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记住登录
登录
发帖 回复
返回列表页1 ...上一页13141516171819202122下一页... 27 转到
    查看 24725 | 回复 260

    庆祝园地论坛帖子总数超一百万有奖回帖

    一键送评园地评级,为您保驾护航
    离线 风花雪月
    实名认证
    好评
    0
    差评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02-09-11
    最后登录
    2023-12-07
    160楼 发表于2004-08-25 05:27:00

    建议:100万帖的发(回)帖者应获得纪念品一份!!!

    离线 张涛
    荣誉会员
    好评
    9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5
    注册时间
    2003-11-15
    最后登录
    2024-06-15
    161楼 发表于2004-08-25 05:39:00

    以下是引用九山居士在2004-8-24 12:33:06的发言:


    玩的好疯的我
    200482311645501.jpg
    现在我好斯文吧200482311336788.jpg



    喜欢美女的看来比喜欢美泉的还要多啊!
    [s:04][s:04][s:04][s:04]风筝漂亮啊![s:02][s:02][s:02][s:02]
    我投风筝一票[s:07][s:07][s:07][s:07]

    俺也投一票,表示鼓励!!

    离线 caocao
    一级发帖
    好评
    0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03-11-22
    最后登录
    2021-04-10
    162楼 发表于2004-08-25 13:27:00

    奖品2,要!!!

    离线 任天洋
    一级发帖
    好评
    0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04-04-18
    最后登录
    2021-04-10
    163楼 发表于2004-08-25 15:19:00






                          古币是这样造成的
       有人认为古币是翻铸的,然而,对于古币哪能如此一概而论呢?我国古代铸钱技术有一个从低向高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与生产力的发展有着直接联系。钱币的铸造也分几个阶段,由简单粗糙逐渐走向精细优美。古币铸造方法大致有以下5种:
       1.阴文字范铸钱法,为春秋战国时期以泥陶子范为主流的子范铸币阶段。泥质子范,是将币形钱文雕刻在细泥片上,阴干后并烧烤成陶后,直接浇铜液铸钱。这种钱范很不结实,只能使用一两次,用后即碎,如再铸,仍需重新再制范。这一时期的钱币很难找到同版的,如有同版或钱文无棱无锋者,均可定为伪币。
       2.阳文母范铸钱法,为从汉宣帝时至南北朝这一铸币阶段。阳文母范在铸币上称范母,范母是翻制子范用的,不能直接铸钱。用这种范母可以印制很多子范,把数十个子范摞在一起,一次能铸上百枚钱币。阳文母范铸出的钱币,钱面文字笔划棱角已经圆浑,不见特别锋利,钱体也不是那样平整,但绝无细小的砂粒痕迹,如有“砂眼”,必是翻砂伪造的假币。
       3.母钱翻铸法,为自隋唐至清末使用了几千年的铸币方法。随着铸钱技术的改进,自隋唐至清末,改用母钱翻铸技术铸钱。这时铸钱的要求已很严格,每逢改元铸新钱,先作样钱呈帝王审定。以清代铸钱程序最为典型:象牙精雕钱样?铜雕祖钱?初铸母钱?印范母钱?进呈样钱。以外省钱局的程序是:初铸母钱(部颁样钱)?印范母钱?进呈样钱。
       用母钱翻铸的大量钱币,规整精美,同版钱很多,但钱体面、背直观无砂眼,且文字优美,钱文与地章之间深峻,无肤浅之象。
       4.沉泥烘模熟铸法,即北宋徽宗所铸的“崇宁通宝”大钱。此法是将钱形和钱文铸印在泥型上,再经过高温处理,这样既可起瘠化作用,又可降低配合料的可塑性,减少其收缩程度,称之“沉泥”。然后采用早期冶炼熟铁的方法,利用小型反射炉的作用,直接在泥型钱模上熔铜精炼,并加入锌、铅、锡等,再通过冷却,使粗铜和粗合金的杂质析出,如此冷却或加热多次,所铸钱币钱文纤细锋棱,表面光洁,铜质精良,是砂型浇铸的钱币不可比拟的。
       此外,光绪年间新疆迪化设立的“宝新”钱局,仍以传统的泥窝熔炉化铜铸钱,铸造的是真正的“光绪通宝”。
       5.银圆、铜圆机铸法。随着外国和香港大量银圆的输入,清代早期出现了地方当局和民间土法打制银圆。此后,光绪十年(1884年),中国第一套机械银铸币在吉林机器官局铸造厂产生;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广东最早仿香港“铜仙”加铸铜圆辅币,银、铜圆便占了铸币主导地位。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8-25 7:23:52编辑过]

