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记住登录
登录
发帖 回复
返回列表页1 转到
    查看 1367 | 回复 5

    玩古玩,顺便学习中国历史

    一键送评园地评级,为您保驾护航
    离线 年代久远
    实名认证
    好评
    49
    差评
    1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06-04-10
    最后登录
    2024-06-03
    楼主 发表于2012-08-01 11:27:29

    四大发明是中国古代创造力的突出表现,它改变了世界文明的进程,影响深远。
    ??(—)火药
    ??古代火药的主要原料是硝石、硫磺和木炭。从认识火药的原料和特性到逐步掌握火药的制造,经历了一个很长的过程,这期间,古代的炼丹家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炼丹家在炼丹过程中,逐渐发现点燃硝石、硫磺、木炭的混合物就会发生剧烈的燃烧、爆炸,为了防止发生意外,他们发明了许多控制这些药物的方法——“伏火法”,唐孙思邈的《丹经》中就记录了这种方法。可见至迟到唐代,中国人已掌握了火药的制造技术。北宋时期,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出现了火药武器。1044年曾公亮编著《武经总要》一书,书中所载的火药配方和后世的黑火药的配方已相当接近了。以后又出现了铜或铁制的筒式火炮等。火药应用于军事上,是武器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揭开了古代兵器史上的新篇章。1225年到1248年间,中国的火药制造技术经过印度传入阿拉伯,以后又传入欧洲,英法各国到14世纪中期才逐渐掌握了火药的制造技术。
    ??(二)造纸
    ??西汉之际已经出现了麻纤维纸,近年在西安灞桥、甘肃居延等地的考古挖掘中都陆续发现了这种纸张。东汉时蔡伦在前代造纸的基础上,和工匠们共同努力,以“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汉和帝元兴元年,蔡伦制成了质地坚韧造价便宜的纸张,同时造纸工艺比西汉时更为成熟,自此以后,纸张开始取代了竹帛。中国的造纸业在历代都有所改进和发展。西晋时以藤和竹子为原料生产藤纸和竹纸,唐宋时期宣州府泾县所产的以檀树皮为原料的宣纸,洁白细密,吸水力强,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清代宣纸的生产有了很大的提高,所产宣纸久折不断,有“纸寿千年”的称誉。中国的造纸术大约在公元7世纪传到越南、朝鲜,公元610年传入日本,公元751年传入阿拉伯,以后渐渐传入世界各地。
    ??(三)印刷术
    ??中国古代的印制术经历了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两个阶段。雕版印刷产生于隋唐之际,刻版采用优质、细密的木材,上面刻出阳文反字,然后涂以墨汁复印纸上。这种方法优于手抄百倍,但是,雕版印刷也存在着不足,刻板需很长的时间,存放刻版又要占据大量空间,如果一部书不再重印的话,刻版便成了废物。活字印刷术的出现弥补了雕版印刷的不足。活字印刷是在北宋庆历年间由平民毕昇发明的。据《梦溪笔谈》的记载,毕昇以胶泥刻字,一字一枚,火烧使之坚硬,存于木格之中。印刷时,以一铁板,上面敷以松脂、蜡、纸灰等物,用铁框框住,然后照书稿将一个个活字拣好排于铁框之中,放置火上加热,待铁板上的混和物稍熔,以平板压平、冷却后便可印刷。这种方法省时、省料,把印刷术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元代王桢又在泥活字的基础上制成木活字,并发明了“转轮排字架”,采用“以字就人”的方法,提高了效率,减轻了劳动强度。以后又陆续出现了锡活字、铜活字、铅活字等金属活字。古代的印刷术大约于公元8世纪传入朝鲜,以后又传入日本等地,经丝绸之路传入伊朗、阿拉伯,后传入欧洲。
    ??(四)指南针
    ??中国人很早就发现了磁铁的指极性。《韩非子•有度》中有“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的话,司南就是指向的仪器,它以磁石为原料,状如勺子、圆底,置于平滑的刻有方位的盘上,其勺柄所指即是南方。在后代人们又发现沿一个方向多次摩擦钢针等物,也会使其具有指南性,并开始掌握人工磁化的方法,于是出现了指南针。根据史料记载,指南针大约出现于公元17世纪以前,沈括《梦溪笔谈》中记载了四种不同装置指南针的方法,即水浮法、缕悬法、指爪法和碗唇法,明嘉靖年间,旱罗盘开始取代了水罗盘,克服了水罗盘游荡不定的缺陷,更适于航海。中国的指南针大约于公元12世纪传入阿拉伯国家和欧洲。作为一种指向仪器,在航海事业上起到了重要作用,促进了各国的文化、经济交往。
    ??中国的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做出了突出贡献,尤其对欧洲的影响更为显著,可以说,四大发明为欧洲文艺复兴提供了物质、技术上的准备,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世界市场并建立殖民地,而印刷术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精神发明创造的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英国哲学家培根亦说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这三种发明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情况都改变了:第一种是在学术方面,第二种是在战事方面,第三种是在航行方面,并由此又引起难以数计的变化来,竟至任何帝国、任何教派、任何星辰对人类事物的力量和影响都仿佛无过于这些机械性的发明了。”从这些评价中,我们不难看出四大发明对人类的突出贡献,这是我们民族的骄傲。

