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记住登录
登录
发帖 回复
返回列表页上一页12345678910下一页... 14 转到
    查看 50877 | 回复 130

    [讨论] 早期货币——“周”字釿币!

    一键送评园地评级,为您保驾护航
    离线 kensir117
    永久会员
    好评
    17
    差评
    0
    精华
    2
    注册时间
    2003-08-26
    最后登录
    2024-04-19
    40楼 发表于2017-04-12 01:14:20
    hearts:
    这里只针对“资斧”和“训诂”进行解释,其余的有时间换楼再说。
    我发现兄似乎不知道什么是“训诂”,如有兴趣的,请看我下面的话:

    先说“资斧”,“资斧”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作“利斧”讲。除了《易》,《汉书》和《后汉书》中也有许多例子,用“利斧”作解,文义很顺畅。这里还涉及《汉书》用词的问题,不多说,感兴趣的话系统自学一下。王弼比程颐要早很多年,他所处的语言环境自然比程颐更接近原书产生的年代,可信度...

        兄不能说王颐为三国人,因为比宋人程颐早,所以其说的可信度就高,所以就正确。那么战国时期解释《易》的《易传》比王弼更早。其中的《象》是这样解释本爻:“旅于处”,未得位也;“得其资斧”,心未快也。这句话的意思明明白白就是:“长期居于异乡”,只是属于宾客而不是主人。“尽管得到了钱财之助,利斧之防”,但仍然客居他乡,故此时心中仍不畅快。这样的解释很顺畅,与后来三国虞翻的解释相一致,都是讲“其位未至”后即使的到“资斧”心里也不痛快的意思。这个解释完全和王弼解释的披荆斩棘没关系啊。况且王弼也只解释了“斧”字,而未解释“资”字。
     
        《周易集解卷十一》把这几个文献解释都列举了:
        九四:旅于处,得其资斧,我心不快。
        虞翻曰:巽为处。四焚弃,恶人失位远应。故“旅于处”,言无所从也。离为资斧,故“得其资斧”。三动,四坎为心,其位未至,故“我心不快”也。
        《象》曰:旅于处,未得位也。得其资斧,心未快也。
        王弼曰:斧,所以斫除荆棘,以安其舍者也。虽处上体之下,不先于物;然而不得其位,不获平坦之地者也。客子所处不得其次,而得其资斧之地,故其“心不快”。
          案:九四失位,而居艮上。艮为山。山非平坦之地也。四体兑巽。巽为木,兑为金,木贯于金,即资斧斫除荆棘之象者也。
     
        这里虞翻比王弼还大了62岁呢:)
     
        另外前面已经从字形解释了“资”不仅与斧有关,还和贝有关。所以,“资”不仅仅是“斧”而且还是代表了“财”。而若仅仅为形容词“利”的意思,那么,为什么其写法和“贝”有关系呢?直接用“利斧”或者“斧”不就完了?为什么要加个“资”字?要知道篆书的使用要远远早于王弼的时代啊!

    — 此帖于 2017-04-12 01:14:53 被 kensir117 编辑过 —
    离线 kensir117
    永久会员
    好评
    17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2
    注册时间
    2003-08-26
    最后登录
    2024-04-19
    41楼 发表于2017-04-12 01:25:50

    至于 训诂,我说的就是训诂啊:)
        就是用今人的话,把以前古人的意思,通过"形训"一类的手段,把“釿布”里的“斤”给他解释出来啊。效果难道不一样吗?
        反倒俺觉得您经常提倡的所谓“音韵学”非常不靠谱,要知道即就是现在普通话推及了几十年了,南方浙江、福建、广东等一些地方,都是十里不同言的,也就是说同样一个县里,这个乡的人都不一定听懂那个乡人讲的话啊。完全教条的用所谓“音韵学”来推测两三千年古人如何读文字,能靠谱吗?:)
        个人觉得倒是通过文字字形来推测古意,用这样“形训”的手段,能更合适一些。

