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记住登录
登录
发帖 回复
返回列表页上一页12345678910下一页... 33 转到
    查看 71204 | 回复 326

    宋代铸钱模具形状复原分析

    一键送评园地评级,为您保驾护航
    离线 金泰和
    一级发帖
    好评
    0
    差评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03-04-25
    最后登录
    2017-01-18
    20楼 发表于2005-09-22 16:15:00

    这样排列的范是如何铸出合面或合背的?我认为只有在浇道左右对称排列才可以,而且必需是斜向的,有利于铜液流动,能出现合背合面,更能出现一钱背三范(实际是单范上或下移动造成的..浅见!

    离线 yx6291
    一级发帖
    好评
    0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1
    注册时间
    2004-09-26
    最后登录
    2018-07-24
    21楼 发表于2005-09-22 21:25:00

    这种工艺是不会铸出合背和合面币的,这么多年我也确实没有分拣出合背和合面钱,我见到的唯一的一个是半面钱,只有背面没有正面。

    离线 wu
    一级发帖
    好评
    0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03-07-14
    最后登录
    2023-10-20
    22楼 发表于2005-09-23 00:37:00

    可以做出合背合面钱的。帖子的主题不是这个。
    楼主没有找到双福耳的实物,非常少见!:0)

    离线 大泉五千
    实名认证
    好评
    0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04-11-25
    最后登录
    2023-03-24
    23楼 发表于2005-09-23 00:48:00

    以下是引用猎泉NO1在2005-9-21 9:13:00的发言:很有道理

    离线 lvbo
    实名认证
    好评
    11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24
    注册时间
    2002-09-12
    最后登录
    2024-04-14
    24楼 发表于2005-09-23 05:05:00

    好文章!

    离线 知足长乐
    实名认证
    好评
    23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05-03-15
    最后登录
    2023-11-27
    25楼 发表于2005-09-24 22:29:00

    以下是引用东京钱丞在2005-9-20 23:04:00的发言:如此文章,不置顶是罪过

    离线 许博
    荣誉会员
    好评
    32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02-06-16
    最后登录
    2021-04-10
    26楼 发表于2005-09-25 02:19:00

    很好的帖子,不顶实在是罪过!
    楼主的帖子所能证明的东西不止是最后的4点,有些东西也是可以证明的,例如盘型叠铸范到了南北朝后期并没有完全消失,而是在北宋得到了发展进化,被翻砂工艺所继承;还有为什么北宋钱币的错背会那么严重,若是方形范,错成这样不仅钱范立不住,铸钱工匠又不是傻子,不会发现校正?但是楼主的模型还是有问题的,我仅举3例:
    1,180度摇头怎么解释(例如滴水泉先生的太平)?楼主的模具无论怎么错都达不到那种效果。
    2,模具的制作及翻铸过程十分复杂。很简单的道理,翻砂模具的最外面需要“框框”,而做木质方形“框框”要比木质圆环形“框框”简单的多(没有金属实物“框框”出土,故排除浇注“框框”,只考虑木质),要做小型的圆环形“框框”,既然小、数量就得多,制造如此数量小木圆环的工程量恐怕比泥制范过火烧成硬范的工程量还要大,这是不方便之一。不仅“框框”的制作复杂,翻制过程更是复杂,按照楼主的模型,以及“面背范分别成型、钱型的排列规范有序”的结论,先在型砂上压制浇道(压印时被模具挤出的型砂怎么处理?模具周围的型砂变形怎么办?),然后拿母钱按照顺序小心准确摆放压印(压印时被母钱挤出的型砂怎么处理?母钱周围的型砂变形怎么办?),压印时既要注意母钱与浇道的距离,还要注意钱范的变形,更要注意压印的深度,可谓小心翼翼,然后小心倒出母钱。如果宋朝人这么干,我看倒不如泥范过火简单,看看人家王莽,做个饭盒整体压制,再过火烧一会儿,做个范包一浇,多简便?若是拿钱模与浇道的联体模具压制,则与现有母钱实物相孛,而且解决不了模具周围砂型受挤压变形的问题。若是拿钱模与浇道的联体模具按照成熟的翻砂理论进行翻铸,则在敲打过程中钱型很容易从整体模具上脱落、从而损坏模具。我说的这些虽然都是细微之处,但都涉及到工程量的问题,既然工程量大,那么萧梁双面超薄叠铸后的工艺不可能向这个方向发展。
    3,背范如何制作?首先要问的是如何保证背范上各钱模的位置与面范统一?若是也同面范一样用压制浇道的方法确定各钱模的位置,则各实物上应该可发现浇道的存在,但实物上却没有。
    虽然有诸多问题没有解决,但不是说楼主的模型复原的不对,只是说问题没有解决而已,其实北宋的翻砂模具就是一种形状吗?我认为不是,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存在的模具形状也应该是有差异的,强求统一是行不通的,也是不客观的。
    还有许多问题我也一直没搞懂,例如浇道是怎么制作的,若是压印的,模具在哪?有出土吗?即使是拿模具压印的,是在翻砂过程之前还是之后?若是先压制浇道后摆钱模,则翻制过程中的敲打压实过程肯定会损坏事先压好的浇道;若是先翻制后拿模具压制浇道,则翻砂过程会使钱模发生不规则移位,还怎么拿规则的浇道进行压制?若是不存在压制浇道的模具,按照中央电视台播放的科教片,认为是后勾出的,试问勾的过程怎么能保证不损坏钱模的外轮?有实物佐证吗?
    翻砂过程的秘密实在太多了……