    离线 任天洋
    一级发帖
    好评
    0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04-04-18
    最后登录
    2021-04-10
    164楼 发表于2004-08-25 15:51:00

    收 藏 八 忌    一忌缺乏恒心,朝三暮四。一个有水平的收藏家,决非一朝一夕之功,都是数十年如一日,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结果,如果没有这种精神,很可能半途而废。
       二忌好高骛远,门类求全。必须集中目标,选好自己的收藏对象,在收藏过程中,要先易后难,先粗后精,不能急于求成,盲目追求珍罕稀品。
       三忌犹柔寡断,丧失良机。收藏之物,一旦看中,就应当机立断。须知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此种教训,比比皆是。
       四忌粗心大意,盲目购进。目前古玩市场鱼龙混杂,收集藏品,必须细心谨慎,特别对较为珍贵之物,更要仔细从事。
       五忌玩物丧志,影响本职。业余收藏者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因而要摆正位置,不能本末倒置。诚然,无癖难以搞好收藏,但业余收藏不要影响本职工作,玩物不丧志,是当今收藏新风尚。
       六忌不遵法规,不讲道德。收藏者必须遵纪守法,切不可见利忘法。人品重于藏品,为了藏品而丧失人品,是违背收藏道德的。
       七忌只藏不学,夜郎自大。收藏贵在研究,只藏不学,与保管员无异。小有成果便炫耀自己,不求进取,更是井中之蛙。
       八忌束之高阁,秘不示人。不少收藏家将自己的藏品毫无保留地展示于众,让大家分享其中的乐趣,甚至捐赠给国家,更能使他精神上得到愉悦、满足。集得藏品束之高阁,不发挥其社会效益,无异于抓住金钱不放的守财奴。

    离线 任天洋
    一级发帖
    好评
    0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04-04-18
    最后登录
    2021-04-10
    165楼 发表于2004-08-25 16:18:00











    中国古钱币的读法






    唐以前,从春秋战国至秦汉钱文的读法基本依汉字书写习惯,由右向左读,如“半两”、“五铢”等,也有一些特殊的读法,比如从左至右、传形、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读。这种情况下双字钱文一般不容易误读。最容易读错的是多字钱文圜钱,大多依圆随形,按顺时针方向旋读。如“漆垣一釿”、“铢重一两 · 十二”等。
    唐以后各代多以“通宝”、“元宝”作宝文,顺读、旋读并行,形成一定的结构,明以后建立了专以“通宝”为宝议、顺读的固定结构,其间的演化过程容易造成误读,如受唐“乾元重宝”的影响而将宋的“乾道元宝”误读为“乾元道宝”等等。只要掌握了各代钱文规律,即可避免这种错误。
    顺读:按上下右左、先纵后横的顺序读,始见于新莽的“六泉”,至元明清占绝对优势,遂成定型。如“小泉值一”、“咸丰通宝”等比比皆是。
    旋读:按上右下左顺时针方向旋读,宋钱中较多,元以后绝迹。如“大泉当千”、“大夏真兴”、“天福元宝”、“淳化元宝”等。
    先纵后左横读:按上下左右顺序读,极为少见,有“乾亨重宝”,且“重宝”二字为传形,是汉以后所仅见。
    右起先横后纵读:按右左上下顺序读,如“永安一百”、“太平天国”等。
    左起先横后纵读:按左右上下读,仅见“永安一十”孤例。
    此外,新莽时期所铸仿古布向十品的钱文是以上下两横列为序,先上列后下列由右向左读,如“么布一百”至“次布九百”、“大布黄千”等,是比较特殊的读法。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8-25 8:21:54编辑过]