    身份已验证:赵志斌 河北张家口

    离线 年代久远
    实名认证
    好评
    49
    差评
    1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06-04-10
    最后登录
    2024-06-03
    1楼 发表于2012-08-01 11:29:54

    (—)天文
    ??中国古代天文学起源很早。殷商时代,据甲骨文记载,已经有了关于日食、月食的记录。并且出现了原始历法——阴阳历。
    ??春秋战国之际,二十八宿体系已经建立。二十八宿是古人在观测日月星辰及五星运动时,沿天球黄、赤道带所划分的二十八个区域,分别是:角、亢、氐、房、心、尾、箕;斗、牛、女、虚、危、室、璧,奎、娄、胃、昂、毕、觜、参;井、鬼、柳、星、张、翼、珍。二十八宿的建立为观测提供了一个较为准确的量度标志。对异常天象的观测,除了多次记录了日、月食外,《春秋•文公十四年》中还有关于哈雷慧星的记载:“秋七月,有星勃入于北斗。”战国时魏人石申绘制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张星象表。在我国历法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二十四节气经过逐步的发展,到战国时已完备,二十四节气是把周年平分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它的建立不仅具有天文意义,而且还对古代农业生产有指导作用。
    ??春秋战国时采用的是古四分历,取周年长度为365又1/4天,采用十九年七闰的方法。
    ??秦汉时期对天象的观测更为精确,《汉书•五行志》中记载:“河平元年已末,日出黄,有黑气,大扣钱,居日中央。”这段话对太阳黑子出现的时间、位置、形状作出了准确的记录。
    ??随着天文学研究的深入,出现了系统的天文学理论。汉代主要有“论天三家”,即盖天说、浑天说和宣夜说。盖天说的代表是《周髀算经》,主张天是拱形的,日月星辰绕天穹中央北极运动,其东升西降是因远近所致;浑天说的集大成者是张衡,主张浑天如鸡子,地如鸡中黄,天包地浑圆如弹丸、天地乘气而立,载水而浮;宣夜说的代表人物是东汉时的郄荫,主张天体在广阔的空间分布,运动是随其自然的。
    ??在汉代出现了三统历,这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历法。东汉时刘洪经过多年研究,完成了乾象历,标志着古代历法体系趋于成熟。
    ??魏晋时期,东晋虞喜最早发现了岁差现象,即春分点(或冬至点)在恒星间的位置逐年西移。北齐张子信发现了太阳、五星运动的不均匀性。孙吴时葛衡制成了大于人体的空心圆形浑天仪,非常利于人们的观察。
    ??在历法编制上,祖冲之把岁差应用于其中,编制的大明历取一周年长度为365.24231481天,和近代科学测定的数值相差仅50余秒,同时改过去的十九年七闰为三百九十一年一百四十四闰。
    ??隋唐时期著名学者憎一行和他人一起进行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的对子午线长度的测定。他还创制了用于天体测量的仪器黄道游仪。另外,又在张衡水运浑象的基础上,制成水运浑天仪,不仅能演示天体的运动,而且还具有报时功能。一行还发现了恒星位置移动现象,比英国人哈雷提出恒星自行早了—千多年。在开元十五年,一行完成了大衍历初稿,其内容结构十分严密。
    ??宋元时代,古天文学发展到了顶峰,传统的天文仪器发展到尽善尽美的程度,还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的学者,郭守敬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他组织了大规模的测地工作,编制的恒星表多达2500颗。他在前人基础上,运用先进的数学成果,在1280年,完成了中国古代登峰造极的历法——授时历,以365.2425日为一年,和当今通用的格里历数值是一样的。
