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记住登录
登录
发帖 回复
返回列表页1 转到
    查看 27200 | 回复 94

    [欣赏] 方圆之间的中国式趣味

    一键送评园地评级,为您保驾护航
    离线 枪二郎
    实名认证
    好评
    1
    差评
    0
    精华
    1
    注册时间
    2015-05-09
    最后登录
    2023-07-27
    楼主 发表于2017-02-23 10:11:58
    — (pineapple) 设置高亮操作 (2017-02-23 10:42:18) —


    方圆之间的中国式趣味


    文章粗陋,欢迎阅读批复,毕竟心血,转载请联系本人

    一.平衡与对称
     
         公元四十年,是古罗马皇帝卡里古拉遇刺前的一年,此刻人民手里的银币还戳印着他的头像,同时,地球的另一块大陆上,汉光武帝刘秀在这一年复行了五铢。这看似没有联系的两件事情却因为“平衡”二字拥有了联系,前者终将因为自己失去平衡的统治而命陨,后者却因找回了货币的平衡而给人民带来了希冀。
      不过,其实对于很多爱泉人士来说,可能更好奇的事情应该是为什么西方古币大多都是图像占重,而我国的古币大部分都是文字占重了,其实,这也与“平衡”有着极大的关系。


       我国的古典美学,或者说古人的审美趣味与我国的古典哲学观是分不开的。在笔者的一篇文章中,曾经谈到数字五的非凡意义,简单来说,古人认为;数字五居阳数之间,可起到调和的作用,这个“调和”实际上就是指平衡,平衡天地万象,平衡阴与阳。这种对于平衡的尊崇在人教兴起之后成为很多子家流派言论的根据,儒家提出中庸之道,正是立据于此,所谓“不偏不倚,允当适度”。这讲求的就是一种平衡,舍重于“两极”,而重“中间”。在笔者看来,平衡的表达有两种,一就是尊崇对称,笔者认为,美学与哲学的发展是共融的,美学可以用具体的某种方式来表达哲学观,或介于媒材,或直接抒发。西方人也尊崇对称,早期仅仅是对于图案对崇拜,认为对称是天赐的形,是自然界万物的构成,而在哲学上则是一直讲求辩证,是非分明,界限分明,因此在他们的美学上,历来追求形象,追求写实,注重实际的表达。而我国文化中对于对称的尊崇不仅仅如此,更是融入了对于“平衡”的哲学诉求,所谓“过犹不及”,对于分明的东西不多做追求,不重实形而重意。哲学与美学的根一致并且互相融合影响,因此,早期在美学影响下催生的诸多事物,都有“对称”性。例如很多的文字是对称的,很多的器皿用具是对称的,建筑群布局讲求中轴线等等。
        虽着时间推移,对称又拥有了庄重,肃穆,严谨等诸多意义。第二,则是“质”的均衡,有的时候,事物皆有“质”构成,一件事物可能不是绝对的对称,但是在人为的控制之下,让人感受到它的“形”足以成立,并且具备美感,或可称之为“结构”的合理与成立,这在很多中国文字中就可见得线索,用器中讲求的“优美”也源于此。

        既然如此,那么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我们的钱币爱用文字而不喜图案了。我国古代钱币形状的发展正是依照以上所述的脉络发展而来。铸钱和行用于世历来就是很“严肃”的事情,关乎国运,民生,国家形象等诸多方面,用最重要的哲学和美学思路审度之自是理所应当。当“平衡”的思想逐渐成熟,绝对对称且象征天地关系的方孔圆钱也取代了前期各种复杂的造型。首先这种造型很显然布上大面积的图像已经有点捉襟见肘了,虽然有一些花钱的确是方圆之间充满图案,不过不难发现也是尊崇对称原则的 ,笔者认为虽然不是行用钱但也当略带一说,图案里,双人对立,双龙戏珠也好,龙飞凤舞也罢,皆如是也。加之文字本身的结构就能体现“平衡”,“匀质”的精神,在以“对称”的原则排布于钱面,则更加符合哲学与美学的双重需求,既符合哲学观,同时亦能表达出庄重之美感。西方打制币,皆是在经过炼烫打平的金属板上用戳印砸出图案,再经剪裁成币,图案的确是写实,但剪裁之后圆于不圆似乎并不需要过分严谨,可见他们对于对称的喜好真的不如我们有“强迫症”。