    离线 任天洋
    一级发帖
    好评
    0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04-04-18
    最后登录
    2021-04-10
    166楼 发表于2004-08-25 16:29:00



    古币收藏辩伪
      古币收藏是清代乾隆之后逐渐兴起的收藏门类。由于我国古币年代久远,品种繁多,其中学问可谓博大精深。古币收藏,入门须先掌握一点儿辨伪常识,以免上当受骗买来假货。这里介绍几种简单常用之法。
      辨锈:年代久远的古币,多为铜质,其表面已氧化出现铜锈。造假者也往往在假币上弄一层锈。但真币铜锈由于时间久坚硬异常,不易剔除,而伪品则铜锈质松,浮而不实,用指甲即可刮落。
      听声:古币历经千百年,火气尽脱,将其掷于桌上,声音纯实而无转音(余音短促)。新铸伪币,火气充实,触物可发出回绕余音。
      掂重:古币在铸造时均有一定重量单位,伪品因其制造方法不同于古,重量必然不同于真品,现在造伪币多用翻砂法,一般都较厚重。两者差别,用手一掂,即可分别。而改刻古币造假,一般都比较轻薄。有的古币虽然不假,但非珍稀品种,造假者用其改刻成珍稀古币。这种伪币分量经处理必然减轻,锈色也会失真。
      看质:即察看铜质。明代以前我国钱币多用铜、锡、铅合金,间有杂铁,故称青铜。明代后期开始用黄铜铸钱,清代新疆等地还用红铜铸钱。如发现黄铜质宋钱,当存疑问,再结合其他方法鉴别,真伪立见。
      记谱:就是记住历代钱币的图谱。可借助工具书,先记珍稀币种,再记伪品,熟记于心,即可应用自如。

    离线 任天洋
    一级发帖
    好评
    0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04-04-18
    最后登录
    2021-04-10
    167楼 发表于2004-08-25 16:35:00

    收藏术语   行有行规,收藏市场也不例外,有些收藏术语在外行人眼里真有些懵。在此列出一些也许对初涉收藏领域的有些益处。
      玩:内行人称收藏为玩,初次见面问“你玩什么”,意思是收藏什么。
      绷价:在市场上坚持要高价,从字面上即可理解;一般不外乎两个原因,一是想卖个好价钱,二是也可能是想吓走顾客。
      新货:不管什么藏品,总有好赖,甚至有赝品。这时候,内行人会说“这个东西有点新”,给摊主留点面子。
      俏货:物美价廉的藏品,购买俏货须凭自己的眼力。
      品相:就真品而言,品相越好,价格相对就高。
      虫儿:通俗地说,就是压箱子底的藏品,能够让观者眼睛一亮的东西,甚至一屋子藏品也抵不过这一件。
      走眼(打眼):收藏爱好者用较高的价钱买了不值此价的藏品,或买了赝品。
      掌眼:初涉收藏领域,不知如何入门,拜个师傅多多指教,师傅便为你“掌眼”。
      走宝:针对卖主而言,一件好东西很便宜地出手了;此时,收藏爱好者便是“拣漏”了。
      搬砖头:不花本钱搬弄别人的物品,依仗自己信息灵通渠道广泛做生意,类似于上海话“掮客”。

    离线 任天洋
    一级发帖
    好评
    0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04-04-18
    最后登录
    2021-04-10
    168楼 发表于2004-08-25 18:13:00

