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记住登录
登录
发帖 回复
返回列表页1 ...上一页234567891011下一页... 14 转到
    查看 13471 | 回复 135

    [欣赏] 有宝还须识宝人!

    一键送评园地评级,为您保驾护航
    离线 东胡
    一级发帖
    好评
    0
    差评
    0
    精华
    1
    注册时间
    2003-01-29
    最后登录
    2021-04-10
    50楼 发表于2011-06-11 05:17:36
    引用第39楼lcf863于2011-06-09 22:11发表的  :
    宝贝还真不少

    没几件、
    主要想法是别亏待了这件东西,东西能找我来,也是缘分!

    离线 东胡
    一级发帖
    好评
    0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1
    注册时间
    2003-01-29
    最后登录
    2021-04-10
    51楼 发表于2011-06-11 05:59:47
    引用第37楼baiyang于2011-06-09 20:24发表的  :
    老兄好!这字大概无人识得

    老弟您看: 在金石拓片中,《中山国石刻》是苦禅老人最喜欢的拓本之一。该石刻又称监罟刻石,是秦统一中国、统一文字之前中山国当时所使用的文字,1976年在河北省平山县出土,文字刻于天然的河卵石上。对于此石刻年代,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它略早于“中国最早石刻文字”——石鼓文;另一种认为它略晚于石鼓文。

        李燕先生讲述了这副拓片的来历:“1977年前夕,我正在石家庄干校接受再教育。我忽然听说旁边有个公社,它仓库里有一批石头,是当地的农民献出来的,上面有字。当时我就一激灵,这是过去春秋时代中山国的旧址啊。这地方石头上要是有字,一定是先秦时代的。那将会出现一块可以和《石鼓》并驾齐驱的石刻文字。因为从小受的家庭教育,我才感受到它的价值。当时我亏了认识一个部队的同志,他在星期天找到一辆吉普,开到那去。事先我做了拓印的工具,全套都预备齐了。到了后就抓紧时间去拓了10份拓片,其中有6份效果比较好。我的这些中山国石刻拓片成了珍贵的初拓本,该石刻铭文共19个字。后来我将此拓本交给家父苦禅老人过目,老人把玩了很久,作了如下题字:‘此石近发现于河北平山县,系古春秋时代中山国之石刻,或更早。燕儿拓数纸,此其一也。丁巳(1979年)春正月苦禅题。’不久,我就汇报给当时国家文物局的领导,又汇报给谷牧同志。他们都很重视我谈的这一事情。现已陈列于故宫博物院展厅,此石刻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

    古中山国现在在何方
    20世纪30年代,当那块在平山县三汲乡地下沉睡了两千多年的“大河光石”,被当地农民刨出地面时,一个湮没在历史烟云中的古老王国被惊醒了。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活动在石家庄一带的鲜虞人创立了中山国。公元前414年始建于顾(今石家庄晋州东),公元前381年迁都灵寿(今平山三汲),在80多年的时间里经历了5代君主,疆域“方五百里”,拥有百座城池,是仅次于战国七雄的“千乘之国”。
    公元前314年,燕国内乱,中山国乘机出兵夺取燕国大片土地,名声大振。赵国面对中山国的强势,推出“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连年发兵进攻中山,公元前296年,中山国灭亡。
    20世纪7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平山三汲乡发现中山故城遗址,城垣南北长4.5千米、东西宽4千米。城垣呈不规则三角形,依地势修筑。城内文化内涵丰富,分为东西两城。东城为宫殿建筑区、手工业作坊区和居住区;西城为王陵区、商业区、居住区和农业区。王宫建筑规模宏大, 手工业作坊按照制陶、铜、铁、骨器、玉器、铸币划分,反映出当时的繁荣景象。
    在中山王墓中,出土了大量精美珍贵的文物:铁足铜鼎和夔龙铜方壶是目前发现铭文字数最多的战国青铜器;错金银龙凤铜方案、错金银双冀神兽、虎噬鹿屏风架及巨型铸铁方盆等金属器物都是中国罕见的文物精品;青铜“兆舆图”是目前世界上发现最早使用比例尺的建筑图;两壶古酒在地下尘封了2300多年仍然散发着香气,是世界上发现保存年代最久的古酒实物。
    在故城遗址附近发现了中山守丘石刻和中山王池囿遗址。石刻成于公元前378年,是中国发现最早的碑碣实物;池囿则是石家庄一带发现最早的古园林遗址。由于历史久远,中山国的许多情况并不为人们所知,它连同它的神秘给石家庄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离线 东胡
    一级发帖
    好评
    0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1
    注册时间
    2003-01-29
    最后登录
    2021-04-10
    52楼 发表于2011-06-11 06:12:26