    二 重“字”轻“画”



         孔子曰“六艺”,是为礼,乐,射,御,书,术。自古以来,这“书”就占据着“画”所不曾有的重要地位。古代君子可能不用会画画,但是必须要会写字,这个是必备的技能。尔后虽有了“琴棋书画”之说,但在整个文人圈中依旧是重书而轻艺。书法书法乃是“书字之法”,古代文人各个尊崇书法之技,可见首先是源于对于“文字”的尊崇。这种普遍性也可以理解为一种更广的,具有普世性的审美趋势。再者,就是文字比之图案具有更大的功用性,也许毕竟是因为图画不能被所有人理解,就好比不是所有人都欣赏的了毕加索一样,但是文字,就可以被更多的人理解,也正是这个原因,书法也可以被更多的人所欣赏。
           可见,文字与图案相比,不仅是地位更加的重要,在用途上也有过之,文字不仅可以用于记录,用于说明,更重要的,它是更加普世性的存在。老百姓可能不懂图案,自己也不识字,但是身边总会有识字的人告诉他这是什么,倘若是图案,倒不一定人人都懂。加上我国传统上重意不重形的表现方式,戳了个不怎么像样儿的皇帝头像上去,不知算不算“欺君之罪”。
       
        再者,中国文字本身的结构,所具备的美感是西方字母所不具有的,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的文字本身就可以表达图画之美了,又能明确说明,又兼备美感和艺术性,此时是否需要图案显得已经无足轻重了,倘若再遇上一些铸钱能手型的皇帝,将一些独到书法加入到钱币文字之中去,那就更不用怀疑钱币是否好看这个问题了,若要举例,恐怕实在太多难以胜数,仅以笔者熟悉的徽宗泉来说,就有无数的例子可以举。皇帝若也爱好书法,这钱币面积虽小,却也是一处相当好的施展场地,不仅可以把自己的功力广而告之,还可以用自己的技艺直接树立国家形象,可谓美哉!
         而西方却与我们恰恰相反,他们对于图案,形态的崇拜和追求则由上古而来,而文字似乎从来只担任记录的功用,以埃及来说,公元前一千纪中叶,埃及开始希腊化,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学习了希腊的纹饰,图案,形态等,包括用器和建筑,同例,希腊深受两河流域影响,罗马则彻底的在希腊式的基础上进行自己的创新。而文字方面,显然,并没有太多的互通有无,这种互相之间的学习意识足以说明,西方的美学发展,是建立在各种形态,图案,纹饰的来回交错和融合之上的。反应到钱币上来说,希腊人最早将神的头像印在钱币上,尔后出于对统治者或者凡人英雄的崇拜,也将他们的头像印在钱币上,这很明显影响了罗马,而罗马征服埃及之后,埃及也出现了这样的钱币,不过,特点都很明显,追求的都是图案的美感,将神图案化之后,加以崇拜,最终演化成对于个人的图案化崇拜。


          每每把玩一枚古钱币,总是想到我们最终还是走进了机制时代,并最终接受了西方的审美趣味,将人头和“偶像”印在了我们的货币之上,这在技术上的确是一种进步,不过在审美趣味上,这一次,我们是否不再发挥华夏民族强大的“汉化”能力,而是乖乖的接受了“西化”呢?这么想或许实在有点悲观,不过好在还有众多热爱传统文化的朋友泉友存在,继续以属于我们自己的审美趣味和美学观去审度周遭,不仅仅是钱币,也是整个生活。




    永祥商贸 觉得赞
    1条评分 ,红包+5.00
    梓泉 红包 +5.00 图好文好,支持原创 2017-02-23 12:28:04
    发帖 回复
    返回列表页1 转到
    回到顶部