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记住登录
登录
发帖 回复
返回列表页1 转到
    查看 24943 | 回复 103

    【代老师顺天斋发帖】:泉之重器,执着一拍!

    一键送评园地评级,为您保驾护航
    离线 寒鸿轩
    荣誉会员
    好评
    12
    差评
    0
    精华
    20
    注册时间
    2003-11-09
    最后登录
    2024-03-02
    楼主 发表于2010-05-27 16:21:57
    — (小李子) 执行压帖操作 (2020-02-11 14:35:04) —

    1_5959_10d1cffded4c656.jpg
    1_5959_d72b2597f6ea1ba.jpg


        自拍得中国嘉德2010年春季拍品6219号——原始空首布以来,得意之余,翻阅相关典籍,斟酌再三撰此拙文。
        以往的著录都把由商周的农具铲直接演变而来的货币定名为“原始布”,总觉得此定义不够准确,如果叫它“原始空首布”,我想会更贴切些。“十七”原始空首布和上海博物馆藏的“⊥”原始空首布,之所以说它们原始,是因为从整体形制上看,与铸行于春秋至战国中期的各类空首布截然不同。其钱体高大、厚重,“十七”两字的一件,通长12.4厘米,足宽7.4厘米,重81.65克;“⊥”字的一件,通长12.1厘米,足宽7.4厘米,重119克。尤其是它们有一个共同特征:銎下部之棱形凸脊,很自然的让我们想到实用农具铲。然而在分析了他们的其他特征:比如短銎、銎的壁很薄、銎腔狭小;钱体侧面范线清晰,特别是前者的周身有外郭,这些都说明农具铲的所有实用功能在它们身上已经全部消失。无疑,它们已经是真正意义上的货币。

        这些特征的基本定型必然影响了春秋战国时期各类空首布的形制。当然,这一过程应该是交错更迭的,而不是简单的替代。前面我们谈到它们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銎下部延伸至钱身三分之一处的棱形凸脊,它应该是西周至春秋早期同一地域文化的产物,也是一种象征。很难想象当时只是为了铸造一个货币而在上面特意去设计这样一个造型。更像是在农具铲上为了增加其强度而发明的,并且非常符合力学原理,这种棱形凸脊最有可能是从带有同样特征的农具铲直接发展过来的。在现有文字资料和出土实物匮乏的情况下,我们不妨做一个合理的推测:如果今后某一天发现了西周的农具铲或者其范也具备这一特征的话,那么不仅体现了代表当时生产工具革新的先进技术,也彰显了王权至高无上的思想,也只有西周王室才有权利铸造和拥有这等标准器。当然,之于其演变为后来的原始空首布亦毫无例外。

        由于种种原因,原始空首布的存世数量可谓凤毛麟角,一直未被广泛关注。但这都无法撼动其在我国货币发展史中的重要地位。它是中华民族货币文化的启明星,也是最早的源头。因此称它为“泉之重器,钱币之王”绝不为过。



    毕建
    2010年5月24日于北京


    离线 寒鸿轩
    荣誉会员
    好评
    12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20
    注册时间
    2003-11-09
    最后登录
    2024-03-02
    1楼 发表于2010-05-27 16:22:32

    1_5959_f972531a87575bd.jpg


    上海博物馆藏原始空首布,供泉友参考


    离线 寒鸿轩
    荣誉会员
    好评
    12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20
    注册时间
    2003-11-09
    最后登录
    2024-03-02
    2楼 发表于2010-05-27 16:24:22
    引用第2楼冀中泉友于2010-05-27 16:22发表的  :
    沙发~~~学习~~ back.gif


    抢的真快啊你,一分钟都不到就给抢走了?


    离线 寒鸿轩
    荣誉会员
    好评
    12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20
    注册时间
    2003-11-09
    最后登录
    2024-03-02
    3楼 发表于2010-05-27 17:19:23

    回味。。。1_5959_7bf8c598d52e9c4.jpg


    离线 寒鸿轩
    荣誉会员
    好评
    12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20
    注册时间
    2003-11-09
    最后登录
    2024-03-02
    4楼 发表于2010-06-11 00:52:52

    回54楼董老师:

    老师提醒的对,文字写法的时间定位确实对说明这枚布的铸造年代有作用;

    如果顺着从战国向前推演的方式来追朔一下“十七”二字的变化过程,目前我手头可以查阅到的资料如下:
    1、战国时期“十七”二字的类似写法:在燕明刀背文中出现了部分很接近的字形,如黄锡全先生著《先秦货币通论》第240页至第243页中所罗列的明刀背文,其中“第240页第一行左起第九项”、“第240页第六行右起第二项”、“第242页第二行右起第三项”都是很类似的写法,由此可见,燕明刀中的类似文风是存在的;
    2、上朔至春秋时期平肩弧裆空首布的背文,参加《中国钱币大辞典——先秦编》第47页、第48页所载之“十一”、“七”字计数文字平肩弧裆空首布,其文字书写方式与“十七”原始空首布的文字书写几乎完全一致;