    钱的别称趣谈:在今天,提到钱无人不知晓,但最早作为商品交换中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货币并非叫钱,如半两钱和五铢钱的钱字是今天的人冠予的。历史上最早出现钱字的货币是三国时期的“太平百钱”。钱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有一些别称和佚事。无论是从钱的内涵和外形上来演绎。在今天看来也实在是耐人寻味的。
      钱在战国时期称“泉”,钱与“泉”谐音,我们今天称钱学家也称泉学家。钱称为“泉”主要还是从古钱外形演绎而来的,因为秦半两外圆内方,具有“周流四方”的意义。故泉就泛指外圆内方的方孔钱。
      在西汉时期,有人把邓通作为钱的别称。著名的明代小说《金瓶梅》就有“功名全伏邓通成”的诗句,邓通就是钱的别称。邓通是西汉文帝刘恒的一个宠臣,官居上大夫。文帝曾赐给邓通一座铜矿山,并破例允许邓通开矿铸钱,因而邓通钱遍布天下。故邓通成为钱的别称也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在西晋时期,钱又被称为“阿堵物”。《世说新语》中曾记载一件很有讽剌意义的事。西晋的一些士族阶层人士自命清高,耻于言钱,王衍就是这样所谓“品行高尚”的清谈人士,据说他口里从不提到“钱”字。他老婆想试探王衍的虚实,趁王衍熟睡之时,叫仆人绕着王衍的床边铺上一大圈钱。王衍早晨醒来见到床边的钱妨碍他行动。便叫来仆人说“举却阿堵物”。这话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拿开这些东西”,因而“阿堵物”就被后来的人指为钱的别称,后人曾有“爱酒苦无阿堵物”的诗句。
      东晋时期,钱又被人称为“孔方兄”,最早对钱称兄道弟的是东晋的鲁褒,他在《钱神论》中称钱“亲之如兄、字曰孔方”,孔方“则是指古铜钱外圆内穿则为方形,方孔也就是指钱。”鲁褒不乏幽默感,把人们对钱的亲情讥为“亲之如兄”。从此以后,称钱为“孔方兄”一词一直延续至今天。
      在唐代“青蚨”一词曾成为钱的代称。在一些诗词或戏曲里常常用这个词音指钱。如“囊里无青蚨,筐中有黄绢”。据考证,青蛙原是南方的一种昆虫,形状如蝉。母青蚨与子青蚨相依为命,抓到子青蚨、母青蚨必然会跟随而来。当时有人传说将母青蚨和子青蚨的血分别涂在钱上,用这二种钱的任何一种钱购物,用出去的钱必然会复还。这当然是一种迷信说法。但一些老银号和商家,春节贴春联常用“青蚨飞入”等字样,祝愿来年财运享通。
      钱还有一个非常高雅飘逸的别称即“上清童子”。唐代的郑还古的《博异志》中有一个故事:在唐贞观年间,岑文本在一座山的山顶避暑,有一天听到敲门声。开门一看,只见一个自称“上清童子”的,穿着轻飘细软的“上清五铢”衣。一番对话后,童子出门而消逝在墙角。岑文本在墙下拣到一枚五铢钱,他顿时领悟到“上清童子”原是钱的化身。唐代以后,人们用“上清童子”作为钱的雅号。
      钱是一个时代政治、经济和军事等发展的产物,同样,钱的别称也是一个时代社会文化的折射,通过对这些别称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了解那个时代社会人们的心态和社会的风貌。“夜月琴声秋韵、春风鸟语花香”,这是形容人们拥有金钱时的喜悦心情,但古语说得好,“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历史上也确有一些像汉代刘宠那样视金钱如粪土的“一钱太守”。然而,“阿堵物”、“孔方兄”的诱惑力毕竟是很强的,人们不但要懂得钱的别称,更应该领悟它的内涵,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8-26 14:14:24编辑过]

    离线 任天洋
    一级发帖
    好评
    0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04-04-18
    最后登录
    2021-04-10
    169楼 发表于2004-08-25 20:07:00

       古泉园地,览华夏精品,集古今雅趣,是泉币爱好者的乐园。
       多年来呕心蓄势,看今朝沥血而兴。古泉园地的钱币,形象的展示了我国五千年独特风格,辉煌的货币艺术文化。它是我国文字书法艺术嬗变历史的载体,包含的不仅是古币所具备的外在价值,更是一种供人欣赏的艺术珍品。
       我国的古币犹如一部绚丽多彩的史学,它独特的神韵和魅力,使我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对它难分难舍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8-26 5:40:04编辑过]

    发帖 回复
    返回列表页1 ...上一页13141516171819202122下一页... 27 转到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