    回 51楼(东胡) 的帖子中山国石刻

    中山国石刻的视频节选材料1_2574_55b010ac2941159.jpg
    1_2574_970322240a76033.jpg
    1_2574_e347a8dce043c10.jpg
    1_2574_54d33c8895947ce.jpg
    1_2574_d4d675777a2faf5.jpg
    1_2574_a04048d8d48b1b1.jpg
    1_2574_2d2c3eceed79b29.jpg
    1_2574_c9c6134c33f1952.jpg
    1_2574_a4e91af345cf550.jpg

    离线 东胡
    一级发帖
    好评
    0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1
    注册时间
    2003-01-29
    最后登录
    2021-04-10
    53楼 发表于2011-06-11 06:31:18

    中山国石刻的视频节选材料1_2574_1c03a92d9a95069.jpg

    离线 东胡
    一级发帖
    好评
    0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1
    注册时间
    2003-01-29
    最后登录
    2021-04-10
    54楼 发表于2011-06-11 06:45:21

    李燕和“中山国石刻”初拓本
    在中国石刻历史中,有一块“中山国石刻”非常重要,虽然发现的时间不长,现在已被列为国家一级重要文物,由河北省博物馆收藏。而这块“中山国石刻”初拓本的手拓者,正是我国著名国画家李燕先生。围绕着“中山国石刻”初拓本还有着鲜为人知的故事,可为历史补一段趣话。
      一、中山国和“中山国石刻”
      中国的春秋时期,曾经出现了一个不小的国家,叫中山国。据史书上记载:公元前506年,鲜虞人在有险可守的中人城(今河北唐县西北粟山)建国。因中人城城中有山,故曰“中山”,这便是初期的中山国,中山之名始见于史书。公元前457年,晋派新稚穆子伐中山,直插中山腹地,占领左人、中人(在今河北唐县境内),“一日下两城”,中山国由此受到致命的打击。公元前296年,赵灭中山国,将王尚迁徙到肤施,中山国自春秋末期立国,经过200余年时间,宣告灭亡。
      1974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河北省平山县三汲乡一带发现一处战国时代古城遗址,发掘了大小墓葬30座,出土了许多精美的文物。这一重要发现,揭开了中山国神秘的面纱。考古工作者还曾在河北的顺平、唐县等地发现了土石混筑的战国中山长城,长城高处约有3米,宽0.5-2.5米,做法是两侧挖地基,砌石块做边墙,中间用土和碎石填充。
      中山国的文字遗存,无论对于历史考古还是研究中国书法的历史发展都极其重要,而李燕先生手拓的“中山国石刻”初拓本,无疑是中山国的文字遗存中的重中之重。
      据李燕先生介绍,实际上在抗日战争时期这块类似大卵石的“中山国石刻”,就已经被发现。当时,河北平山的一位农民偶然在小丘上发现了它——发现它的理由是这块石头上有文字,可是农民不认识字,他朴素地认为,有文字的东西就是老祖宗的遗物,因为害怕被落入日本鬼子之手,于是他赶忙拉来马车,运回家中埋藏起来。由于被发现时,“中山国石刻”有文字的一面朝着土地,所以它历经数千年没有被风化,完好保存至今。
      1976年,这位老人听说来了文物工作队发掘了中山国文物,遂将此石献给了国家。这实在是一件爱祖爱文物的义举。可惜,我们今天已经不知道这位老人的姓名了。
      就是在1976年,这位老人刚刚将此石献给了国家,还没有引起学者们重视的时候——此石还安静地躺在平山县七汲公社的农具仓库的时候,是李燕先生首先发现了它的重大历史价值。