    — 此帖于 2017-04-12 01:28:50 被 kensir117 编辑过 —
    离线 傍月轩
    初级发帖
    好评
    0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17-04-05
    最后登录
    2021-04-13
    42楼 发表于2017-04-12 08:40:13

    依旧是工具范畴。山东博物馆藏大量农具铁范,铸造出来后的工具在首布均为阳文,记载的是地名或者作坊。

    离线 舍卫国
    实名认证
    好评
    0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17-01-17
    最后登录
    2024-04-07
    43楼 发表于2017-04-12 09:23:17

    讨论很受益,感谢两位。就字而言,各个地区,时期行文是有差异的,尤其单字,没有上下文,更难理解。这个字和“周”、“同”都相似,也可能是“六城”(不是玩笑),可能表某个大氏族老六家的。早期一直存在地名、族名、人名(至少姓氏)三位一体的情况。

    身份已验证: 戴越  北京海定

    离线 kensir117
    永久会员
    好评
    17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2
    注册时间
    2003-08-26
    最后登录
    2024-04-19
    44楼 发表于2017-04-12 11:15:43
    傍月轩:
    依旧是工具范畴。山东博物馆藏大量农具铁范,铸造出来后的工具在首布均为阳文,记载的是地名或者作坊。

    回兄,感谢您的讨论。您说的山东博物馆藏大量农具铁范,实际上是战国晚期至西汉早期的物品。这时候半两、五铢钱币已经大量通用了,所以此时的铁铲之类的东西基本上都是工具。已经退出了货币的范畴,与此贴讨论的性质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此贴的意思是说,在西周及春秋时期,斧斤不仅可以作为工具,而且可作为称量货币,也是"釿布"的雏形,可以作为一般等价物进行与物品的交换,也就是“二釿”“一釿”“半釿”的由来。
    下图就是《山东省莱芜县西汉农具铁范》一文关于山东博物馆藏铁器农具的描述。上面的文字基本就是作坊名号。不光山东有,陕西也出西汉这种带铭文的铁器,俺就过手过不少,例如"东二"意思就是河东郡第二官营制铁作坊,“河一”就是河南郡第一作坊,等等。其工具属性无疑,但已经没有一般等价物性质了。




    离线 kensir117
    永久会员
    好评
    17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2
    注册时间
    2003-08-26
    最后登录
    2024-04-19
    45楼 发表于2017-04-12 11:31:50

        再次感谢hearts兄的讨论!不过兄不要小瞧百度,好些百度的文章也是专业人士总结写出来的:)
        当然,俺不光用百度,期刊网也用,一切能查阅的文献信息都会搜检。咱们都是活在信息社会,为什么不好好利用这么浩如烟海的信息呢?只要能从大量信息中合理的抽丝剥茧,总能还原历史原貌的。
        其实信息社会中现代人的知识量,是古人无法比拟的。古人虽汗牛充栋,但受到其时代的影响,没有大量出tu文物作为佐证,没有像现在这样大量的知识信息共享,即就是近如汉唐,但是对西周春秋时期钱币的研究与理解,也未必比现代人了解的更透彻,更准确。比如,宋代《宣和博古图》中就将唐代的海兽葡萄镜断代为汉代。唐宋期间仅仅间隔三五百年啊。:)

    — 此帖于 2017-04-12 11:32:24 被 kensir117 编辑过 —
    离线 hearts
    实名认证
    好评
    24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1
    注册时间
    2003-11-16
    最后登录
    2024-04-17
    46楼 发表于2017-04-12 12:25:31
    kensir117:
        再次感谢hearts兄的讨论!不过兄不要小瞧百度,好些百度的文章也是专业人士总结写出来的:)
        当然,俺不光用百度,期刊网也用,一切能查阅的文...

