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记住登录
登录
发帖 回复
返回列表页1 转到
    查看 27250 | 回复 75

    [转载] 金代泰和通宝折二考

    一键送评园地评级,为您保驾护航
    论坛版主
    好评
    332
    差评
    0
    精华
    1
    注册时间
    2011-12-01
    最后登录
    2024-04-20
    楼主 发表于2017-05-14 22:26:38
    — (学术委员会) 设置精华操作 (2018-01-31 11:52:24) —

    看到长春张辉老兄发的关于泰和折二真书的讨论,不禁翻出年前与朋友讨论过的泰和折二金铸元铸的讨论,现将朋友的想法发出供大家讨论。
          
          金泰和六年(1206),铁木真统一蒙古诸部,称“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组建了一支战斗力惊人的蒙古骑兵,四处出征,扩展地盘。金泰和八年(1208),金章宗暴亡,卫绍王继位,成吉思汗借此机会与金国绝交,开始筹划军事进攻。经过数年鏖战,“野狐岭大战”取得胜利后,蒙古军队取得战略优势,包围了金中都(今北京),纵兵抄略河北、山西、山东一带,如入无人之镜。1213年,金宣宗继位,迫于蒙古军队进攻,于次年下令迁都南京(今开封)。1215年,蒙古军队占领中都,将金国的军事势力赶到了黄河以南。南迁,未能挽救金国的灭亡,1234年,在蒙古军队(含附庸的北方军阀)与南宋军队的联合攻击下,金国最后的都城蔡州失守,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自蒙古灭金战争始,至1259年忽必烈“收藩”以加强中央集权前,大约四五十年的时间里,蒙古汗国对华北及中原的新占领区,并没有进行直接的管理。汉地户口,一部分领属于大汗,一部分被大汗分封给诸王、宗戚、勋臣。蒙古统治者通过派遣“达鲁花赤”以监督各占领区,同时以款服入质、领军从征、缴纳差发为条件,允许自金末战乱以来出现在北方地区的大小军阀世侯,如史天倪、张柔、严实、李全等,继续在各自势力范围内行使实际的统治权。简而言之,各地军阀接受蒙古汗国的命令和指挥,按时按需上交金银丝帛粮草等物资,换取当“土皇帝”的权利。
     
    那么,这一混乱时期,华北和中原地区的货币情况如何呢?
     
    这得先从金代货币制度说起。
     
    金灭辽和北宋,沿用两国旧钱,即小平、折二、折三(主要为北宋“崇宁重宝”与“崇宁通宝”折十,于宋徽宗后期改为折三)三等铜钱,不用铁钱。金国扶持的刘豫伪齐政权,利用北宋的旧有钱监和工匠,铸造三等币值的“阜昌”铜钱投入流通。伪齐废国后,铸造“阜昌”的钱监,继续铸造了少量的“天眷”(三等币值)、“皇统”(国博藏一品小平/陈光洋藏一品折三)铜钱,希望钱监得以保留或延续。显然当时的金国统治者对铸钱并不重视,此事不了了之。(注:“天辅元宝”推测也是这时补铸的)
     
    河南地区自北宋末年起,陆续出现过“钱引”、“小钞”、作现钱流转的“茶引”(七年为限)、伪齐刘豫发行的纸币(七年一界),因此民间对纸币并不陌生,具有一定的行用基础。海陵王贞元二年(1154年),在汉族大臣蔡松年的建议和主持下,正式发行纸币----“交钞”,行用于黄河以南地区,七年为一界,每界收取工墨费以旧换新。金国于河南地区发行“交钞”,或许有防止铜钱流向南宋的考虑。此后,金国币制变为以铜钱为主,局部以钞为辅。
    海陵王正隆三年(1158年)二月,中都(今北京)设置两个钱监,东为“宝源监”,西为“宝丰监”;京兆(今西安)设置一个钱监,为“利用监”,三个钱监一起铸造“正隆元宝”小平铜钱,投入流通。金国统治阶层认为这次才是官方第一次正式铸钱。
        金世宗大定元年(1161年),下令陕西添用北宋旧铁钱,(推测)现存的“大定通宝”小平铁钱应铸于此时。陕西添用铁钱,效果并不好,于是大定四年(1164年)停用,这是金代货币史中,唯一一次(局部)行用铁钱。这次行用铁钱,与西夏同期在边境地区铸行“天盛元宝”小平铁钱有一定关系。
        在铜钱存量方面,金比南宋“幸福”。北宋一百六十余年间,粗略统计所铸大小铜钱折合小平铜钱,加上唐五代旧铜钱,大约有3亿缗(贯/千)(省陌制770文为1缗,下同)。刘豫被废时,金国从汴京官库运走:黄金120余万两、白银1600余万两、米90余万斛、绢270余万匹、钱9870余万缗。又据金世宗大定年间的史料,提及各路官库所存现钱有5000余万缗。相比之下,南宋国库的现钱,见于史载大多在数百万缗,高峰期在1000万缗上下;润州(今镇江)与升州(今南京)两大军资库(分别供应淮东总领所与淮西总领所)所存现钱,也不过各有300万缗;地方州府,例如重要和富庶的福州,仅有二三十万缗。
    这是因为北宋时期,铜钱主要投放于北方以应付军事开支,又执行聚集现钱于京师(今开封)的财政政策,导致“靖康之难”后,大部分的北宋铜钱留在北方被金国获得,南宋所继承的留存于东南地区的铜钱,数量占比很小。这正是南宋出现“钱荒”,推行“行在会子”纸币,在江北行用铁钱的根本原因。
     