    离线 东胡
    一级发帖
    好评
    0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1
    注册时间
    2003-01-29
    最后登录
    2021-04-10
    55楼 发表于2011-06-11 06:46:11

     二、“中山国石刻”初拓本一共8张
      李燕先生说:“在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结束前夕的1976年,我被第二次送去接受‘改造’,地点是石家庄干校。其间,偶听得当地友人谈及,在不远的平山县,发现了春秋时代的古墓,并言及那里有一块大卵石,上有石刻文字云云。这立即使我这颗敬祖追远之心为之一动。我连忙自制了简单的拓印工具,联络了两位文物部门的干校同学,并由当地一位部队友人提供了一辆吉普车。我们利用难得的一天休假,驱车往平山县的七汲公社,终于见到了存放在农具库的那块大卵石。”
      今天李燕回忆往事的口吻有些轻描淡写,事实上,他当年去亲拓“中山国石刻”的举动是很麻烦的事。首先,他是被“管制”的人员,只能利用星期天的时间秘密地去做,这在当时的政治上是有风险的;其次,他要自制拓印工具和联系交通工具,这些工作琐碎而艰难。但是,他为什么还要坚持“拜见”这块石头呢?这和他的家庭出身有关系。
      李燕的父亲是我国著名的国画大师李苦禅先生。李燕在父亲的教诲下很早就懂得了金石艺术对中国画的重要影响,特别是对于从事写意中国画的画家,学习金石艺术是必修课。苦禅先生喜好碑帖收藏,一辈子没有中断过书法临帖。他应该是中国美术史上坚持临碑摹帖时间最长的画家,到他80岁的时候,每天中午起来还在那里摹碑、摹帖。
      李燕当初听人家说,“那块石头上的字,没有人能够看得懂。”李燕就敏锐地意识到,这一定是高古文字,一定非常重要。但是,他当初根本没有想到,自己将亲拓的是宝贵的“中山国石刻”文字。
      和李燕先生同去的另“两位文物部门的干校同学”,分别是石志廉和金枫先生。
      李燕初拓的“中山国石刻”一共十一二张,但是拓印成功的只有8张,其他的都废了。这8张拓片的去处是:部队的军官朋友和吉普车司机各收藏了一张、金枫一张、石志廉2张(其中一张送史树青先生进行考古之用),还有一张是李燕回北京后,找到国务院的领导同志谷牧,反映“中山国石刻”的历史重要价值,请求重点保护这一重要历史文物时,交给给了谷牧同志。李燕自己收藏了两张。苦禅老人过目时,老人把玩良久,援笔在其中的一张初拓本上题道:“此石近发现于河北平山县,系古春秋时代中山国之石刻,或更早。燕儿拓数纸,此其一也。丁巳(一九七七年)春正月苦禅题。”

    离线 东胡
    一级发帖
    好评
    0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1
    注册时间
    2003-01-29
    最后登录
    2021-04-10
    56楼 发表于2011-06-11 06:47:56