    离线 yx6291
    一级发帖
    好评
    0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1
    注册时间
    2004-09-26
    最后登录
    2018-07-24
    27楼 发表于2005-09-25 06:51:00

          许博你好,感谢你深入的探讨。对于宋钱的铸造,我一直在琢磨这个问题。目前应该说已有一个清晰的思路。94年我已提出宋时期的铸钱主流工艺是《模印翻砂工艺》(登在安徽钱币上),通过这些年的进一步观察我坚信这一观点。提出这些观点的依据,是根据这时期的钱币上的遗留特征总结的,为了印证这些特征我还做了模拟试验。翻砂工艺中有些细节的问题还须进一步的研究,但大的步骤应该是清楚的。1、砂箱的形状。应该对应于模具的形状;2、造型砂的成份。通过对铸钱遗址的发掘分析即可;3、模具的情况。我在本文及试探宋时期的铸钱工艺(跟在探讨宋铸钱工艺帖子上)一文已作分析;4、浇道问题。可从试验确定,但是这种工艺和母钱翻砂工艺是不同的,你说的“按照中央电视台播放的科教片,认为是后勾出的,”使用与母钱翻砂工艺。模印翻砂工艺应该是将浇道和钱型都制作在一个平面上的(垂直浇道也可不直接制作上)。翻砂中一些特有的东西是不能忽视的,比如在范铸工艺中为了保证液体金属能流到每个部位,浇铸之前要对范进行加热,而翻砂工艺中砂箱是无法加热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起码采取了两项措施,加大浇道的断面积使液体金属量增大、在模具表面朴撒一种可燃物质一来便于起模二来遇到液体金属时燃烧增加温度,共同的目的是保证液体金属的温度,使液体金属能流到每个部位。目前需要进一步探讨的还是模具的制作问题,还有田野考古发掘的证据支持。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9-24 22:52:01编辑过]

    离线 许博
    荣誉会员
    好评
    32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02-06-16
    最后登录
    2021-04-10
    28楼 发表于2005-09-25 14:12:00

    yx6291 前辈您好,您上面的发言很好的解释了我的第2、3点以及后面对浇道的质疑,我把您上面所引导的探讨宋铸钱工艺的帖子从头至尾精读了一遍,一直读到现在,可以说受益非浅,但同样又有了许多的问题,还请您指点一二。
    问题主要出在“整体雕版”上,按照您的理论,北宋雕母与母钱(包括铁母)都是没有必要存在的,我下面有二例,一为丁版主的两枚木质铁版雕母(穿孔被烂掉的木屑迷住了),二为伙计兄的宝鸡出土的建炎通宝铜母实物。


    试问如果印模工具为整体雕版,那这两枚雕母实物的作用是什么?试问铜母不存在,那宝鸡出土的这枚建炎通宝是做什么用的?为何要这般修整?若是按照您所说的穿口铳开就好,为何要这般精修?显然修穿工具是不一样的,而且背郭也明显经过了冷加工修正,至少做这种修整的同版建炎通宝堪称凤毛麟角,如果不是母,又会是什么?
    下面这枚是百福堂老师发过的一枚会昌开元,上有明显的母钱掉落痕迹,厚度与普通乾元钱的厚度近似,试问如果是整体雕版,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再看红绿泉先生的这枚皇建,如果不是母钱发生问题造成的,试问整体雕版如何能造成?

    下面的几枚分别是瑞荃先生(天圣)、一安先生(中间的政和)、红绿泉先生(皇宋)发过的三枚面移钱,按照您的整体雕版理论,压模时受力均匀,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若是意外,按照面背范分别制模的理论,铸出的钱应该很薄才对,那为何背范压得反而较深,使钱的整体重量保持不变?


    还有关于大月纹(甲痕)的问题,您说大月纹是模具上的钱型边缘碰到已印好的钱模所致,试问在整体雕版的情况下模具上的钱型边缘要怎么才能碰到已印好的钱模?
    再有是关于模具形状的问题,先丢掉制作多个圆环型小框框不如制作方形大框框省力不说,请看下面滴水泉先生的180度逆转太平,按照您的整体雕版理论,在配合你所论述的模具形状,出现这种情况几乎是不可能的。

    再有是我的几点疑问,首先得到解决的是浇道的宽度,从一安先生的政和可以窥之一二,再有是没有解决的问题,如果不是整体雕版的话,那浇道是怎么形成的?是印出的?还是勾出的?9581先生的这枚皇宋似乎能给点儿启示。