    ??明清两代,古天文学开始走向没落,随着西方科技的传播,开始和近代天文学知识相结合。
    ??(二)数学
    ??中国古代数学成就非常突出,中国人很早就掌握了数的概念,并且采用了十进位制,这是最先进、最科学的记数法。李约瑟说:“如果没有这种十进位制,就不可能出现在这个统一化的世界了”。殷商时已经有了四则运算,春秋战国时正整数乘法口诀“九九歌”已形成,从此“九九歌”成为普及数学知识的基础之一,一直延续至今。
    ??三国时期,刘徽运用割圆术求圆周度,他认为无限增加圆内接正多边形的边数,具周长则愈接近圆周长,“割之弥细,所失弥小”,他运用这种方法,求得圆周率π=3927/1250。以后,祖冲之又将圆周率进一步精确到3.1415926〈π〈3.1415927,为了便于计算,祖冲之还求得了两个用分数表示的圆周率,即355/113(密度)和和22/17(约率)。
    ??隋代刘焯创立了等间距二次内插法;唐代僧一行创立了不等间距二次内插法,王孝通得到求解三次方程的方法;宋元时期得到关于高次方程组的求解法,一次同余式解法等等。这些成果都处于当时的领先地位。
    ??在计算工具方面,殷商时就发明了“算筹”,算筹是圆形小竹棍,以后有了骨制、铁制的。以算筹表示数目,有纵、横两种形式,如“2”可表示为“=”或“Ⅱ”。以算筹为工具进行的计算叫“筹算”,计算时纵式表示个位、百位……横式表示十位、千位……,遇零则空一个位置。
    ??算盘产生于唐宋时期,形状为长方形,四周有框,内有直柱,中横为梁,梁上二珠,每珠作数5;梁下五珠,每珠作数1。算盘一般为九档到十五档。运算时定位后拨珠计算。明清两代,算盘成为当时工商贸易中不可缺少的工具。算盘携带方便,运算准确迅速,即便是现在,仍发挥着巨大作用。
    ??伴随着数学知识的丰富、研究的深入,古代出现了许多有关数学研究的著作,这些书籍记录了历代的数学成就,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下几部:
    ??《周髀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算学天文著作。此书总结了春秋战国时代的数学成就,其中的勾股术:“折矩以为勾广三,股修四,经隅五”,比古希腊毕达歌拉斯发现勾股定理早了五百多年。
    ??《九章算术》,大约成书于公元1世纪中叶,对秦汉数学成就做了全面的反映。全书以问题集的形式,收录了246个应用题,共分为九章,即方田、粟米、衰分、少广、商功、均输、盈不足、方程和勾股。此书既注重理论,更注重实际问题的解决,这种思想对后代数学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
    ??《算经十书》呈唐代国子监算学馆中规定的十部算学教科书,分别《周髀算经》、《九章算术》、《海岛算经》、《孙子算经》、《张丘建算经》、《五经算术》、《五曹算术》、《辑古算术》、《夏侯阳算经》、《缀术》。这十部著作保存了自先秦到唐代的宝贵的数学典籍,是研究古代数学发展的珍贵资料。宋元时出现了秦九韶的《数学九章》,李冶的《测圆海镜》,杨辉的《杨辉算法》等,这些著作记录了当时数学研究的成果,有些是当时最先进的。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算盘的广泛应用,出现了吴敬的商业数学著作,《九章算法比类人全》和程大位的珠算著作《直指算法统宗》。
    ??纵观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可以看出,在《九章算术》的影响下,古代数学注重计算和实际问题的解决,轻视逻辑推理,所以古代数学算术发达而几何学不发达。