    兄好,我已经请版主将我的帖子全删除了,因为咱们的讨论根本不是一个层面的。最后劝您一下吧,对事不对人,勿怪:
    请不要一直沉浸在自己的想象之中,您的相关知识只是碎片化阅读产生的错觉。您始终拿您的个人直观感受作为理论指导,您觉得这靠谱吗?不开玩笑地说,您对于文字、训诂、音韵的理解和这些学科的真正内容完全不沾边,所以我之前说的话您也是理解不了的,很多内容并不是您所想象的那样,比如音韵,音韵学到底是什么?音韵学和语音学的差异是什么?调值在语音中的作用又是什么?这些问题您都不知道,居然敢举出“十里八乡不同言”的所谓“反例”?我觉得您太无畏了。百度是有用,但您根本不知道如何筛选出有用的信息。
    文字、训诂、音韵作为传统小学结合西方科学衍生出来的学科在大学里属于中文系或历史系的正式的科目和研究方向,比您这种路数正规太多,也严谨太多了。但若展开讲,则涉及众多的基础知识,而且这些内容与钱币是无关的,恕我没有这个时间。感兴趣的话劝您抛开钱币,花些时间踏踏实实地系统学习一下。相关参考书籍很多,淘宝、孔夫子上很容易买到,原先秦史论坛的子居也上传了大量PDF,可以搜索下载。
    说句难听些的话,您的一系列回复是一直在给自己的“胡说”找借口。在没有证据的前提下,抛弃“宁阙疑、勿强解”的原则,又不遵循正规的研究范式,这就是相当于逻辑学上的“前项真假未定,则后项无论如何都是真的”,人为地将前项毁掉,然后就可以肆无忌惮了,这是件非常恐怖的事情。

    离线 kensir117
    永久会员
    好评
    17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2
    注册时间
    2003-08-26
    最后登录
    2024-04-19
    47楼 发表于2017-04-12 12:35:40
    hearts:

    兄好,我已经请版主将我的帖子全删除了,因为咱们的讨论根本不是一个层面的。最后劝您一下吧,对事不对人,勿怪:
    请不要一直沉浸在自己的想象之中,您的相关知识只是碎片化阅读产生的错觉。您始终拿您的个人直观感受作为理论指导,您觉得这靠谱吗?不开玩笑地说,您对于文字、训诂、音韵的理解和这些学科的真正内容完全不沾边,所以我之前说的话您也是理解不了的,很多内容并不是您所想象的那样,比如音韵,音韵学到底是什么...

    俗话说格物致知!只有接触到实际的收藏品,接触大量的器物,才能对一个事物有全面的理解,才能知。横看成岭侧成峰,同样一件事情,您从训诂学的音训能得出一个结论,俺也可以通过大量的实物及其他“碎片化”的信息,抽丝剥茧也能的到一个结论。至于手段如何,只要逻辑严密,取证合理。能有您推崇的“音训”来佐证当然好,如果用不上,也没关系啊,条条大路通罗马嘛。
    很遗憾您把自己的帖子删了。想继续就“釿布”进行讨论,随时欢迎。:)

    — 此帖于 2017-04-12 12:38:13 被 kensir117 编辑过 —
    离线 kensir117
    永久会员
    好评
    17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2
    注册时间
    2003-08-26
    最后登录
    2024-04-19
    48楼 发表于2017-04-12 12:42:24

    啥叫论坛!就应该百花齐放,百鸟争鸣!非要严格套用所谓正规研究范式,不套用就是层次低,就是被人不齿的“民科”。哈哈,那岂不就完全成为学术鸭霸了!:)
    好了,研究方法在这个帖子中讨论过多也没有意思。还是别歪楼了,欢迎大家就前面俺提出的观点进行批评指正 !:)

    离线 kensir117
    永久会员
    好评
    17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2
    注册时间
    2003-08-26
    最后登录
    2024-04-19
    49楼 发表于2017-04-12 12:56:44

    既然提到“资斧”,那么就看看“斧”字吧。
    斧fǔ。字从父,从斤,父亦声。下图为“斧”字的甲骨文、金文、篆文演变。可以看出,“斧”字确是最初就和“斤”有关系的。因此,说“资斧”与“斧斤”有关系,是没有问题的,在西周-春秋的称量货币语境中,“资斧”与“斧斤都可以作为一般等价物进行商品交换,具有货币的早期职能


    发帖 回复
    返回列表页上一页12345678910下一页... 14 转到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