    金国也有烦恼,产铜地区大多处于南宋境内(其实南宋也头疼,原铜产量只有北宋时的十分之一左右),原料供应成为棘手的问题,大大限制了其新增铜钱的能力。虽然金继承了大部分的北宋铜钱,但新增无望,官方与私人的积存储藏(主要原因)、铜钱外流、熔钱铸器等因素,又导致市面流通的铜钱越来越少,所以也出现了“钱荒”。金世宗统治的中期,“钱荒”的影响逐渐扩大,于是一系列的政策陆续出台:
    1,严格执行“铜禁”与“钱禁”;
    2,收缴民间铜器,大定十八年(1178年)设监于代州,大定二十七年(1187年)设监于曲阳县,铸“大定通宝”小平铜钱,即使赔本也坚持生产;
    3,将官库所积存现钱投入流通(实际执行并不到位);
    4,将库存的“大观通宝”大铜钱作折五投入流通;(注:原北宋京畿钱监所铸造的大型“大观通宝”折十钱,在改为当三使用时,重量超过币值,因此北宋官方的库存并没有投放流通,一直留存到了金代)
    自此金代货币制度中,流通的铜钱就有四等币值:小平、折二、折三、折五,绝大多数为北宋旧钱。
     
    赔本铸钱对于解决“钱荒”问题,仍然是杯水车薪,金章宗继位后,罢废了代州与曲阳县的两个钱监,将解决货币危机的注意力转向纸币-----“交钞”。(注:推测某钱监在停闭前铸造了“明昌元宝”小平铜钱)
    金章宗改革钞法,发行大钞(1贯至10贯五等大面额)与小钞(100至700五等小面额),废七年换界之法,永久流通,许以旧换新,官方支俸与税收均许折以“交钞”。由此使得纸币“交钞”:增大了发行量,扩大了流通区域,扩展了使用领域,成为金代货币中的重要部分。
    随着发行量的增加,官方对于“交钞”利于出,讳于收,几年之内“交钞”的信誉就出现危机,流通不畅。为了调控钞法,金章宗明昌五年(1194年)下令实行“限钱禁”,以法律形式禁止私人超限积存铜钱,但实际操作难有成效;承安二年(1197年)实行“银钞相兼法”,以法律形式承认白银为正式货币,铸造“承安宝货”1两至10两银锭为流通货币,视白银为纸币“交钞”发行的准备金之一。这是中国货币史上自西汉“白金三品”后,又一次白银正式货币化的尝试,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此时,金代货币制度变为钱、钞、银三者并行。
    铜钱:小平、折二、折三、折五;
    交钞:大钞,1贯、2贯、3贯、5贯、10贯;
          小钞,100文、200文、300文、500文、700文;
          (以小平铜钱为纪值单位)
    承安宝货:1两、1两半、2两半、5两、10两。
          (1两法定等于2贯铜钱或交钞)
     
    白银与铜钱的兑价在民间是上下浮动的,官方规定的兑价执行得并不顺畅;此外,民间白银大多铸为铤型,流通交易时需要切削、称重、验色等环节,然而“承安宝货”作为法定货币,标记重量和无须验色,诱使民间参杂铜锡大量私铸,导致市场混乱、流通不畅。承安五年(1200年),罢铸“承安宝货”,保留白银作为法定货币(1两合2贯)的制度,不再限定民间交易的形式。
     
