使。但由于官方税课回收时不收旧钱,民间流通便以2文旧钱当制钱1文,使旧钱人为的贬价。事实上,旧钱每枚通常重1钱左右,2枚的重量也明显超过明代制钱1枚的重量,人们便将旧钱熔化改铸成新钱从中谋利。自弘治以后,流通中的旧钱不断减少。《明会典》和《明宪宗实录》载:天顺四年(1460年)和成化十六年(1480年)规定除锡钱外,不论年代远近一律行使,不许挑拣。更进一步规定不许杂用私铸新钱。明代后期,私铸猖獗,就是官铸制钱也拙劣不堪,到崇祯末年钱法败坏的已不可收拾。私钱轻薄杂小,形如泥沙,触手可碎。而白银则日益成为重要通货。明初,颁行“洪武通宝”钱制,并在各省设宝泉局,与中央宝源局同铸大中、洪武通宝五等钱。明代与其他朝代相比是铸钱较少的朝代,《枣林杂俎·钱炉》中说:从明初至万历的200年间,官炉铸钱不过1000万贯(包括大中通宝4.2万贯)。而北宋120年间,就铸造铜钱15000万贯,是明朝铸钱的15倍。这是因为明前期大力推行钞币,限制用钱,中期以后白银逐渐成为主要货币所致。其中明代前期,由于铜料匮乏,《大学衍义补·山泽之利》“我朝坑冶之利,比前代不及什之一二”。自洪武至正德铸钱都很少,也是其中原因之一。明代的铜钱流通,从洪武元年到洪武七年(1368年~1374年)间,行用前代旧钱与当朝制钱。洪武八年(1375年)恢复使用纸币期间,钱钞并行。后期多以私铸钱为主。当时各钱局铸量不等,所铸的钱文自成系统,书体各不相同,存世多寡悬殊。洪武廿七年(1394年)为维护“大明宝钞”币制,禁用铜钱,严禁金、银流通。各铸钱局自然也停铸了。可铜钱实价高于名价,民间多将铜钱存放起来以备后用,而不用于市场流通,这在货币文化史上也是一种劣币驱逐良币的反映。明朝后期,实行一条鞭法,丁役摊入地亩,一并征收。金、银、铜、铁矿藏,鼓励商民开采,差官抽税。铜钱铸量增加,质量明显下降。明王朝在当时的世界上应该说也是一个泱泱大国,而且自身的发展也已孕育着资本主义葫芽,可是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风暴和旧的生产关系,以及战乱束缚摧残了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水平低下,甚至一度倒退,把一度已经孕育出的资本主义萌芽扼杀在襁褓之中。
    二  钱币类型与分期
    大中通宝: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始铸,朱元璋吴元年(1367年)置宝源局及江西省宝泉局续铸。洪武四年(1371年)续铸小平钱,背文纪值纪地,种类复杂,多寡不一。洪武通宝: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始铸。洪武是年号,通宝是钱名。币值五等,规定钱的重量依次从一钱至一两,分有小平、折二、折三、折五及折十。背文复杂,有纪地、纪值、纪地值、纪重几种背文,洪武钱铸造比较精整,成色均为黄铜,与大中通宝形制基本相同。永乐通宝:成祖永乐九年(1411年)铸,流通仅有小平铜钱一种,传世折三钱仅有一枚。宣德通宝:宣宗宣德九年(1434年)铸,仅有小平钱,光背,制作粗疏。这说明明朝的人们已经开始习惯使用白银,弘治通宝:孝宗弘治十六年(1503年)铸大钱,十八年(1505年)铸小平钱。小平钱,光背,制作粗疏。嘉靖通宝:世宗嘉靖六年(1527年)铸铜钱小平,嘉靖廿三年(1544年)工部按洪武钱制式铸有折二、折三,当五、当十大钱。嘉靖铸钱多精品。“嘉靖通宝” 靖字“立”有平笔和斜笔两种。隆庆通宝:穆宗隆庆四年(1570年)仅有小平钱,光背,黄铜质地,制作较工整,传世为数不太多。万历通宝:神宗万历四年(1576年)始铸,铸造时间长达47年。多为小平,少数折二与镇库大钱。当时允许各地王府铸钱,版式纷繁复杂,钱体大小轻重不一,质量逐步下降。制钱出现了各种背文及星月纹,为了避免铜钱受银钱比价起落的影响。铸有一种背厘的小钱,表示值银一厘。另有一种背穿右类似“分”字钱,实际上是钱字的简写②。