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记住登录
登录
发帖 回复
返回列表页1 转到
    查看 3827 | 回复 8

    太清丰乐铸地新考

    一键送评园地评级,为您保驾护航
    离线 孔方兄*
    实名认证
    好评
    0
    差评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03-04-02
    最后登录
    2021-04-10
    楼主 发表于2003-04-02 15:53:00
    — (小李子) 执行压帖操作 (2020-02-11 14:33:45) —

    2000年9月份,江苏宜兴出土一批六朝钱币窖藏,因为其中伴有数量较大的太清丰乐钱,而倍受泉界瞩目。
    在此之前,因为太清丰乐钱存世稀少,又未见诸录对此钱的明确记载,因此对于它的归属及性质问题还一直存在争议。后来,人们把争论的焦点集中于前凉和南朝萧梁,因为它们都使用过“太清”这个年号。但是,因为没有来自甘肃(前凉旧地)的太清丰乐的钱币实物,而在江南地区(南朝故地)却频频出现,所以人们一般认为太清丰乐为南朝萧梁铸币,这是有可靠的实物出土依据的。著名泉藏家罗伯昭先生亦主张太清丰乐的“梁币说”,并撰文对此进行了比较深入和详尽地论证,此文发表在《泉币》第十七期的杂志上,详情读者可以查阅,笔者不再赘述。而零星见于诸录关于此钱的的记载,也多主张梁币说,《王荫嘉品泉续录》中就载有一品,并加注说明太清丰乐为萧梁铸币。但此次宜兴出土太清丰乐钱以后,却破天荒出了一个“陈币说”,在泉界可以算是一大热门吧!

    提出“陈币说”的是吴伟强先生,他在2000年第3期的《中国钱币》上提出此说,并进行了论证。他首先提出了一个假设;如果太清丰乐钱铸于南朝萧梁时期,就应该载于生活于当朝的钱币专论家顾烜所著《顾烜钱谱》。而事实上《顾烜钱谱》中并没有太清丰乐钱的记载,并以此推翻梁币说。但是笔者对此持不同意见。

    “太清丰乐”钱未载于《顾烜钱谱》,并不一定非梁铸。顾烜系南北朝时南朝梁吴郡人,生于五世纪末,曾任临贺王正德记室兼吴郡五官椽,后人推测其卒于“侯景之乱”,时在梁太清三年(公元549年)。据邹志谅先生论及顾烜及其钱谱一文,称《顾烜钱谱》成书于1500年前。而邹先生此文载于《中国钱币》2000年第3 期,据此时推算,《顾烜钱谱》就应当成书于公元五世纪末,跟顾烜生年一致,这个时间肯定也是不确切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先来看一下顾烜在其钱谱中所载钱币。

    中国在南北朝时期就已兴起了集币热,并出现了一批专业研究古钱币发展的人才,顾烜即是其中比较著名的一位,其所著《顾烜钱谱》所载钱币上自先秦,下至六朝,并遍及大江南北。其著述后被南宋洪遵引进《泉志》,是中国历史上不可多得的最早研究钱币专业理论的文献。其中所载钱币,南朝钱最晚记于梁普通四年所铸铁五铢,并同年铸大吉、大通、大富五铢铁钱(今此三种铁钱仅有记载,而并未见真钱存世,昔丁氏《历代古钱图说》曾载此三种铁钱合一的钱范,为民国二十四年十二月间南京通济门外出土。),而此时是公元523年,以后钱币,不论多寡,均不见载。而其中的北地钱,最晚记于北魏太和五铢,其铸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即公元495年。而这个时间是公元五世纪末,尚在公元523年以前,暂且不论。继往后推之,至孝庄帝永安二年(公元529年),北魏即铸永安五铢,而《顾烜钱谱》并未见载。因此笔者推定《顾烜钱谱》当成书于公元523年至公元529年间,最晚应当不迟于公元530年。否则,永安五铢将有很大的可能性被载入《顾烜钱谱》,其理由如下:(一)《顾烜钱谱》曾记北魏初太和五铢,说明顾烜不只研究和记载本朝钱币,因此在所记内容上不排斥北朝钱。(二)永安五铢是北魏铸行比较成功的货币,其流通面广,流通时间长,铸量较大,故于今并非稀见之钱。而顾烜既生活于同时期的南朝,又热衷于钱币的收藏和研究,因此极易被顾烜注意并载入钱谱。(三)梁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和吴郡相距不远,并都邻近北朝边界。因此,北地钱在南朝北疆出现也是很正常的。(四)南北朝时期,集藏和研究钱币,就已经成为一种专门的社会活动,并导致广大钱币爱好者有意识地搜求和辑录。从这个意义上讲,就更提高了永安五铢载入《顾烜钱谱》的可能性。