    由此可见,至少在春秋中晚期平肩弧裆空首布的铸行年代,这两个字是存在的,至于更早一些的文字写法还有待各位老师进一步提供补充资料供我辈学习学习。


    离线 寒鸿轩
    荣誉会员
    好评
    12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20
    注册时间
    2003-11-09
    最后登录
    2024-03-02
    5楼 发表于2010-06-11 00:58:28

    另外,对比汉代“第”字系列的酒令钱上的文字铸造方法其实和“十七”原始空首布区别也比较大,铸造的风格似乎不是一回事儿,汉代铸币的文字书写基本上是在一个平面上的,而先秦之物中“交叉笔”和“隐起文”的现象较多,“十七”原始空首布在这两个特点上都非常明显,以我个人的拙视此布的年代按照董老师所想定义为:“比上博的那枚出现的稍晚的原始空首布”还是比较贴切的


    离线 寒鸿轩
    荣誉会员
    好评
    12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20
    注册时间
    2003-11-09
    最后登录
    2024-03-02
    6楼 发表于2010-06-11 12:06:31

    1_5959_67b30205b9e2a16.jpg


    附《中国历代货币大系.先秦卷》所载之“七”字平肩弧裆空首布,供诸位老师参考


    离线 寒鸿轩
    荣誉会员
    好评
    12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20
    注册时间
    2003-11-09
    最后登录
    2024-03-02
    7楼 发表于2010-06-13 18:52:04

    东升哥&昭迈:

    二位老师先别斗气,二位的回帖学生仔细拜读了,话题和气氛稍微有点偏离了要讨论的问题本身,学生斗胆,给二位老师往回拉一拉;
    恕学生直言:昭迈的第一个回帖稍显的有点不严肃,对这类创见品用书本主义的教条方法去分析确实稍有不妥,实物没上手的情况下你还没有去看器物本身的特点,这时候你没办法去下一个结论说本帖所发的“原始空首布”到底是不是属于铸币的范畴;之后东升哥可能是觉得学术讨论必须尊重东西本身,所以也有点气愤;昭迈第二个回帖再往下演化,我觉得就有点拱火了,咱们如果继续聊的话还是回归一下这件泉品本身吧。

    其实讨论本帖所发之“原始空首布”到底是不是铸币,我觉得没那么复杂,我们看几个关键维度吧:
    1、它的形状是什么?
    答:从原始工具铲演化而来的一个青铜铸造的象征;

    2、它能被当作工具铲来使用吗?
    答:从实物上手看,结论非常清晰:不能!
    原因:
    (1)、尺寸不对,这件“原始空首布”本身的尺寸只比我们常见的平肩弧裆空首布大那么一点点,长了一些而已,这不是工具铲的常规尺寸;
    (2)、銎壁很薄,如果插入一个木楔子之后作为工具使用的话,恐怕插进去的那一瞬间銎部就爆裂了;
    (3)、銎部的角度不对,这件“原始空首布”銎部的侧面角度只有10度角左右的起仰,根本无法用来插入任何木制手柄;
    (4)、銎部完全脱离了币身,向上移位,这种结构从力学上都不支持作为工具使用,如果作为工具的话稍稍用力即可在銎部下端出现断裂;

    3、它能不能当铸币使用?
    答:从实物的情况看是能的;这件“原始空首布”与后期流通的平肩弧裆空首布从器形上看一脉相承,如果我们去推理一下他们的沿革关系应该是被划入一类交易媒介范畴内的;并且这件“原始空首布”周身外郭完整,范线清晰,具备了作为铸币参与市场流通的条件;

    4、它是否曾经被广为流通过?
    答:这个问题暂时没有答案。因为发现的数量确实太少了,所以也可以猜想它并没有被大范围的使用过,但是这个结论是不一定的,因为在青铜作为贵重金属的年代里,因为货币形态发生了变化而导致原有铸币被大量回收熔铸的情形发生的可能性也很大。

    最后说两点:
    一、昭迈对货币定义的介绍在经典的西方经济学角度是没错的,但是其中有一个条件需要再斟酌一下,这个世界上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萌芽期货币的史发行者不一定是政府,这一点可能经济学前辈们并没有想的那么清楚。数千年前的世界和今天不一样,今天中南海里下发一个通知说第三版人民币将停止流通,第二天广州人民就会纷纷拿着自己手里的旧币去各个银行的营业网点去兑换新币,几千年前的情况则会完全不同。萌芽期货币的产生更大的可能性是由市场作为出发点的,而不是政府驱动,直到经济生活日渐活跃之后政府才会出面来根据当时的市场局面去统一约束货币的形态和市场交易的行为规则。

    二、昭迈举人类进化的例子在这里其实不那么恰当,呵呵,生物的演化过程是一个自然选择和自然进化的过程,其中每一个状态都是连续的,而货币形态的演化却不是,因为这其中加入了人的能动性因素,所以它是一个跳跃式的过程,并不能强求每一个中间形态都可能找到实物样本去支撑。