万历钱币文字变化多端,钱文字体开始由传统楷书向不标准的宋体发展,钱文书法艺术从此走向衰落。万历朝是明代一个很重要的朝代,万历初年,张居正改革,重整朝政,取得了相当成效,给王朝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张居正死后,改革终止,万历帝也在声色私欲方面,越走越远。中叶以后,朝政日益腐败,内忧外患,特别是万历二十年至二十六年(1592~1598年)明朝出兵援助朝鲜抗击日本侵略之战,援朝抗日七年之战,将整个中国都不同程度的卷入了其中,战争的旷日持久,大大消耗了明朝的国力。据当时估计:“朝鲜要兵,首尾七年,约费饷银五百八十二万二千余两,又地亩米豆援兵等饷,约费银二百余万两”③。又如谈迁所云“越国救邻,自昔所难,况海外乎?东征之役,苍皇七载,民力殚竭”④。明朝为了这场战争转饷半天下,其间国家财政日绌。这场战争成了明朝走向衰亡的分水岭,标志着明朝政治、军事、财政等全面危机,揭开了明朝走向灭亡的帷幕。万历二十年后,开始进入明后期统治益趋腐化、财政危机与政治危机不断加剧的阶段,政府实行铸钱贬损与铸钱膨胀政策,以达到铸钱取利来弥补财政亏空和挽救统治危机。万历三十年,户部及府、军、院机构皆遵旨“附铸”,仅此一年,所增钱炉总数即达三百五十余炉。此后增铸更烈。对此,统治集团并不讳言。万历四十六年,户部官员应震奏言云“今惟铸钱一法,可救助一时,亦可通行经久”。政府实行铸钱贬损与铸钱膨胀政策,直接影响到了万历、崇祯年间的制钱。战争前,钱币大多制作工整。后期,恶钱小钱多以出现,质量下降。从许昌出土发现的“万历通宝”看,大部分制作工整,早期铸币发现较多。版式细分可达数十种。一类细字版:钱文纤细、规整。1型,万字草字头断笔,历字两禾不连,开足宝。2型:万字草字头不断,字体稍大,此型钱通字走之旁末笔呈圆点状。3型:草点通,字体中等,与2型相近。通字走之旁的一点呈左向小月牙状,与常见的顿点、竖点均不同,类似宣德通宝的通字点。历字撇有连郭与不连郭两种。4型:细笔大字,万字草字头不断,历字两禾连笔。万字草字头断笔。5型:直尔宝,宝尔字中竖笔与贝字右竖相通,通字呈倒三角形,面背钱轮较窄。6型:细笔圆润小字,与1型相近。通宝二字书体极似嘉靖通宝中通宝二字。7、8型:有“直厂历”大、小字,“细字”、“肥字”等,细分可达数十种。“万历通宝”除过去常见的版式外又有新品发现,如“倒三角通”。钱文圆润,“历”字下“曰”竖笔不出头且离外郭。反点通。“广穿连足宝”。“粗字斜头通”。“楷书”版,钱文书体规矩,顿笔有力,钱文笔画粗细不一,和常见万历钱文秀丽的风格迥异。另外有厚钱万历,面文模糊,而背郭清晰,内郭较宽,厚重。深字万历,面文四字深峻异常,地张不平,有雕刻痕迹。面内郭外侧有刻伤,钱背极规整,非一般行用钱。万历通宝背星月纹钱币并不少见,但扁宽字背左横仰月不多见。“尔少撇背左一”,“曲笔贝、宝长短足旋背”则更稀。泰昌通宝:熹宗天启元年(1621年)铸造,系补铸光宗年号钱。多为小平钱,宽缘折二型极少见。泰昌钱虽在天启元年补铸了一年,但在中原地区并不少见。天启通宝:熹宗天启年(1621年~1627年)铸造,天启年时起,吏治败坏,天灾不断,战争连绵,受官方公开推行铸币贬值政策的影响,钱制混乱,折二、折十大小各异,背文复杂,小钱达几十种。崇祯通宝:思宗崇祯年间(1628年~1644年)铸造,崇祯年间钱法混乱,私铸公行,铸钱越铸越小,背文复杂,多寡不一,版别多达上百种。为明代形制最杂,品种最多的末代货币。中国货币大多以文字为主,其中铸有跑马图案的崇祯通宝是中国钱币史上较少见的一种,俗称“跑马崇祯”。因“门下有马”穿下有一奔马图案,与农民起义军领袖闯王李自成的“闯”字相近,因此有人说崇祯钱上的奔马是李自成打进北京城的预兆。后来福王在南京建立小朝廷,马士英专权,因此又有人说在钱上铸马是马士英断送福王政权的预兆。历史上便有了“一马乱天下”的民谣。明末天下大乱,人民怨声载道,当出现异样的钱币流通时,人们就会借题发挥,跑马崇祯钱币正好说明了这一点。另明代也铸有少量厚重型小钱,多集中在永乐至天启年间,其面文与直径都与一般小平钱相同,唯厚度约为普通钱的一倍,一般小平钱重3.5克左右、厚钱的重量为5至7克。其形制已远远超过一般平钱,属带有某种纪念性质的钱币。明中期以后,铜钱逐渐改为黄铜铸币,从而结束了青铜铸币的历史。据《明会典》记载:明代是黄铜铸钱的极盛时期,仅嘉靖年间铸钱六百万文,用二火黄铜四万七千二百七十二斤。明代有些年号如建文、正统、景泰、天顺、成化等未铸钱,嘉靖时虽有补铸历朝年号钱的记载,但末见实物。