    ??(三)中医
    ??中国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它建立在严密的理论体系之上,形成了一整套系统化的诊治经验和疗法体系。
    ??春秋战国之际著名医生扁鹊在诊治中采用“望、闻、问、切”,形成了中医的传统方法,医学著作《内经》此时也出现了。这是一部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相结合的巨著,书中强调“整体观念”,成为传统医学以人体为一完整系统的整体诊治方法的指导思想,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秦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药学专著,收录了365种药物。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用传统的四诊法,总结出了汗、吐、下、和、温、消、补、消等八法。针对伤寒一类病症,作者采用了“六经辨证”的方法。张仲景的医学思想和治疗方法,为中医临床的辩证施治奠定了基础,后代人称他为“医圣”。东汉末年华佗在进行外科手术时已经开始使用麻醉药物,他还提倡体育运动,首创了模仿五种动物动作的保健操——五禽戏。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前代的整理、总结,这一时期出现了王叔和的《脉经》,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现有最早与针灸学专著。葛洪的《肘后救卒方》,是一部急救手册,保存了许多民间验方,有很强的实用性。
    ??隋唐时期的《新修本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国家颁布的药典,收录了844种药物,详细记载了对中药的选择、炮制、煎制、服用等。孙思邈的《千金方》是一部临床实用百科全书,作者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此书载方5300个,对后世有很大影响,孙思邈被后人称为“药王”。
    ??宋元时期药物学新著不断出现,北宋唐慎微所著的《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收录药物1700多种,在《本草纲目》问世前,是公认的本草学范本。这一时期出现了不同的医学流派,著名的有所谓“金元四大家”,即金代的刘完素、张从正,金元时的李杲和元代的朱震亨。这四家各有各的主张,对继承和发展中医学作出了贡献。
    ??明清时代,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问世了,此书由李时珍所著,共52卷,190万字,收录了药物1892种,其中新增加300多种,并附有1109幅图画。书中对药物的名称、性能、用途、制作过程有详细的说明,而且还纠正了前代的一些错误。另外,在治疗传染病方面,明代出现了接种牛痘以预防天花的方法。明末吴有性的《温疫论》首创温病学说,进一步丰富了中医药学体系。清代的温病学说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其中有名的医家有叶天士、王士雄等人。
    ??中医还有一套独特的针疗体系,针灸就是针法和灸法,即在病人身体某一部位用针刺或用火的温热烧烤。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了砭行疗法,周代出现了针灸用针。隋唐时孙思邈曾绘制大型针灸挂图,明确地标出了人体十二经脉的位置。北宋王惟一修编了《铜人俞穴针灸图说》,还制成了模仿人体的针灸铜人供学习、练习针灸使用。 ??中国中医药学绵延数千年,至今仍有顽强的生命力。