    铸造白银货币失败,交钞流通不畅,金章宗的目光又重新回到铸造铜钱上。泰和四年(1204年),试验铸造了“泰和通宝”真书系列,有五等大小。按金代币制分别为:
    小平、直径24.5mm左右;
    折二、直径29-30mm左右;
    折三、(原“崇宁通宝”折十型,直径33mm左右);
    折五、(原“大观通宝”折十大型,直径41mm左右,见嘉德2010年秋拍/园地“泰和居”泉友发图,直径41-42mm);
    折十、(直径45mm左右,2015年美国拍卖,赵权之先生旧藏)。
    也就是说,旧谱中的大名誉品,真书“泰和通宝”折十,直径在42mm左右的那一版其实是折五,直径在45mmm左右那一版才是此次试验新增的折十。
     
    这套试验性的真书“泰和通宝”,留存至今的实物,不仅有样钱,也有少量流通型子钱,以折二、折三型为主,说明当时有小规模的试验性量产。其中折二相对多一点,这与同时期的南宋,主要在生产折二铜钱有一定关联,目的是减少生产成本。
    折二真书“泰和通宝”,母钱级试样,有一种“宝”字“贝”部左撇,有铸造形成的损伤断笔;而“上海博物馆”收藏的母钱级试样此处已加工修整,使得宝足变短;最后小规模量产的子钱,面文全是短足宝。所以这枚宝足有铸伤的母钱级试样钱,保留了折二型“泰和通宝”上一级(祖模)的状态,很有研究价值。
     
    铸造足值足重的铜钱,所费成本高于币值,因此这次试验并没有推广,官方随后调整为生产“泰和重宝”纂书折十大钱,其直径45mm左右,重20克左右(大概合小平铜钱5文的重量),靠重量取赢5文去补贴铸造成本。
     
    此后,金代的铜钱,为小平、折二、折三、折五、折十五等,货币制度为钞、钱、银三者并行,以铜钱为纪值单位、以交钞为主要流通手段、以白银为大额交易的补充(不限使用形式)。
     
     
    泰和中,蒙古铁木真崛起,对金国形成强大的军事压力。泰和八年(1208年),金章宗暴亡,卫绍王继位,改元大安。大安二年(1210年),金与蒙古溃河之战,赏军之费竟然为八十四车的“交钞”,由此可见“交钞”的发行量已经失控。崇庆二年(1213年),卫绍王改元至宁,随后被弑杀,金人拥立金宣宗继位,改元贞祐。
    这段时期的货币,从留存的钱币实物分析,卫绍王时有铸造“崇庆通宝”真书小平、折二铜钱;“崇庆元宝”折三纂书铜钱;“至宁元宝”折三真书铜钱;金宣宗时有铸造“贞祐元宝”小平铜钱;“贞祐通宝”小平、折二、折三铜钱。但是这些铜钱都是象征性的试铸,无法挽救金代货币制度的崩溃。“交钞”滥发,贬值严重,流通停滞,每贯仅值一个小平铜钱,“劣币驱逐良币”的规律,使得民间窖藏铜钱的情况越来越普遍。
     
    金宣宗贞祐三年(1215年),禁用现钱,废除铜钱的法定货币地位,同时改“交钞”名为“贞祐宝券”(“交钞”贬值为千分之一)。金代货币制度变为钞银并行,白银迅速占据民间交易的主要地位,而铜钱则开始流入南宋,纸币仍然受到民间排斥,出现严重的恶性通货膨胀:
        兴定元年(1217年),印造“贞祐通宝”,1比1000与“贞祐宝券”并行,4贯为白银1两,“贞祐宝券”贬值至二千分之一。
    兴定五年(1221年),印造“兴定宝泉”,1比400与“贞祐通宝”并行,2贯值白银1两,“贞祐通宝”贬值至二百分之一;
    元光二年(1223年),印造“元光重宝”,与“贞祐通宝”并行;又以绫印造“元光珍货”,与现银通行;
    天兴二年(1233年),印造“天兴宝会”,1钱至4钱四等,同现银流通;
    次年金亡。
     
     
    回到之前的问题,自蒙古灭金战争始,至1259年忽必烈“收藩”以加强中央集权前,大约四五十年的时间里,华北和中原地区的货币情况如何?
     