    三  白银
    明朝前期农业、手工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都市及商业的日趋繁荣,使商品货币关系日趋活跃。加上海外贸易的开拓,使货币需求量大增,客观上就需要自身价值较高的贵金属作为货币,在中国封建经济内部,以及在货币经济方面,为贵金属白银成为普遍通用的货币准备了条件。明初为推行纸币禁用金银的作法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白银作为贵金属成为货币主体已成历史发展的趋势,尽管政府禁用金银交易,但民间一直在使用白银,白银即可应用于各种交易,又可作为贮藏手段,不受政策变动影响。上自官府经费支出、发放军饷、征收田赋、商税、下至公私交易,民间生活消费,都逐渐使用白银。白银真正取得价值尺度地位是英宗正统年间(1436年~1449年),明政权对这种情况先是默认,后是被迫承认。英宗正统年间“弛用银之禁”,禁令解除。嘉靖八年(1529年)开始实施的一条鞭法以赋税折银和徭役改为代役银的形式出现,其内容是:“总括一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一概征银,官为分解,雇役应付。”据《明史》载:万历三年(1575年)“八月乙亥,以陕西饥,令杂犯死囚以下输银赎罪,送边吏易米”。也就是说杂犯死罪以下的囚犯可以纳银赎罪。贵金属白银成为一种法定的秤量货币与铜币并行,白银开始正大光明的走上货币流通舞台,成为贯穿整个明朝货币流通的主体,使中国正式成为银本位的国家,这是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之一。明朝白银流通于市,除银铤、银锭(元宝)外,也铸造银钱。而银钱和历代金银钱一样只是货币的形态而不是正式流通的货币。传世的明代银钱有万历通宝背矿银等数种,数量不多,文献无记载。明代用银,以银锭计重使用,分为两、钱、分、厘、毫、等计量单位,银锭可以按需用切割。明后期不但大宗交易用银,而且连小买卖也用碎银。此外纸钞的贬值和铜钱铸量少更使白银用量增加,白银不足便逐渐成为重要的社会问题,形成“银荒”。由于白银需求量日增,明政府遂将原已封闭的银矿,恢复开采,提高银课收入,万历年间开采银矿达到高潮。随着国内白银的大量开采,随着国外白银的大量流入,加强了白银作为主要货币的地位。白银日益成为重要通货,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明代白银形式最基本的是五十两的元宝,三、五、十两的中锭以及一、二两的小银锞子与碎银。明代银钱因种种原因,传世稀少。
    四  地方政权货币
    南明政权货币: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朝灭亡。南方各地藩王纷纷成立政权,这些政权统称南明政权。南明政权先后开炉铸钱。弘光通宝:弘光元年(1645年)十月初一福王朱由崧开铸“弘光通宝”。弘光政权次年(1645年)五月覆灭,铸期七个多月,但“弘光通宝”存世尚多,版别复杂,有小平及折二钱。“弘光通宝”背“凤”字钱为南明宰相马士英在安徽凤阳时所铸,此钱铸量小且流通时间短,主要见于江淮,中原一带出土多次发现此钱,但数量均少。大明通宝:鲁王朱以海(1645年)在越称帝,改元监国(1646年~1653年),于绍兴开铸,“大明通宝”面文楷书,直读。传世均为小平钱。