    身份已验证:赵志斌 河北张家口

    离线 年代久远
    实名认证
    好评
    49
    差评
    1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06-04-10
    最后登录
    2024-06-03
    2楼 发表于2012-08-01 11:32:20

    (—)农学
    ??中国有着悠久的农业生产历史,根据考古挖掘证实,七八千年前就己有了原始农业,长江流域以种植水稻为主,黄河流域以种植粟为主。古代的粮食作物有所谓“五谷”、“六谷”之称,其中主要是指稷、稻、麦、豆、黍等,后代又先后从国外引进了玉米、红薯等。
    ??在长期的耕作实践中,古代农业形成了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春秋战国时就有人提出了“活田勤谨,则亩盖三升”,这就是挖掘土地潜力,提高产量。在此传统下历代对土壤施肥、耕作、田间管理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如汉代推行的代田法,即在田间开沟作垄,沟垄相间,沟中播种,出苗后将垄上的土逐次推到沟里,培育植物根部,次年沟垄互易,这样以后“一岁之收,常过缦田亩一斛以上,善者倍之”。再如汉代施行的溲种法,即用骨汁、雪汁、蚕粪、羊粪、附子等混和物处理种子。宋元时提出了“地力常新论”,认为合理施肥能使地力常新。
    ??和农业发展紧密相连的还有农业机具的制造和水利工程的修建。中国古代农业机具制造技术是相当先进的,原始社会时出现了耒和锄。春秋时发明了灌溉提水工具辘轳,战国时出现了牛耕和铁制的犁。东汉时出现了相当先进的灌溉机——龙骨水车。以后农具随着生产和技术的提高而不断完善,宋元时期农具的制造居于世界的领先地位。但封建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限制了古代农具的发展,故近代农业机具的制造最终落后于西方。
    ??中国古代有很多水利工程,其规模的宏大、收益的显著在世界上是首屈一指的。公元前597年前后修建的芍陂水利工程是我们最早的一座大型的蓄水灌溉工程,建于公元前3世纪的都江堰工程更是闻名世界。整个工程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部分组成,具有防洪、灌溉、航运三种作用,建成后川西南地区成为“水旱由人,不知饥饿”的“天府之国”。另外还有漳水十二渠、郑国渠等一些水利工程。秦汉以后,各地因地制宜,修建了多种多样的水利工程,对农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伴随着农业的发展,农学著作也日益丰富,其中以《齐民要术》和《农政全书》尤为重要。《齐民要术》由北魏贾勰所著,共十卷,着重介绍了农、林、牧、副、渔各项技术知识,有相当高的水平,书中一些关于农学和生物学的知识在世界上保持领先地位达一千多年。
    ??《农政全书》由明代徐光启所著,共六十卷,包括农本、田制、水利、农器、农时、开垦、栽培、蚕桑、牧养、酿造以及备荒救荒等多方面内容,同时又吸取了一些西方先进的农学知识,还提倡种植外来作物,打破了水土不宜说。
    ????(二)陶瓷、造船、纺织、冶炼等技术
    ??中国素有“瓷器之国”之称,商代采用高岭土作胎,经过1200摄氏度高温烧成青瓷,已具备了瓷器的特征,以后制瓷业不断发展。唐代越窑以生产青瓷闻名全国,其胎体灰色,釉色呈青黄,光洁晶莹;邢窑以烧制白瓷而著称;唐三彩则更是世界闻名的多色釉陶器。宋代制瓷业趋于完善,出现了著名的五大窑,即官窑、钧窑、哥窑、定窑、汝窖,所烧瓷器均为上品,如哥窑所烧的“百圾碎”。明清两代,江西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中心。