     三、“中山国石刻”的释文
      “中山国石刻”,是在原石较平的一面刻有篆书两行,计19字。对于此石刻的年代,有人认为它略早于“中国最早石刻文字”的秦国“石鼓文”,有人认为它略晚于“石鼓文”。但无论如何,在当今所有的中国石刻文字拓本宝库中,中山国刻石文字的初拓本理当列在老祖宗的头排地位,这是无疑的了!李燕先生说:“本人得此新手初拓的机遇,诚乃文缘大幸也!”
      此石的文字,要比“石鼓文”更难认识,因为“石鼓文”系秦国文字,秦后来统一六国文字时,多参照秦国文字定型故相对来说较易考据认识。但“中山国石刻”文字尚属未统一时的地方文字。
      李燕先生认为:该石19个字是“监罟右(囿)臣公乘,得守羔,其齿将曼,敢谓后乎!稽首。”拙释如下:“临”,监管也。“罟”网也。“右”通“侑”,例如《周礼》:“以享侑祭祀”;“侑”能“囿”,例如《管子》:“文有侑,武毋一赦”;“宥”又通“囿”,例如《吕氏春秋》:“夫人有所寡者”;“囿”是畜养禽兽的园地,例如《孟子》:“文五之囿方七十里”。“臣”,官职也。“监罟囿臣”即监管贵族家狩猪与畜养动物园地的官。“公乘”,疑系此官的名字。“得守羔”,即得任“守羔”的职务。“守”,掌管也,例如《左传》:“山林之木,衡鹿守之”;“羔”小羊也。春秋时代,“羔”是上层上人物挚礼之物,《礼记》云“凡挚……诸侯圭,卿羔。”由此可知,此园的主人地位当不在“卿”以下吧?“其”是表示揣测的语气词,例如《孟子》:“其无后乎”。“齿”,门牙也。“将”,副词“且”、“又”也,例如《诗经》:“将恐将惧”。“曼”柔细之美也,例如《韩非子》:“曼理皓齿“(柔美的皮肤肌理,洁白的牙齿)。“敢”,冒昧之意也,例如《左传》:“敢布腹心”。“谓”,告诉也,例如《韩非子》:“楚王谓田鸠曰……”。“后”,以后也。“其齿将曼,敢谓后乎?”即:“是否(羔羊)日后能长得齿足而且皮毛柔美?请问(上苍)能告诉我吗?”(“稽”读“起”),叩头及地之礼也。
      综上所述,李燕先生说:“这件石刻文字的内容,是在日趋‘礼崩乐坏’的当时,一位管理园囿的小官,在私下卜问的记录。故既具历史价值,更具无可替代的书法价值。此石文字的行气、结体匀整清秀,类乎金文,又因卵石坚硬且文字一面半埋地下,故几无风化之痕迹,虽个别字上有斜向凹纹,但非残痕而系原石固有,我亲见亲拓,故此言之有据。可是近年有未见原石原拓且不明文字者,往往只据模糊印刷物而自揣自造了‘临摹本’的‘书法作品’,并印刷出版,其实竟无一字成体,无一行可辨,反以妄加‘石花’充斥,令中山国石刻瑰宝面目全非,真令人抚胸太息啊!”
      李燕先生最后一次见到“中山国石刻”的原石是在上世纪的80年代初期,当时北京故宫博物院举办春秋时期中山国历史文物展览时,“中山国石刻”的原石就摆放在一进门最显眼的地方,表明是“国家一级文物”。他与观众只可隔栏远观而不可近抚。
      曾经担任过全国政协委员的李燕先生,今年已经65岁了。他今天说出这段难忘的往事,一是为国家现在已经非常重视文物的保护工作而感到欣慰,同时,他也为自己与“中山国石刻”的这段渊源而倍觉幸运。他说,“中山国刻石文字多么可珍可贵啊!我却亲手初拓,这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拥有的宝贵经历。”

    离线 东胡
    一级发帖
    好评
    0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1
    注册时间
    2003-01-29
    最后登录
    2021-04-10
    57楼 发表于2011-06-11 06:55:07

    经典:

    “中山国刻石文字多么可珍可贵啊!我却亲手初拓,这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拥有的宝贵经历。”

    离线 东胡
    一级发帖
    好评
    0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1
    注册时间
    2003-01-29
    最后登录
    2021-04-10
    58楼 发表于2011-06-11 07:10:47

    有宝还须识宝人!

    这把削刀到我这里,今年是第十八个年头了。最初开始着手是从燕国刀币开始的,曾经整理了《燕国刀币背字》的材料,在园地发了一份,后来在开元泉社又发了相同的一份。原因是当年的网络不稳定,丢失文件是经常的事情,我曾经在一个玉器网站丢失了我考证梳理的红山文化时期的材料,很是心痛,那个拨号上网的年份,每个小时的花费是人民币五元钱的。

    离线 东胡
    一级发帖
    好评
    0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1
    注册时间
    2003-01-29
    最后登录
    2021-04-10
    59楼 发表于2011-06-11 08:05:06

    [先秦] 明刀背字个论(东胡)
    转自老开元精华贴
    http://kyqs.cn/viewthread.php?tid=1037&extra=page%3D1
    计划再添加一部分材料,丰富这个帖子,无奈那个认证码和确认吗高的我昏头涨目的,
    转帖在园地,好歹没那摩多的啰嗦。

    发帖 回复
    返回列表页1 ...上一页234567891011下一页... 14 转到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