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上图共赏:


再转别人的一个帖子:http://www.hfscw.com/thread-31878-1-1.html
许楚三网友的《淳熙背泉小议》
淳熙元宝,是南宋孝宗(1163~1189年)的第四个年号钱,即在隆兴、乾道、纯熙后的年号钱,如果说纯熙年号时只有6天,所铸也仅见硕果仅存的“纯熙元宝”小平铁钱,不足以称为年号钱币的话,淳熙钱币也可以称为宋孝宗的第三个年号钱。南宋建立后,其地域、国力均远不如北宋,因此其铸钱数量、质量也大大降低,铜钱数量渐少,铁钱数量聚增,特别是其纪监背文者,多表现在铁钱中。据说,目前发现的监名有:泉、同、春、松、丰等,其间大概只有背泉者是铜钱,也是喜铜钱的钱友唯一的选择。
有趣的是,淳熙背泉者竟有五种版别,即揩书背的大、中、小三种泉字版,篆文背泉字版及泉手光背版,严格地说:则是揩书三体和篆文背泉两版也。据书载,此铸钱监即为睦州神泉监铸,此监属福建铸钱由来已久的传统钱局,具有比较成熟的铸钱技术和经验,所铸钱币以精美著称,此四泉版及一光背篆泉版皆由此出,后来至清朝的福州钱局大约与此就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淳熙揩书三泉和篆书泉及泉版,书体非常规范,铸造极其精美,尤其揩书大中小三枚背泉,不但泉字有大泉、中泉和小泉的明显区别,而且其面文“淳熙元宝”四个字也是肥瘦不一、各具特色,大泉者面文文字肥厚、笔画粗壮,每一笔都透着墩实,而中泉、小泉的面文以此渐清秀,笔画也渐细腻,无不与背文泉字呼应,三泉成套相映成趣着实惹人喜爱,这就难怪有的售家非近300元不出啊。篆字背泉者的书法更是堪称一绝,其面“淳熙元宝”四个篆字,完全不同于大、中、小三版背星月或光背的篆书体淳熙钱,它最大的特点是“熙”字的四个点,是撑起上半部分的火字底,而其它篆体则是隐于一侧的小“火”字,也由此可见此篆不同于彼篆,大约背泉制模过于复杂,在铸钱过程中背泉模具多有以光背替代,就形成了篆泉手光背版,所以篆泉版背有泉者少而光背者略多啊。
南宋的铁钱花样翻新是出名的,众所周知的嘉定如此,淳熙纪监钱也是这样,可惜笔者无力再涉足铁钱,也就没有资格去奢谈其它纪监钱币,不能不说是一大缺憾,今后工作再弥补吧。
钱币纪监者古来有之,自先秦刀布多有纪地的,实际上也是纪监吧?后来的会昌开元应属纪监纪地的典型例子,其背纪地纪监文字竟然多达近30种,开创了纪地纪监品种数量的先河;后至两宋,特别是南宋更对于纪地纪监情有独钟,不仅如背泉者多有,而且还往往与纪年份一同出现在钱背上,如“松捌”、“同十六”等等,但可惜全是铁钱,笔者从未收藏。唯背泉铜钱却是如贪得无厌般地寻觅,一组组排列起来比照欣赏饶有兴趣,从中却也有诸多心得:
其一、虽为纪监格局,但是似乎南宋对于各钱监的控制并不严格,只要求其大小、重量、规格的统一,而没有进一步要求文字、品种、材质的一致,所以铜钱才出现了三揩书泉和二篆书泉、版的多种多样的版别;
其二、南宋泉字版钱币依然沿袭了对钱风格,只是又多出了新的花样,可见届时睦州神泉监也是比较活跃的,大有推陈出新的改革之风,而其对文字的推敲和精选,又说明了铸钱师们的认真和执着;
其三、人们对于南宋钱币的认识太少,而真正喜爱南宋钱币的爱好者更少,所以笔者才有可能在网上购得自己满意的淳熙背泉者,而且花费比在北京价格低得多的钱就买到手了,值得;
其四、就淳熙背泉者价格而言,除了篆书背泉的价位已经居高不下外,其它如淳熙揩书大、中、小泉及篆书泉字版,目前价格均显偏低,倘若喜爱南宋钱币的人一旦多起来,这几枚钱币一定是提高的首选;
其五、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者,其中的泉手篆字光背版,既可以与泉字诸版联诀又可与数品篆字版媲美,堪称多面藏品,确实耐人寻味、欣赏、揣摩和思索呢。
心得仅限于此,望泉友们品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