    因此,按以上笔者推定的《顾烜钱谱》成书的时间,若“太清丰乐”为梁币说成立,并且尽量把铸期提前,也不应早于太清元年(公元547年),此时顾烜虽还未亡卒,但《顾烜钱谱》成书却至少已有17年的时间,“太清丰乐”怎会在《顾烜钱谱》中出现呢?因此,依据太清丰乐未载于《顾烜钱谱》这一事实,而否定太清丰乐为萧梁铸币,是错误的。
    此外,吴伟强先生为了证明太清丰乐为南朝陈钱,还以此批钱中有陈天嘉五铢伴出为由(而刘建平先生提供的此次出土的钱币分类情况中,也并未言明有陈天嘉五铢伴出。),将窖藏时间推至陈初,并且提供了陈天嘉五铢的拓图。经笔者查阅各钱谱,发现吴先生提供的陈天嘉五铢的拓图与华光谱先生编著的《中国古钱目录》96年版所载的陈天嘉五铢的拓图极为相似,甚至连细微处都不差分毫(排除印刷效果的差异)。因此笔者怀疑,此拓图系从华氏《目录》96版转载,而并非此次宜兴出土钱币中的实物,因此不能用来说明此批钱窖藏的时间在陈天嘉三年以后,也不能用作太清丰乐为陈钱的佐证。另外经笔者查证,吴先生提供的公式女钱的拓图亦系转载华氏《目录》96年版,而太清丰乐钱的拓图系从华氏《目录》97年版转载。

    因此,笔者对太清丰乐的“陈币说”予以否定,而对其为梁币说重新加以肯定。下面笔者拟对此次宜兴出土钱币的情况作一下分析,进一步为太清丰乐的“梁币说”寻求一些新的证据。
    (一)根据刘建平先生提供的此批钱的分类情况来看,剪边五铢占大多数,大约在70%左右。根据历次出土剪边五铢的窖藏情况分析,此种边无轮郭的五铢钱大多出于东汉至南北朝时期的墓葬中,上限约在东汉中期,下限约在南北朝时期南朝的最后一个朝代――陈,立国之前。因此仅凭这一点把这批钱窖藏的时间断在此间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二)据刘建平先生称:“五铢女钱约占总数的19%,有8000枚左右……”。笔者认为,这里的“五铢女钱”,应是梁初所谓的公式女钱,但是因为跟梁初公式女钱重量上不相当,形制上也略有出入,才使刘先生产生了“好像从大到小有意减重”的疑问。其实这也不难理解,其一:虽然,从东汉至六朝都有女钱流通,但这种女钱大多是带外郭的普通五铢钱剪成的对文钱,是官府铸钱一度减重,而导致民间私剪的结果,这种钱虽然能够流通,但官府是不支持的。但是在南朝的萧梁时期这种钱的流通却得到了官府的承认,并出现了由官府铸造的女钱,称公式女钱,这在五铢女钱流通的历史时期内也是唯一的;其二:从有意减重这一现象上也正好可以看出,即梁初梁武帝铸公式女钱,于普通四年(公元523年)铸行铁钱之后,仍续有铸造,只不过重量上大大减轻,这是符合货币随朝代兴蓑的变化“先厚重后轻小”的发展变化的规律的。而且这一时期铸造的女钱,有一部分在形制上也延袭了梁普通四年所铸铁五铢,最明显的特征是钱背都有从内郭的角部到外郭渐细的四出文。一方面,这不但证明了此批钱窖藏年代应在梁普通四年铸行铁钱之后;另一方面,因为一起出土的太清丰乐钱钱背也有类似的四出文,因此,这种公式女钱可以作为太清丰乐钱是萧梁铸钱的佐证,而且铸造时间也当在梁普通四年铸行铁钱之后。
    (三)梁普通四年(公元523年)梁武帝大量铸行铁钱,引起严重的货币贬值,物价踊贵,曾经出现了用车装载大量铁钱购物的局面,严重影响了货币及商品流通秩序。从客观上讲,这种局面不会维持太久的时间,大约在铸行后一、二十年间而渐废,而民间仍恢复以大量的女钱及对文钱等交易,与官府续铸的公式女钱同时流通。从历次出土的梁中后期的钱币窖藏来看,大部分只伴有少量的铁钱出现,品种最多的是各式女钱及对文钱,其次是五花八门的民间私铸钱,两汉各类五铢包括新莽钱也夹杂其间,而最明显的断代物是梁元帝承圣年间铸两柱钱,也时有发现。
    (四)上文所提到的两柱钱即两柱五铢,是梁元帝承圣年间(公元552年-公元555年)铸钱,有较大的铸量,不算稀有之钱,但其中并未发现,说明此批钱的窖藏时间应当不晚于这个时间。