    再看看楚三兄的这枚乾元背移是怎么造成的?背范经过两次移位形成大的背移与不规则花穿,背范究竟发生了什么,似乎又能提供一点儿线索。

    以下是我的个人观点,我认为北宋铸币是比较发达的铜母翻砂法,采用合范翻制钱模,理由如下:
    1,根据少数的面移情况可以得知,无论背移、面移,钱的厚度是基本不变的,如果分别印制面背模,无法达到这种效果,只有成熟的铜母翻砂法才能办到。
    2,如果面范、背范分别用制作精美的母钱一个一个去印,很难保证位置的准确性与钱模厚度的均衡性,而且劳动量巨大,我看还不如用萧梁双面超薄叠铸的硬范法简单,宋朝人不是傻子,能这么干?
    3,如果面范、背范分别用制作精美的母钱一个一个去印,我看倒不如把母钱嵌到木板上整体印,这样既可以保证钱模的位置准确,又可以根据嵌入母钱的深度掌控铸钱的厚度,但是我不看好这种方法,我个人认为还是没有拿个饭盒印一堆泥模过火烧成硬范来的方便。
    4,如果面范、背范分别用制作精美的母钱一个一个去印,母钱要怎么脱落,宋母的拔模斜度很小,很难脱落,也很容易损坏砂型。
    5,母钱不仅制作精美,而且穿修的很有特点,很规整(例如最后楚三兄那两枚钱的右面的元丰的背),虽然拔模斜度小,但还是有的,面穿大、背穿小,穿修成这样我想不止是为了单面印范用吧,我想应该有别的作用,就是在翻砂时既保证面范的质量,又给母钱一个阻力,使母钱不至于被型砂埋没,现有的母钱实物表明,母钱的背还是比同版子钱好一些的,完成整体翻砂不是不可能。
    6,脱模问题,我认为应该采用垂直提升砂箱法,而且型砂之上事先有脱模材料,使母钱易于脱模。
    7,我认为宋母翻砂的次数要远小于清母,因为是近乎单面分型,受力存在一定的问题,翻多了部分母钱要被型砂埋没掉的,清母的形态经过改进,改进的作用之一就是受力均匀,母钱不容易被型砂埋没掉,翻的次数也就多了。
    小子愚见,有不妥之处还望多多教诲!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9-27 11:49:24编辑过]20059254271392332.jpg
    20059254272625887.jpg
    20059254274431668.jpg
    20059254275490548.jpg
    20059254393954096.jpg
    20059254494453706.jpg
    2005925450591356.jpg
    20059254511764732.jpg
    20059254512859744.jpg
    20059254515770225.jpg
    200592551422875.jpg
    20059255105014377.jpg
    20059255111085283.jpg
    2005925513196617.jpg
    20059255163624384.jpg
    20059255165279184.jpg
    200592518165155396.jpg
    20059251817492917.jpg

    离线 yx6291
    一级发帖
    好评
    0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1
    注册时间
    2004-09-26
    最后登录
    2018-07-24
    29楼 发表于2005-09-25 20:19:00

          你好,谢谢你的问题,无疑对我是一个促进,对我的想法再做以下说明,以求共同探讨。
          一、 模具问题,我已有详细的论述不多叙,但我倾向于整体雕版,也有其他的可能性(其他两种情况),毕竟没有考古发掘的证据来支持我的观点。这一问题目前还是我探讨的重点。有些宋钱字口表面的特征我还没有找到合理的解释。
           二、模具形状问题。可能存在多种情况,但一定存在有圆形,原因是:本文的复原不是我凭空想象的;错背的启示。严重的错背只有两种情况一是面背型配型错误。二是旋转错动。上下砂箱出现较大错动而不被工匠发现的唯一解释就是圆形的旋转错动。
          三、钱面错动的问题。钱面错动和钱背错动都是一样的,无非是谁在造型时成型的厚薄问题。那面成型浅错动就显现在那面。我也见到过两枚面错动的,因与背错动的相比较少且与我的观点不矛盾,就以背面的特点作探讨。
          四、大月文的问题。这一问题好理解,模具上最突出的就是钱型,起模时出现和砂型碰撞是很正常的事,碰撞最先最容易接触的就是钱型的边缘。
           五、宋母钱问题。如果模具上的钱型是镶嵌的,就会有母钱的存在,否则就不会有。我们现在说的母钱是自我认为的,没有铸钱工艺的支持。只有在铸钱工艺搞清楚的情况下才能确定这个问题。我举个例子你看是否有道理,崇宁通宝铁钱出土量不是很大,而目前我们认为的崇宁通宝铁母却不少,合理吗。
          六、钱文错动问题。我认为对研究铸造工艺价值不大,因为没有代表性,在不同时期都有此类情况。
          七、探讨问题的出发点。要找有代表性且普遍存在的特点进行研究,否则易进入误区。
          八、要详细了解母钱翻砂工艺的流程,尤其是起模的方法,对有些问题的理解可能会有帮助。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9-25 12:25:01编辑过]

    发帖 回复
    返回列表页上一页12345678910下一页... 33 转到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