    ??古代陶器的制造起源很早,新石器时代已出现了彩陶、黑陶,以后由于瓷器的迅速发展而不受重视,惟有江苏宜兴以生产紫砂壶而闻名,享有“世间茶具称为首”的美誉,深受中外人士的喜爱。
    ??在造船方面,新石器时代己出现了筏子,古人称为“桴”,稍后又出现了独木舟。秦汉以后,中国的造船业逐渐发展壮大,其中尤以秦汉、宋元和明几个时期发展迅猛。秦汉时期出现了各种类型的船只,造船技术已很高,如汉代所造的楼船,甲板上高达三层,用途非常广泛。宋元明时期造船业走向了繁荣,当时无论是在造船技术、船只数量上,都居于世界前列,尤其是当时海船的制造,以泉州所造的海船最为有名,体积庞大,负载量多。明代造船业达到了顶峰,当时规模最大的造船工厂有江苏龙江、淮南清江、山东北清河等。明代郑和曾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了非洲东海岸,所乘船只称为“宝船”,船身长150余米,宽11米,船桅杆长11.07米,有帆12张,排水量达万余吨,郑和下西洋时规模之大,船只质量之高,是其他国家无法相比的。明后期以后,尤其是清代,朝廷闭关锁国,多次颁布禁海令,使造船业受到很大冲击,逐步走向了没落。
    ??纺织在中国出现较早,原始社会己出行了纺织机具。中国纺织业以丝织和棉织最富盛名。古代中国被西方称为“丝绸之国”,丝织业在中国非常发达,在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了一件素色纱制禅衣,衣长128厘米,重量却只有49克,足见纺织的高超。汉代丝织品品种丰富,有绵、绫、綺、罗、纱、绢、缣、缟、纨等不同品种。张骞出西域后,中国丝绸走向了世界,使世人惊叹。以后中国丝织业在历代都得以发展,工艺不断提高,品种日趋丰富。如唐人的“纬锦”,采用纬线起花,用二层或三层经线变纬的织法,富丽华贵。清代在南京、苏州、杭州三地建立织造衙门,称为“江南三织造”。棉纺织是跟丝纺织一起产生的,以后随着棉花种植区的扩大,棉纺织业为广大百姓提供了实用、便宜的棉织品,除此之外,古代还出过麻、葛毛纺织和混纺等,在纺织机械方面,原始社会时有纺缚。西汉时手摇纺车开始定型,提花机也初具规模。宋代出现水转大纺车,元代黄道婆改进旧的纺车,提高了效率。宋元时的纺织机已发展为多锭,而在欧洲,直到14世纪还只是—个锭的纺车。
    ??中国古代冶炼技术在殷商时开始起步,殷商时期掌握了根据火焰颜色辩别青铜纯度的方法,而且青铜铸造技术非常发达,如司母戊大方鼎重达875公斤。古代炼铜的方法主要是胆铜法,即将碎铁放在胆水(硫酸铜)槽中浸泡,铜就沉积在槽底。春秋战国时已经掌握了生铁冶炼技术,铁制工具日益增多。以后又出现了炼钢,古代炼钢主要采用“百炼钢”法,东汉时在炼钢时将许多薄钢片反复加热、折叠、锻打而制成的钢,根据加热锻打的次数,分三十炼、五十炼、百炼等。魏晋南北朝时又有灌钢技术,即将熔化的生铁与熟铁合炼,而成为优质钢。这是当时最先进的炼钢技术。在古代冶炼技术中,铸造技术占有重要的地位,古代铸造主要有泥范铸造、铁范铸造和熔模铸造,其中熔模铸造法是最精密的。这种方法是用调好的油蜡制模,然后在外部敷以泥料制型,加热后化去蜡模,入窑烧制后趁热浇铸。与冶炼工艺相结合的冶炼工具设备亦不断提高,如冶炼炉、鼓风设备等等。春秋时中国已用竖炉炼铜,以高炉冶铁。东汉时出现了利用水力鼓风的“水排”,宋明时采用活门式木风扇和活塞式木风箱,这些设备在当时都处于世界的前列。