隆武通宝:隆武元年(1645年)唐王朱聿键铸“隆武通宝”,有小平、折二及小平铁钱。小平铁钱存世较少。永历通宝:1647年桂王朱由榔改元永历,1647年铸“永历通宝”,有小平至折十小铜钱多种。篆、行、楷三种钱文,永历钱后被带入台湾,一直沿用流通到康熙年.永历折银钱背有二厘(厘字简写)、五厘及壹分三种,版别多、大小不等。大顺政权货币永昌通宝:崇祯十六年(1643年),李自成率大军流动于秦、晋、楚、豫,“攻剽半天下”。天下大乱,明朝已是风雨飘摇,处于亡国的前夜。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建国,国号大顺,年号永昌。永昌元年(1644年)铸“永昌通宝”。传世有小平,折五二种,明钱风格,光背无文,小平钱版式达20种左右,从1644年李自成铸钱到1645年5月李自成遇害,计一年零五个月,因时间短,存世不多。大西政权货币:大顺通宝:崇祯十七年(1644年)十一月张献忠建大西政权于成都,年号大顺,同年铸“大顺通宝”钱,因取蜀王藩府古鼎玩器及城内外寺院铜像铸钱,故“大顺通宝”制作较精,铜色金黄。多阔缘大样,有小平,多光背。
    注释:①《许昌县志·地理·大事记》    中州古籍出版出版    1987年第1版    第47、758页②孙仲汇、胡薇《古钱·绪论》    上海书店出版    1989年第1版    第69页③王德完:《王都谏奏疏》    卷一《稽财用匮竭之源酌营造缓急之务以光圣德以济时艰疏》,《明经世文编》卷四四四④《国榷》    卷七八,万历二十七年二月己巳。胡我琨:《钱通》卷二《王万祚疏》《明神宗实录》卷五七Ο万历四十六年五月丙辰。

    在线 李浩
    正式会员
    好评
    170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02-04-24
    最后登录
    2024-05-11
    5楼 发表于2005-11-18 03:48:00

    好帖,支持!

    在线 金城古泉
    论坛版主
    荣誉
    2016、2022年度优秀版主
    好评
    82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10
    注册时间
    2004-07-28
    最后登录
    2024-05-11
    6楼 发表于2005-11-18 04:12:00

    好文章,学习了,谢谢楼主

    离线 绝对菜鸟
    初级发帖
    好评
    0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05-11-14
    最后登录
    2021-04-10
    7楼 发表于2005-11-18 04:56:00

    好帖子,谢谢小城人兄

    离线 痴泉山人
    二级发帖
    好评
    0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04-04-11
    最后登录
    2021-04-10
    8楼 发表于2005-11-19 18:53:00

    已阅,文章不错,但嘉靖以前的钱质应是青铜吧。[s:05]

    离线 小三
    实名认证
    好评
    396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1
    注册时间
    2002-11-08
    最后登录
    2024-03-30
    9楼 发表于2005-11-19 18:58:00

    不错
    不过对于明的一些厚版钱,还是没有答案

    2023-02-06 转正
    发帖 回复
    返回列表页12下一页 转到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