    综合以上的论证,笔者以为,此批钱的窖藏时间应在梁后期废用铁钱恢复铜钱之后,下限应在梁元帝承年间铸两柱钱之前,而此次大量的太清丰乐钱相伴出土,说明太清丰乐钱确为萧梁铸钱,具体时间在梁武帝太清年间(公元547年-公元549年)。

    另外,笔者根据刘建平先生提供的出土太清丰乐钱的情况进行分析,认为太清丰乐不是普通的流通钱,而是梁武帝为改元所铸的纪念性质的赏赐钱。其理由如下:
    (一)    钱文为“太清丰乐”,既含年号,又含吉语,意思是说“时值太清,国民丰乐”,纪念意义十分明显。
    (二)    自先秦至隋末,中国货币以铢两纪重,一直到唐初铸开元通宝,称宝货制,并沿用至清末。而在通行铢两纪重钱的历史阶段内,自从汉武帝罢半两钱改铸五铢钱以来,一直到隋末都是以五铢钱的流通作为主线,并出现了两铢(南朝宋铸)、三铢(汉初的货币仍沿用秦制,后改铸三铢钱,之后又有一段时间铸行半两钱,其后又改铸五铢钱,一直沿用下来。)、四铢(南朝宋铸)、六铢(太货六铢,南朝陈铸)和八铢(南朝宋有四铢钱,继其后又铸“当两五铢”,名为“五铢”,其实是当两枚四铢,实重八铢。)的使用。而南朝宋曾有“孝建”钱,是因为前有孝建四铢,而到后期在重量上已经不能和“四铢”相提并论,连钱文也省去“四铢”二字,成为“孝建”了。至于永光、景和,是因为南朝宋曾铸“两铢”钱,而永光、景和实重二铢,是两铢钱的别种;而王莽所铸“六泉十布”以及三国时蜀地当百系列钱和东吴大泉无一不属纪重钱的范畴。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南朝梁境内流通钱十分复杂:有前朝古钱,亦有当朝铸币;有铜钱亦有铁钱;有官铸亦有私铸;而且大小轻重不一。若梁武帝有志于改革币制,断民间私铸,必先权其轻重,除了重量上严格标准以外,面文也应当纪重。而太清丰乐钱面文不纪重,而且大小轻重又不一致,和中国货币发展的一般规律及货币改革的客观要求相矛盾。
    (三)    梁武帝改元太清仅三年,而且自太清二年八月,即逢侯景起兵寿阳叛乱,也就是说,太清丰乐仅有一年多的时间从事议铸、试铸及批量铸造。而且此次出土的太清丰乐钱,形式一致,说明这批钱当是一次性铸就。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批太清丰乐钱却分为厚肉、中肉、薄肉三等。厚肉者约4克;中肉者约3.5克;薄肉者约2.5克。若这批钱作为流通用,则存在两种可能性。其一:根据钱币大小轻重的不同,按一定的价值比例兑换,折值使用。但是这种钱制,自唐初才开始立制,是非纪重钱宝货制的产物。唐开元通宝曾有试铸当十型;乾元重宝有折十型,并大量的投入流通;至北宋时,这种钱制已日臻成熟,在交换中价值最小的是小平钱,向上还有折二、折三、折五、折十,分别以两倍、三倍、五倍、十倍于一枚小平钱的价值流通。但是,太清丰乐钱铸于纪重钱流通的历史阶段内,因此这种假设是不可能的。其二:是货币随朝代的兴衰而不断减重的结果。纵观各朝货币,立国之初,始行新币,必严格钱法,钱币厚薄大小都有严格的标准;而至后期渐薄渐小,钱法松弛,民间私铸亦起,从而导致货币贬值。但是从客观上讲,这种变化是需要很长时间的,并非一朝一夕的事。但是前面我们提到太清丰乐钱铸期短,仅是一次性铸就,所以这种假设也是不可能的。