    身份已验证:赵志斌 河北张家口

    离线 抚顺金义
    实名认证
    好评
    273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1
    注册时间
    2010-05-27
    最后登录
    2024-05-26
    3楼 发表于2012-08-01 11:32:25

    那是必须学历史地

    离线 年代久远
    实名认证
    好评
    49
    差评
    1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06-04-10
    最后登录
    2024-06-03
    4楼 发表于2012-08-01 11:41:19

    中国古代在科技方面有过骄人的成就,在众多的领域里都位居于世界前列,为人类文明做出了突出贡献。但是到了明代中期以后,情况就发生了改变,古代科技每况愈下,发展缓慢迟滞,最终在近代被西方超过,并远远落后于世界。对于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许多人作过多方面的探索。我们觉得,中国古代科技在近代发展迟滞,既有文化传统的原因,同时又有社会制度的原因。
    ??中国传统思想以儒学为主,尤其是汉代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之后,儒学经过历代统治阶级的提倡,成为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观念。儒家思想不重视自然的研究,不重视实际的观测和精密的分析,影响和阻挡了科学思想的进一步发展,科学技术难以实现质的飞跃。尤其是到了封建社会后期,科学成为统治阶级禁锢人们思想的工具,严重束缚了人们的创造力、想象力的发挥,成为阻碍中国科技发展的绊脚石。
    ??中国传统文化中缺乏理性精神,古代科技固然成绩突出,但“这些成果在技术方面停滞于农业和手工业的经验工艺的水平上,在理论上始终贯穿着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变幻莫测的道、气等概念来建构学术体系,如阴阳概念至今仍是中医的医理基本用语,许多著作如《抱朴子》、《梦溪笔谈》、《本草纲目》中混有大量的荒诞不经的反科学的成份……”。理性精神的匮乏,使人极少对自然进行研究,或层次是非常低的,基本上没有超出经验的层次,没有升华到系统的理论体系,故而有人指出,中国古代科技是“技术”发达而“科学”落后。科学是关于自然现象和规律的知识体系,技术则是有关工具、物质产品以及它们被用来达到实用目的方式的知识,这二者是不同的概念。古代科技在实用性基础上混淆了这二者的区别,正如他人所说的,领先于世界的四大发明,用现代的观念看,它们只是技术的发明,而对科学体系的建立是无甚贡献的。再如古代数学受到《九章算术》的影响,以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为主要目的,而少有逻辑推理,所以古代数学算术发达,而几何证明落后。近代以后,伴随着西方近代科学技术的传播,有些人开始注意到这个问题,并有意识地对科技进行区分,如严复在《原富》中提出:“学者考自然之理,立必然之例。术者据己知之理,求可成之功。学主知,术主行。”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很强的封闭性,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地理的,也有文化自身的原因。再加上古代文化成就显著,后人在祖先耀人成就的光环下、很容易熏陶出“唯我独尊”的心态。封闭性的传统和“唯我独尊”的心态结合一起,使近代中国在与西方科学技术相接触的过程中,对之顽强地抵制、排斥。修建工厂,引进西方先进的工业,而对科学思想却是排斥的,骨子里仍顽固地坚持儒学的思想。??从文化传统上看,造成中国古代科技在近代发展迟滞的原因,除了这些外,还有传统思维方式的原因。??从社会制度上来看,中国有长达两千余年的封建制度,在其漫长的发展道路上,建立起了以宗法、等级制度为形式,以儒学为意识形态的专制的封建统治体系。这种专制的封建制度严重妨碍了古代科技向近代科学技术的转化,尤其是限制了知识分子创造力的发挥。?古代的知识分子在封建制度下把毕生精力用于对儒学经典的注疏、研读之中,把科技视为雕虫小技而不屑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即便去研究,也是本着治理国家这一实用目的。??就社会制度而言,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制度滋养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家庭本位的生活方式,并养成了诸如因循守旧、不重效率,缺乏冒险精神等等陈旧的习惯。这些因素都不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提高。
    ??中国古代以农业立国,传统农业在战国时期随着制度的改革,工具、技术的改进,生产效率得以迅猛提高,过去大田的集体耕作形式逐渐被小亩的个体耕作形式所取代,农业经济分解为小农分散经营的个体经济。土地成为个人的私有财产,农民被局限在有限的土地上。而一家一户的生产单位同时又成为基本的消费单位,土地上的收获多是自产自销,在种植粮食的同时又自己生产各类手工业制品,男耕女织成为古代传统农业家庭的基本形式,进而逐步形成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中国古代把农业作为国家的根本,以农为本,重农轻商,这种思想在先秦时代就已经展露。韩非指出:“其商之民,修治苦窳之器,聚弗靡之财,蓄积待时而牟农夫之利”,这种思想成为后代抑制工商业发展的理由。商品经济的不发达,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商品生产受到抑制,财富不再用于发展生产、提高生产率,而转向土地的买卖,有钱的人大量兼并土地,普通农民丧失了土地,失去了生存的基础,使社会矛盾日趋激化,再加上小农经济使个体的、散漫的农民在自然灾害的威胁之下束手无策,故而古代社会形成了具有周期性的经济波动。经济的波动,社会的动乱,无疑使古代科技的发展受到了沉重的打击。
    ??

    身份已验证:赵志斌 河北张家口

    离线 京冀泉友
    实名认证
    好评
    53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5
    注册时间
    2010-02-05
    最后登录
    2024-05-29
    5楼 发表于2012-08-01 11:48:56

    还是学学,外国 更先进的技术吧。

    2021-04-16 转正
    发帖 回复
    返回列表页1 转到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