    离线 寒鸿轩
    荣誉会员
    好评
    12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20
    注册时间
    2003-11-09
    最后登录
    2024-03-02
    8楼 发表于2010-06-17 11:18:50

    代顺天斋老师回60楼泉友:

    XX网友所引用《中国青铜器》一书的作者,可能是试图研究各种青铜工具的。然而令人不解的是居然在没有把青铜实用铲与原始空首布之间的区别搞明白之前,就想当然的把它们归并于青铜铲还煞有介事的将其分为4类。我敢说作者从来就不懂古钱币,更甭说去研究了,只是从一个书本抄到另一个书本,根据上面的一些形似铲的东西妄自臆断。当然我们也可以理解,这年头,为了谋生写本书的人太多了,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作者著书太不够严肃,如果XX网友对其这种分类方式也深信不疑的话,可见这种书真是毁人不倦。事实上原始空首布早已为泉界所认可,黄锡全的《先秦货币通论》第87页已明确了这一点。待续。。。

    顺天斋


    离线 寒鸿轩
    荣誉会员
    好评
    12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20
    注册时间
    2003-11-09
    最后登录
    2024-03-02
    9楼 发表于2010-06-19 14:53:08

    “十七”原始空首布解析

    我们知道“原始空首布”的存世量甚为稀少,且大多都藏于一些博物馆里。这的确给许多先秦货币研究者们带来诸多不便。仅仅根据一些古钱的线图、拓片和照片,套用所谓西方经济学的概念去做出判断,也就不可避免的会陷入形而上学的歧途和自相矛盾的死胡同。研究古钱必须要从实物出发,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上手”。这也是古钱鉴定学的基础。如果背离了这一点,钱币理论就只能是纸上谈兵。因为古钱上任何一点细微的特征变化都在向我们揭示着不同历史时期的各种信息。由此,我们才能做出符合事实和逻辑的判断,这里没有捷径可言。
    事实上,“十七”原始空首布与上博的一件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其重量为81.65克,比后者轻了37.35克,厚度为0.12厘米,而春秋中期以后的平肩弧裆空首布的厚度为0.08-0.1厘米,两者已相当接近。上博的一件厚度不详,但仅从其重量上看,应该是相对厚重的;“十七”原始空首布的銎体,从正面看到的整体效果,侧面看时只有其三分之一为銎,而恰好銎的侧面根部就是与肩的连接处。很明显其銎部已完全上移至肩部。正因为如此,銎的正面三分之一处在肩的位置打了一个折之后,余下的三分之二部分及棱形凸脊沿钱体水平方向继续延伸(见侧图1)。请注意:春秋中期以后的平肩弧裆空首布中间的那道竖筋,凡是冲过肩至銎上的,从侧面看,都是顺着銎的坡度向下至与肩部的连接处打折后沿钱体水平方向继续延伸(看侧图2)。这无疑说明实用铲上的为了增加其强度的这一功能,在后期货币上已不再需要。就如同春秋中期至战国时期的各类空首布外形一样,只是一种象征而已。而上博的一件,銎的坡度是从其顶端一直延伸至钱体三分之一处,棱形凸脊是从銎的四分之一处向下延伸至钱体的三分之二处,显得更加有力度。这亦说明其保留实用铲的这一特征更为明显。关于上博一件的“外郭”,由于只是看了图片,不好确认。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其刃部或叫做足部的地方还没有外郭。然而,“十七”原始空首布的正、背足部已出现外郭,并且和正、背肩部、两侧竖边的外郭相互贯通。其实,这才是我们所指的金属铸币意义上的外郭。可以说跟实用铲已毫无关系。当时,只有在相对频繁的记数使用和流通的过程中为了增加其边缘的牢固性才会被创造出来(请注意:其厚度仅为0.12厘米)。同时,这一特征也是西周社会法度在货币上的体现。《国语.周语下》周景王二十一年(公元前524年)“将铸大钱”就是被当做一个隆重事件被史官记录下来的。这一外郭特征在货币上的完成,直接确定了春秋中期至战国时期各类空首布的一般规制。人类社会的所有劳动都带有其目的性,那么金属铸币之不同于实物货币和金属称量货币,就是因其劳动目的的纯粹单一性——充当一般等价物。就“十七”原始空首布本身而言,显而易见的是其重量、厚度和形态均已趋向于更加轻薄和规范合理。已完全具备了作为金属铸币的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这两种属性。因此,它必然归属于金属铸币的范畴。尽管“十七”原始空首布与上博的一件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但它们都是同一地域、不同历史阶段商品交换的产物,前者由后者直接演变而来。“十七”原始空首布是目前已能确定为春秋早期的最早的金属铸币。它的发现,不但填补了我国钱币发展史在这一时期缺少实物佐证的空白,也扩展和丰富了我们在钱币收藏领域的视野。

    毕建
    2010年6月19日

    1_5959_cb66850e073524c.jpg


    侧图1

    1_5959_2aeabe0bdfd56c1.jpg


    侧图2


    发帖 回复
    返回列表页1 转到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