    综合以上的论证,笔者认为太清丰乐钱决不是普通的流通钱,而是一种纪念性的赏赐钱。而被赏赐的对象分为上、中、下三等。上等者赏厚肉者,重4克;中等者赏中肉者,重3.5克;下等者赏薄肉者,重2.5克。

    最后,笔者对太清丰乐钱的铸造和窖藏情况作一个推测:公元547年,梁武帝改元为太清元年。为了庆祝改元,梁武帝责成某个铸币机构设计并铸造一批纪念性钱币。这批钱币铸就后,并未及投入使用,又适逢侯景起兵寿阳叛乱,于是就搁浅了。其后,这批太清丰乐钱除少数流出外,其余的辗转到了宜兴,并和其它当时的一些流通钱币于战乱中入土。而至于现在所见的背无四出文的太清丰乐钱,应为当时批量铸造前的试铸性质。

    至此,对太清丰乐钱的萧梁币说的进一步论证就全部结束了。笔者感谢刘建平和吴伟强两位泉友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出土材料依据。同时,希望广大泉友在论钱时,一定要尊重事实,提供真实的材料依据,千万不能道听途说,贻误世人。

    (此文2001年12月10日完成初稿,2002年9月3日完成最后一次修改。)
    说明:本人搞古钱币收藏多年,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本文是余针对2000年9月份江苏宜兴出土太清丰乐钱以后所写,今献与大家,希望提出富贵意见。来信请寄:山东省潍坊市潍城区向阳路小学  王光明  收  邮政编码:261041

    [此贴子已经被haozi于2003-4-8 23:17:26编辑过]

    离线 LAI
    一级发帖
    好评
    1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02-10-01
    最后登录
    2022-04-16
    1楼 发表于2003-04-02 16:44:00

    好文章!

    离线 男泉
    一级发帖
    好评
    0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02-11-03
    最后登录
    2024-01-29
    2楼 发表于2003-04-02 17:25:00

    長見識

    离线 浪淘沙
    一级发帖
    好评
    1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1
    注册时间
    2002-09-12
    最后登录
    2021-04-10
    3楼 发表于2003-04-02 18:35:00

    好文!

    离线 辽东泉友
    一级发帖
    好评
    0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03-02-11
    最后登录
    2021-04-10
    4楼 发表于2003-04-08 22:38:00

    考证的很好。

    离线 熊白
    实名认证
    好评
    13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1
    注册时间
    2002-09-12
    最后登录
    2021-04-10
    5楼 发表于2003-04-21 06:52:00

    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好文。惟赏赐钱一说似走得远了一点--与王兄商榷。

    离线 孔方兄*
    实名认证
    好评
    0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03-04-02
    最后登录
    2021-04-10
    6楼 发表于2003-04-22 04:56:00

    对于太清丰乐钱性质的问题,文中亦有论证。6楼的泉友如有什么疑问可以提上来,大家共同讨论。

    离线 000768
    初级发帖
    好评
    0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03-04-17
    最后登录
    2021-04-10
    7楼 发表于2003-04-26 00:14:00

    长知识。

    离线 温磊
    五级发帖
    好评
    21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1
    注册时间
    2002-04-24
    最后登录
    2023-03-26
    8楼 发表于2014-08-29 22:09:22

    再次拜读,现在这样的文章没有了。

    2016-03-02 转正

    发帖 回复
    返回列表页1 转到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