    由于战争的破坏,这一地区的人口和生产受到影响,战争平复后,实物经济成分占比大于货币经济成分,货币主要以白银、生丝、绢帛为主;此外受到金国原有货币制度的影响,蒙古汗国和军阀都有印造纸币投入流通。其中,蒙古汗国印造以白银重量为单位的“银钞”;地方军阀印造的纸币,有以白银重量为单位,有以绢的尺度为单位,还有以生丝为重量单位的“丝钞”。
    大量的铜钱,因为战乱窖藏而退出流通领域,使得铜钱在流通货币中的地位逐渐下降并且虚拟化、抽象化。这一时期的地方军阀,也铸造了一些铜钱,以补充市面流通零用,主要为以下几类:
    1 选取北宋、金代流通子钱字口深峻精美的品种作为母钱印模翻沙铸造。这就是古泉界常说的“元铸”,例如北宋“崇宁”、“大观”、“政和”、“宣和”;金代“正隆”、“大定”、折二、折三“泰和通宝”、折十“泰和重宝”等等。
    2 除以上直接印模翻沙外,还有改模仿制的品种,如“米书大观”、“异书崇宁”等。
    3 还有印模翻沙时,改加“半钱”、“半分”、“五分”等钱文,或者直接制模作“支钞半分”等钱文,铸成纸钞的辅币。
    “钱”与“分”,指重量单位,换算时得看对应的是什么“钞”。
    如果是对应蒙古汗国或军阀的“银钞”,则按2贯对1两银,“钱”与“分”对应换算为200文与20文;
    如果是对应地方军阀的“丝钞”,则按1贯对1两丝,“钱”与“分”对应换算为100文与10文;
    另外,这里的1贯、100文、10文,继承于宋金的短陌制度,而且在金末减陌至60为百,并不对应实际中的足够的1000、100、10枚小铜钱,是一组抽象的货币符号。
    印象中还有以尺、寸为钱文的仿铸币(绢钞的辅币),一时找不到资料了,待以后补充。
     
     
    最后,关于“泰和通宝”真书折二铜钱总结如下:
    0金代,祖模(推测木质,宝左足受损断笔,未见)
    1金代,母钱级试样两种,宝左足断笔、宝左足修改为短足宝(数据不详);
    2金代,子钱,宝左足为短足宝,直径29~30mm;
    3蒙古时期,以子钱为印模翻沙仿铸,特征是字口浅、笔画粗、背内外郭平夷且肥大,钱体直径小至27~28mm。
    这是明显的三个铸造级的成品,但目前有人不承认金代有“泰和通宝”折二子钱,将2和3都划为所谓的“元铸”,这是不科学的。看看蒙古时期所翻的其他政宣徽宗钱,或者正隆大定,都是拿现成子钱翻模,并未刻意去找母钱级试样(其实想找也不容易)。此外,仿铸的“泰和通宝”真书折三,也是拿金代子钱来印模的,不承认折二的子钱是金代的,却承认折三的子钱是金代的,厚此薄彼,难以服众。

    稳如老狗 觉得赞
    论坛版主
    好评
    332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1
    注册时间
    2011-12-01
    最后登录
    2024-04-20
    1楼 发表于2017-05-14 22:28:16









    论坛版主
    好评
    332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1
    注册时间
    2011-12-01
    最后登录
    2024-04-20
    2楼 发表于2017-05-14 22:30:18

    1、2图为泰和折二,大家可以发现他们和后图的小平、折三、折五、折十比较宝字都存在断笔,更明显的是他们都是背细郭。
    1图为北京大藏家藏品,从钱币的性质来看个人认为应为母钱,2图为国博藏品,个人认为应为子钱。他们共同处都为背细郭而且尺寸都应为29以上。

    — 此帖于 2017-05-14 22:46:31 被 天下俗人07 编辑过 —
    论坛版主
    好评
    332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1
    注册时间
    2011-12-01
    最后登录
    2024-04-20
    3楼 发表于2017-05-14 22:36:07







    这三枚钱可以看到形制虽与上图折二相似但尺寸不到29且最明显的为背肥郭而且字口笔画浅粗,笔者认为就算元蒙翻铸也是金铸子钱为模。

    论坛版主
    好评
    332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1
    注册时间
    2011-12-01
    最后登录
    2024-04-20
    4楼 发表于2017-05-15 07:29:17
    pineapple:
    大段的引用建议标明出处:

    http://bbs.chcoin.com/show-9874975.html
    http://bbs.chcoin.com/show-10104781.html

    没引用,就是写了发我的,开头就提到了

    论坛版主
    好评
    332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1
    注册时间
    2011-12-01
    最后登录
    2024-04-20
    5楼 发表于2017-12-20 13:51:46
    少泉:
    涛哥好,泰和折二的初版,可以参看我当年发过的一个钱,常见的宝字左撇确实有断笔修模。

    是的,少泉兄。要像你多学习啊,大珍你那多哈哈。
    个人认为把泰和折二除母钱外其他都断为元铸有失偏差。
    应该按文字及尺寸和细郭广郭等地方判断。
    学识浅薄让老弟见笑了,因工作忙几次会议没参加啦,期待各位兄弟再来长一聚。

    发帖 回复
    返回列表页1 转到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